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辅导
事务通知
事务通知
动态新闻
咨询须知
心理百科
咨询流派
咨询案例
心理辅导站
心理辅导站
心理协会
心理协会
教职工心理
关于我们
来访者须知
2023-11-28
同事:当您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苦恼时,当您在人际交往中感觉困扰时,当您感到失落、孤单、彷徨、无助时,我们希望能够跟您在一起。我们可以倾听您的烦恼,排解您的困扰,同您一起面对问题。尊重您,理解您,抚慰您,帮助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全体教职工提供心理服务,欢迎您预约咨询。一、咨询对象亲爱的校全体教职工二、咨询内容有关心理发展、心理适应、心理障碍以及其他心理方面的咨询。三、咨询原则中心对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坚持保密原则,未经来访者许可,不会将之透露给任何单位和个人。但下述情况除外:(1)但如果您的信息暗示将危及自身或者他人安全时,咨询师有权与其他方面联系;(2)来访者问题涉及法律责任时,如有必要,咨询师应将信息资料呈交给相关...
预防精神疾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25-11-22
在信息爆炸、感官超载的时代,精神健康问题如无声涡流,悄然卷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全国31个省份的研究显示,我国抑郁症终身患病率达6.8%,大约每15人中就有1人曾遭遇抑郁症。我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都面临着精神疾病的挑战。精神健康的“隐形杀手”精神疾病也称心理或精神障碍,是影响思维、情绪、行为或整体心理功能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它并非“性格弱点”“情绪波动”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需科学诊断和治疗的医学问题。精神疾病会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比如损害基本生活功能,导致自我照顾能力下降、睡眠紊乱;降低工作与学习效率,出现记忆力减退、动力缺乏的情况;使社交与人际关系受损;造成日常决策与执行困难,表现为反复纠结、执行力下降、冲动消费...
如何沐浴在爱河之中
2025-11-22
“爱总是流向不缺爱的人”,这句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话,揭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那些本身沐浴在爱河里的人,仿佛拥有某种神奇的磁场,能持续不断吸引更多爱的滋养;而那些内心深处极度渴望爱的人,却往往难以觅得足够的爱。这究竟是我们的主观错觉,还是隐藏着人际吸引的客观规律?心理学视角:为何爱会“偏袒”不缺爱的人?◎安全感的良性循环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指出,婴儿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会成为人际关系的“模板”。安全型依恋的人从小体验过稳定可靠的爱,这种安全感让他们既能自然表达自我需求,又很擅长解读伴侣需求,并在发生冲突时采用建设性沟通。这种能力会吸引同样稳定可靠的伴侣,形成良性循环。而焦虑型的人容易在关系中患得患失,回...
青少年情绪危机,家长应平衡应对
2025-11-22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目睹这样的场景:对成绩锱铢必较的家长,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和自伤行为后,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从“唯成绩论”滑向“唯健康论”的另一个极端。这种看似“开明”的态度转变,实则可能成为阻碍青少年心理康复的隐形障碍。本文将从临床视角剖析这一现象,为家长提供科学、平衡的应对策略,帮助青少年在情绪危机中找到真正的出路。极端态度转变的背后:家长的心理防御机制当孩子被诊断出情绪问题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与自责。这种剧烈的情绪波动常导致家长采取非此即彼的应对方式—— 从过去的高压管控突然转变为无条件的放任。这种极端转变是家长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降低期望来缓解自身的焦虑和愧疚感。然而,这种看似“宽容”的态度可能无...
少年的成长阵痛 —— 记高三复读生心理辅导一例
2025-11-22
午后,一个面熟的男生敲开了心理辅导室的门。我抬头看去,认出了他—— 是小王(化名),高三复读生,曾是校学生会干部,老师和同学眼中优秀又靠谱的“话题人物”。小王穿着整洁的校服,敲门后主动微笑打招呼,可一坐下,手指便开始摩挲衣角,眼神偶尔飘向窗外,显然在掩饰紧张。谈及前来求助的原因,小王抿了抿嘴唇,眉毛皱在一起,显得犹豫而挣扎。小王有何困扰?●高考失利后的持续焦虑高考失利的阴云一直笼罩着小王的生活。成绩比预期低了40分,不仅与一本线失之交臂,也让心仪的大学变得遥不可及。更让人难过的是,高考前,他被确诊为色盲色弱,导致无法报考理想中的飞行专业。看着同学们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而自己手中只有一张复读班的报名表,那种被命运捉弄的...
冰释前嫌:正念与内观共筑回归路 —— 服刑人员改造项目案例分享
2025-11-11
他叫小树(化名),19岁的生命却背负着“暴力极高危”“五类矛盾红色等级(尖锐复杂)”的沉重标签。在他充满怨恨的叙述里,父亲是“牲口”,是自己一切不幸的根源。他坚信,是父亲的暴戾亲手将他推向了盗窃的深渊,最终在冰冷的铁窗内“成年”。他绝望地宣告:“监狱就是我的家,出去也没地方去。”迷失于暴戾的寒冬小树的童年,浸透在家暴的阴影与贫困的挣扎中。父亲的拳头常在酒后挥舞,母亲无助的打骂,共同在他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初中辍学后,他混迹社会,贪图享乐,金钱成了唯一信仰。为了弄钱,他一次次伙同他人盗窃,足迹从山西蔓延至北京,终在19岁那年锒铛入狱。入监后,他像一只时刻准备攻击的困兽。内向多疑,自私冷酷,满口脏话,点火就着。面对民警,...
换座位引发的“头疼”
2025-11-11
这段时间,朋友上初中的女儿总以“头疼”为由请假,但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医生推测是学习压力所致。当我问起孩子的在校情况时,朋友想起一个细节:“班主任前不久调换了全班的座位,她换了新同桌。她和以前的同桌关系很好,学习上互相帮助。换同桌后,她回家抱怨说不喜欢新同桌,那孩子上课时总找她说话、给她传纸条,总向她借作业抄,还不经允许拿她铅笔盒里的东西。”朋友起初觉得这只是普通矛盾,劝女儿要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仔细询问后,才发现问题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 女儿认为,班主任是故意给她安排“差同桌”的。朋友建议她直接向班主任反映,她激动地拒绝:“说了也没用!班主任就是故意拆散我和好朋友!”她开始刻意回避与班主任的目光接触,拒...
李俊成:从国际电影节到心理座谈会,跨界博士的心灵之路
2025-11-11
在光影与人心之间,原本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界限,但李俊成博士却成功地从一名内容创作者转变为心灵陪伴者。他曾荣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和巴黎国际电影节的知名奖项,其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中被特别报道,如今被赛优教育评为“家庭心理专家讲师”。对此李俊成坦言:“我一直觉得,人生像一部戏,有时跌宕起伏,有时波澜不惊。而我,恰好在戏中写实,也在戏外写心。”光影之路:天赋与勤奋交错的开场李俊成毕业后不久执导的作品《红纸船》,荣获日本“东京国际影视节卓越奖”。随后几年,他执导的多部作品在国际电影节荣获大奖,包括法国巴黎国际电影节获得的影片奖,并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评选。他的作品也在全球华人“非常短片”创意盛典和中宣部宣教局活动评选中获奖,被...
慢慢来,更有效 —— 家校协同应对特殊儿童的“退行行为”
2025-11-11
“孩子学的技能又退步了,怎么办?”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常常会有这样无奈的发现。特殊儿童的学习往往依赖小步子多循环、结构化的重复训练,一旦日常训练节奏被打断,技能就容易消退。因此,特教教师和家长常需要共同面对一个现实:孩子们好不容易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还”回去了。什么是“退行行为”?退行行为是指个体在压力、环境变化或训练中断时,出现能力倒退的现象,表现为已掌握的技能暂时性退化或行为模式退回早期阶段。在特殊教育中,这种现象更常见于神经发育障碍儿童(如自闭症、智力障碍),可能与记忆提取困难或泛化能力不足有关,而非心理上的“主动放弃”。特殊儿童退行行为的典型表现有:能力倒退:已掌握的技能熟练度...
母亲自恋特质对女儿抑郁的影响 —— 一例女性来访者的心理干预策略
2025-11-04
自恋特质是人格特征中的一种表现。具有显著自恋特质的个体可能表现出自我夸大、特权感、强烈渴求关注与赞美以及对他人缺乏共情等特点。在养育过程中,具有显著自恋特质的母亲,可能会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建立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增加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接下来通过一则具体的心理干预案例,探讨来访者(女儿)的抑郁症状及人际困扰与其所描述的、母亲表现出的自恋特质之间可能的关联,并讨论相应的治疗策略。案例背景:小方,女,36岁,汉族,硕士学历,目前独居,未婚单身,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曾有过三段亲密关系,多数不超过半年。因人际关系敏感而频繁更换工作,一年前离职,春节返乡后开始出现抑郁症状。主诉:缓解抑...
心理咨询中需要关注的五个“关键时刻”
2025-11-04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为来访者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表达至关重要。然而,倾听并不意味着全程沉默。在来访者的讲述中,咨询师需要适时给予反馈与共情,尤其在某些关键节点,还需主动打断,以进行询问、澄清、跟进,甚至必要的干预。笔者结合近期的咨询实践,总结出几种咨询过程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关键时刻”或“重要信号”。在这些时刻及时介入,有助于引导来访者深化自我觉察,拓展对内在体验的理解与探索。当来访者呈现出某种特别的生理反应或行为时。例如来访者突然脱掉外衣、仿佛憋气后大口呼吸、不断打嗝,或者身体某处突然疼痛等,虽然来访者此时常常将这些反应归因于自己感觉热了、感冒未痊愈等外在原因。但咨询师此时通常需要回顾一下,在来访者出现这些相关症状或...
30岁的身体,50岁的心态 —— 解读年轻人的“初老症”
2025-11-04
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女主角程又青意识到自己“变老”的迹象并非皱纹,而是一些细微的变化:以前通宵加班,第二天依旧精神抖擞,现在稍微晚睡,黑眼圈三天消不掉;开始购买保养品;开始关注保险和理财节目;听到学生时代的歌曲会感慨,看到新潮事物却觉得“不懂”;30岁生日那天,她对着镜子反复确认:“我看起来还像25岁,对吧?”剧中程又青的“初老症”,与如今30岁上下的年轻人自嘲“老了”的表现高度吻合,比如熬夜后恢复变慢、开始热衷养生、研究养老金、怀旧情绪加重、对年龄数字异常敏感……但这些现象真的意味着“衰老”吗?年轻人为何产生“未老先衰”的错觉?从生物学角度看,30岁上下的身体理应处于巅峰状态。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真...
揭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的神秘面纱
2025-11-04
在喧嚣的都市中,小李像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街边的霓虹灯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芒,人群川流不息,热闹非凡。然而,就在这一刻,他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周围的景象仿佛瞬间失去了真实感,街道、人群、灯光,一切都变得模糊而遥远,像是被一层透明的薄雾笼罩。他甚至开始怀疑,眼前的一切是否只是自己脑海中的一场幻觉。这种感觉持续了几分钟,直到他勉强镇定下来,才逐渐恢复了正常。但那种诡异的、与现实脱节的感觉,却久久萦绕在他心头。小李不知道的是,他刚刚经历的,可能是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的一种表现。这种障碍,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现实错位”,让患者在某个瞬间,与自己熟悉的自我和世界产生了断裂。它并非只是简单的焦虑或压力反应,而是一种...
从“我不懂”到“我懂”—— 心理困境儿童家庭沟通指南
2025-10-28
心理困境儿童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在心理层面更容易出现心理状态失衡与社会功能受损等特征的儿童。心理困境儿童的特征体现在:易出现极端情绪波动或情感疏离;认知层面呈现显著的认知偏差或注意力记忆力受损;行为方面,体现在学习和社会适应不良上,易出现厌学拒学、退缩回避等行为。心理困境儿童涵盖情绪障碍、社交障碍、学习障碍、行为障碍等多种类型。心理困境儿童是需要家长和学校进行特殊关注的群体,也是需要开展心理疏导与干预,获得更多情感关怀的群体。例如,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并需要定期服药和复诊的孩子。作为孩子家长,在与这类孩子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如履薄冰。太过谨慎和小心翼翼显得不够真诚,孩子觉得虚伪;太过放纵自由又显...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564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41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