40岁比20岁更美?2023-12-25 最近在网上刷到这样一条高赞评论:“人到中年,我越发笃定,看人一定要先看脸。”“从一个人的长相,你就可以看出他内心是善是恶,日子过得是好是坏。”是的,德芬老师也说过:一个人30岁以前的面孔,由父母决定,那时候先天基因比较重要;而30岁以后的面容,就需要自己负责了。因为这时候,你的脸上、气质、气场里,会写着你曾走过的路、看过的书、交往过的朋友、爱过的人,甚至是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透过脸,被一览无余地看出来。比如:那些刻薄、犀利的人,脸上会时刻带着各种不屑与轻视;有职业苦相的人,眼角眉梢尽是苦味,好像受了一肚子委屈;而那些接纳自己、会感恩、会爱自己的人,脸上的线条就柔和多了。这种个人内在精神面貌,显化在外在样貌上的颜值... 第一批扶贫结婚的独生女,正在排队离婚2023-12-18 家人们,你身边有那种“下嫁”的朋友么?俗称女强男弱,或者是“下嫁”扶贫式婚姻。婚前恋爱脑烧到一百八十度,不顾亲朋好友的极力劝阻;婚后由于双方家底儿实力过于悬殊,导致新婚生活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一方不停掏钱养家,另一方只知道伸手就拿。虽说这大清亡了好些年了,咱早都不兴门当户对那一套了。但对有些真实经历结婚扶贫的人来说,顾里老师那句台词儿依然奏效: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接下来,听听掏空口袋结婚的她们,究竟怎么说。@小汪.扶哥魔也挺可怕的我俩恋爱七年,结婚半年。他家庭条件很一般,爸妈都在山西农村老家,没有固定工作,甚至没有固定住房;家里有个比他大一岁的哥哥,据说掏空家底才在老家结上婚。刚开始我压根没把他家的条件当... 最伤孩子的4种“中国式礼貌”2023-12-18 每位家长都想培养出有教养的好孩子,生怕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没家教”。不少爸妈逢人就逼孩子打招呼、秀才艺,礼让他人,等到大家点赞夸奖,却立马又说:“没什么,再表扬,孩子又要骄傲了!”这不仅是亲友聚会的必演曲目,也是很多人并不愉快的童年经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格外重视教养培育。但需警惕,这4种“中国式礼貌”,或许正在慢慢毁掉你的孩子。过度谦让:“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前几天看《少年说》,13岁的女生崔兢的故事,让人心里堵得慌。崔兢有个妹妹特别霸道,总是欺负她,但每次闹矛盾,爸爸却只会训斥自己:“你是姐姐,怎么能和妹妹计较!”妹妹撒谎,爸爸无条件相信;妹妹打人,爸爸装作看不见。久而久之,崔兢内心压抑委屈,想通过节... 多少妈妈,也曾恨过自己的孩子?2023-12-18 最近在某平台看到一个热门帖子,一位妈妈在无声地呐喊:“我应该是全世界对宝宝最恶毒的人。”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深的崩溃与绝望,因为她察觉到自己竟然非常恨孩子。妈妈这个角色应该是无私而伟大的,怎么可以恨自己的孩子呢?但是那种从内心深处涌上来的恨意,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位妈妈说,刚见到宝宝的第一眼,就有种莫名的疏离,一种本能的排斥。刚刚经历了十级疼痛,又要被蹂躏乳房开奶,身体的承受着巨大痛苦,让她无暇顾及他人。但却被老公和妈妈冷嘲热讽:你不配当妈。生娃后的她一直没有奶,被逼着喝下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直到第四天,吸出一些带血的奶,家人才满意地笑了。但是很快又说,可惜带血了,孩子不能吃。透过这些文字,我似乎看到了无数被“无私”... 当00后混入老年旅游团:快活极了!2023-12-18 今年,我们关注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开始尝试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价格实惠的老年团在00后中引发热潮,他们跟着和老人们一起踏上旅程,收获了超乎预期的体验——成为爷爷奶奶的“团宠”,一起唱歌、打牌,被拉入老年“夸夸群”,甚至治好了社恐,规律了作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老年大学,用一件衣服、一支口红的钱,任选钢琴、书法、拉丁舞等课程。与内卷的应试教育和职场截然不同,在那里,他们第一次可以不用在意考试成绩,认真书写一撇一捺,而老人们身上用心钻研、真诚分享的劲儿,给了他们重拾生活信心的勇气。做一个“全职儿女”,重返父母身边,也成为不少人新的人生路径。从买菜做饭到网购跑腿,包揽全家家务,用父母退休金生活,成为家里的“大管家”。在他们眼... 抑郁大学生,有校难回2023-12-11 于丽丽有时想,如果当初没有走进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结果会不会不一样?3年前,她刚刚升入大三,抑郁扰乱了她的阵脚,舍友建议她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本期待着自己能在学校的支持下好转,继续和舍友形影不离,并顺利毕业,但一切在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后突然停摆。心理老师将她的病情上报,校方先是试图劝退她,最终协商休学。一年后,于丽丽又经过了漫长的“折腾”证明自己已经康复,才获得了“禁止返校,只能在家上网课”的复学资格。2023年9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在对近8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抑郁检出率大约是21.48%,焦虑风险的检出率约45.28%。在这些大学生中,和于丽丽一样面临休学、劝退、复学困难的学生不... 中年女性,越来越不需要婚姻了? 2023-12-11 人到中年,大梦一场,几度悲凉。上个月的同学聚会中,听到很多同学离婚的消息,尤其是女同学,有一半都已经离婚了。几年前,大家在一起还是吐槽老公,吐槽婆婆,吐槽带孩子的艰辛。一杯酒下肚,喝下婚姻的甜与辣。到了今年,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上高中,甚至已经高考完毕,那些吐槽都已经变成了释怀。至于离婚的原因,很多都是——人生进入下半场,不想再委屈自己了。不想再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跟老公吵架吵到乳腺疼;不想再为了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把自己困在逼仄潮湿的厨房里;不想再为了表面的家和万事兴,做个贤惠女人,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还处处忍气吞声......孩子离家上学以后,她们的时间突然变得多了起来,平日里那些自己压抑掉的情绪,忽视掉的身体的小毛病,像... 你的美,和你的憎恨有关2023-12-11 某次乘飞机过安检时,等待无聊,前面一个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个子高挑,打扮时尚,厚厚的妆容掩不住一脸的黯淡。面部不是不美,但感觉不那么流畅。在核对证件和人脸识别环节,女孩悲剧了。接过证件,工作人员迅速朝她扫了一眼,随着目光落回证件再次看向她的脸时,工作人员瞬间皱起了眉。片刻,我好像秒懂了什么。果然,女孩的人脸识别没有通过。隔着一米线站在背后,我听不清她的解释,只听到那位男性工作人员以“饱含深意”的笑容,无奈回复道:“没办法,等我们领导来吧。”女孩尴尬地退到一边,给后面其他旅客让路,大家集体望向她。她的身份证被搁置在工作台右侧,每一个办完手续的旅客从旁边路过,都不自觉看一眼桌面,再看看她。当时,我的心情说不好是同... 朋友圈里的人都好像“电子消亡了”2023-12-11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个话题“朋友圈里的人好像都‘电子消亡’了”。“电子消亡”是指一个人开始不发朋友圈,不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逐渐淡出“电子社交圈”的现象。很多网友深有共鸣:“我以前一天的朋友圈五条起步,现在一年都发不了五条。”“不发了,没意思,朋友圈已经不是‘朋友’圈了!”“每次发朋友圈都要思前想后,这条能不能发,发了会不会被吐槽,是不是不够有趣,会不会显得矫情……最后,算了不发了!”你有多久没发朋友圈了呢?分享欲是在“复杂社交”中消失的成年人的世界,连朋友圈都变复杂了。以前的朋友圈,我们恨不得把吃了什么,看了什么,开不开心统统告知天下。但现在,大家的朋友圈都不知不觉“背负”了更多。下班想发一条“好累啊”,可... “结婚后,你们谁说了算?”2023-12-04 网络上曾有一个热度很广的短视频:婚礼上,新娘先一步找出了隐藏的戒指,按照当地习俗,这寓意着家里一切她说了算。新娘开心极了,新郎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猛地,他打了新娘一耳光,警告一般死死瞪着新娘。他做出这极端的举动,是为了回答那个问题:“结婚后你们谁说了算?”为夺得家庭大权,丈夫在大庭广众下施暴,这未免太过分。然而,亲密关系中一些细微的两性互动里,何尝不也是在诱惑我们,暗暗“夺权”呢?比如,一方总是打着“爱”的旗号,替另一方操心。《再见爱人3》里,老纪总有操不完的心:诗晴一天穿什么衣服、什么鞋、衣服脏没脏、带没带够……他总念叨两人刚在一起时,诗晴什么都听他的,却没想过人会成长。结婚多年后,诗晴开始觉得老纪的操心很鸡肋... 孩子得了抑郁症,到底能不能好?2023-12-04 孩子得了抑郁症,到底能不能好?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怎么有的孩子好了,有的孩子却没好呢?那些康复的孩子,是怎么好起来的?是什么让孩子主动交出了小刀,决定以后再也不伤害自己了;是什么让无精打采了一个月的孩子说,妈妈,我们出去玩儿吧;是什么让孩子从紧闭的房门中走出来,说,我想跟你们聊聊?从抑郁中挺过来的孩子和家长,到底做对了哪些事?这么多年,孩子只是想听到父母那一句“没关系”@小沐 15岁 抑郁两年知道孩子抑郁的时候,大多数父母是震惊的。来访小沐的父母也一样,看着“重度抑郁”的诊断结果,他们仍然说,孩子只是一时心情不好,想开了就好了。班主任建议休学,小沐父母坚决反对:课程落下了怎么办?孩子命都不想要了,家长却还想抓着孩子的... 如何处理负面情绪2023-12-04 提到负面情绪,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痛苦?烦恼?逃避?去网上搜这四个字,往往会出现“摆脱”“抵抗”“消除”“远离”等词语。是的,对那些让人讨厌的负面情绪,大家都希望或摆脱或抵抗或消除或远离。但李松蔚却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保持负面情绪的人,也许是更强大的。微博底下,很多网友留言附和:终于有人说清楚了自己的心境。也有人说,可是保持负面情绪很痛苦啊,而且,别人还会觉得你很负能量。是啊,很多人都不喜欢负面情绪,不喜欢自己有,也不喜欢别人有,那该怎么面对负面情绪呢?隔离痛苦,也隔离快乐李松蔚在微博中提到的第一种人,在生活中很常见。我的来访G就是这样,她总给人一种空心人的感觉。好像不痛苦,但也不快乐。在咨询中,她一直强调... 我的婚姻,绝对不要像他们!2023-12-04 选择和性格父母截然不同伴侣,是否就可以不再重复原生家庭的创伤体验?有人说:“这辈子最怕的三件事:一怕嫁给像父亲这样的人,二怕活得像母亲一样狼狈不堪,三怕孩子像自己小时候一样生活。所以,为了不再让小时候的情景重演,我在找寻自己的人生伴侣的时候,找了一个跟父母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心理治疗师萨尔瓦多·米纽秦在《回家》一书中写道:“我们不论走到天涯海角,从心灵上来说,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都是在寻寻觅觅我们与父母之间,那份遥远的亲密。”选择和父母完全不一样的伴侣,人生后半场是否就可以摆脱原生家庭里未完结的羁绊呢?“因为恨父母,所以我找了截然不同的他/她”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人们总是会无意识的在伴侣身上寻找父母的影子。在成长过程... 什么思维方式在滋养你2023-11-27 我总是被别人的情绪影响怎么办?我很害怕冲突,不敢表达自己怎么办?我发现我大脑停不下来,总是会想很多怎么办?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怎么办?我总是担心害怕怎么办?这样的提问,通常是负向思考才有的表达。当遇到不喜欢/不想要/讨厌的事情时,许多人会自然的想要消除这些给自己带来不好感受的事物。围绕负面事物进行的思考,就是负向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模式,往往并不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维持住了。它会让我们把情况还原到神经层面,而我们的经历则会在神经上留下相应的痕迹。这就像是在一片平整的沙滩上,走过的地方会留下脚印,这就是我们在遭遇事情时大脑中发生的事。本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脚印会慢慢的淡去。但如果再走了一遍,那么脚印就会变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