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需要关注的五个“关键时刻”

时间:2025-11-04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为来访者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表达至关重要。然而,倾听并不意味着全程沉默。在来访者的讲述中,咨询师需要适时给予反馈与共情,尤其在某些关键节点,还需主动打断,以进行询问、澄清、跟进,甚至必要的干预。

笔者结合近期的咨询实践,总结出几种咨询过程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关键时刻”或“重要信号”。在这些时刻及时介入,有助于引导来访者深化自我觉察,拓展对内在体验的理解与探索。

当来访者呈现出某种特别的生理反应或行为时。例如来访者突然脱掉外衣、仿佛憋气后大口呼吸、不断打嗝,或者身体某处突然疼痛等,虽然来访者此时常常将这些反应归因于自己感觉热了、感冒未痊愈等外在原因。但咨询师此时通常需要回顾一下,在来访者出现这些相关症状或行为之前,双方讨论了什么内容,尤其是当来访者反复出现类似表现时。如果咨询师能在这样的关键点上进行回顾、跟进,通常会发现并触及那个让来访者产生了难受情绪的议题。

以我的一个来访者为例,当他出现憋气、大口喘息的情况时,虽然他常常会说可能是鼻炎又犯了,但我知道,刚刚的话题中一定有很多让他难以面对的情绪感受。此时,我通常会温和地复述来访者憋气前所叙述的内容,并邀请他谈谈此刻的感受。在这样的引导下,来访者就有机会用言语表达那些让他难以面对、感到难受的情绪感受。同时,这也帮助来访者面对了那些让他感到羞耻、困难或恐惧的部分。而一旦这些部分被表达出来,置于意识之光下,它们也就失去了在暗中威胁、制约来访者的力量。

当来访者的话题似乎触及某个童年时期,或者来访者反复提及从前的某个事件时。比如我的一位来访者反复提到在“某个年纪所做的一个重大转变的决定”,另一位来访者顺口提及“反正无论你现实中怎么做都会被捶打”。这或许是来访者无意识地向咨询师发出的邀请,邀请咨询师去询问、了解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针对上面这两个案例,当我询问来访者“那年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你做出那个重大的决定?”“你小时候总会被打吗?”之后,某些尘封已久的创伤经历便随之被开启。随着来访者的回忆与讲述,那段曾经的创伤被带到了当下的咨询场景中。当年所经历的悲伤、苦楚等情绪得以被表达出来,情感也得以顺畅流动。而且,来访者能够借助当下长大后的自己的新视角,去理解曾经的那些经历给自己带来的转变与影响。如此一来,创伤便有了被疗愈的机会,那个被压抑的人格部分也能被看见并得以整合。

当来访者在叙述或被询问到某些特定内容,反复以各种方式逃避时。例如在视频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起身去拿东西、更换位置等,或者采用某种间接、反问的方式来回应咨询师。比如,当咨询师询问那位提到“无论你现实中怎么做都会被捶打”的来访者“小时候被打过吗”,来访者可能回应“难道不是每个中国孩子都被打过吗?”“一些孩子被打服了吧”之类的话语。

当我向来访者明确指出,他似乎一直在回避,并没有直接回答自己是否被打过这个问题时,来访者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眼泪夺眶而出,抽泣着讲述起那些受伤的童年往事……

还有另一位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反复起身拿东西、换位置,最终找了个家里的角落坐下。当我向他反馈这些行为,并表达从中感受到他似乎内心充满不安,同时询问他对于新位置的感受时,来访者终于吐露心声:“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躲到这样的角落我才感觉到安全……我感到心虚,因为今天我的业绩是零,是零!”并且,他也表达出担心被咨询师贴标签、评价的顾虑。

而当这些内心深处的感受被表达出来时,来访者才真正直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脆弱与“不堪”。也正因为在咨询师这里得到了理解与接纳,来访者逐渐获得了全新的被支持的体验,进而慢慢发展出自我接纳的能力。

当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反复重复某些特定词句时。比如某来访者总是回应“现在感觉放松多了”。最初我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来访者的一种礼节性回应,不过在他反复这么说后,有一次,我试着进一步询问:“似乎你之前总是会感觉紧张吗?”没想到,来访者立刻给出了反馈:“是的是的,我其实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总处于某种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感就一直停留在胸口……就像渔网一样紧紧勒住我、束缚着我……”

也正是因为对来访者口头禅般的话语的跟进,并籍此感觉到了来访者的紧张且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的交流,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来访者得以清晰地觉察到自己平日里那种仿佛被紧紧勒住的紧张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仿佛被限制住的生命状态。

当来访者在表达过程中呈现出不同观点,甚至语气、表情发生变化时。例如,来访者一边叙述自己会在情绪不佳时不停地吃垃圾食品,一边指责自己这种自毁行为……然而紧接着,话锋一转,来访者换了个语气说道:“我也会对自己说,‘反正他们也不在乎我,管他呢,就吃。’”

此时,我看到的仿佛是来访者内在有两个不同的部分正在对话。我于是及时跟进并向来访者反馈了自己所感受到的这个理解,即一部分仿佛在严厉指责暴食的行为,而另一部分则像是一个可怜又愤怒的孩子,正通过这种方式来报复自己感受到的不被在意。通过这样的反馈,尝试性地帮助了来访者扩大对自己内在不同部分及其冲突的觉察、体验与理解。

当然,咨询师是否对某些关键点进行打断、跟进或澄清,并不只取决于“看到了什么”,更要综合评估当下的整体情境。例如:当前是否临近咨询结束?是否有足够时间展开讨论?介入是否会引发强烈情绪反应?来访者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当前需求,以及咨访关系的发展阶段,也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有时,即使识别到了值得深入的线索,也不宜立即回应。贸然打断可能影响来访者的安全感,甚至干扰咨访关系的建立。此时,更恰当的做法是将这些观察暂时“收起”,优先为来访者提供情绪上的容纳与支持。

只有在关系足够稳定、时机成熟之后,再择机引入相关议题,才能让干预既温和又有效,真正推动来访者的自我探索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