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精神疾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时间:2025-11-22

在信息爆炸、感官超载的时代,精神健康问题如无声涡流,悄然卷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全国31个省份的研究显示,我国抑郁症终身患病率达6.8%,大约每15人中就有1人曾遭遇抑郁症。我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都面临着精神疾病的挑战。

精神健康的“隐形杀手”

精神疾病也称心理或精神障碍,是影响思维、情绪、行为或整体心理功能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它并非“性格弱点”“情绪波动”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需科学诊断和治疗的医学问题。精神疾病会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比如损害基本生活功能,导致自我照顾能力下降、睡眠紊乱;降低工作与学习效率,出现记忆力减退、动力缺乏的情况;使社交与人际关系受损;造成日常决策与执行困难,表现为反复纠结、执行力下降、冲动消费等。

建立“心灵防护盾”

我们闲聊时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行之间会有个荆棘地带等待穿越。做好精神疾病的预防,需要我们知行合一地起跑和跨越。

我们可从日常小细节、小进步做起:

 生活基础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白天适度晒太阳,固定睡眠时间、保证时长,避免熬夜。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补充维生素B族、镁、锌,避免暴饮暴食。

坚持适量运动,进行快走、游泳、跳舞等有氧运动,练习瑜伽或太极。

 管理压力与情绪

学会放松技巧,通过正念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腹式呼吸或冥想缓解紧张。

建立健康应对机制,写日记或向信任的人倾诉以减少心理消耗。

设定合理目标,分解目标从小成功开始,接纳不完美,减少自我苛责。

 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维持健康人际关系,定期与亲友见面或通话,加入兴趣小组或社群。

维护个人边界,学会说“不”,远离长期贬低自己的人。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可进行早期干预。

 避免高风险因素

减少长期慢性压力,做好时间管理或调整工作任务,解决家庭矛盾。

警惕创伤事件影响,遇重大挫折及时寻求疏导和治疗。

限制不良信息输入,避免过度接触负面新闻。

 提高心理韧性

阅读纸质书籍,扩展感官刺激,让知识更有力量。

自我激励,每天记录 3 ~ 5 件值得肯定的小事。

发展兴趣爱好,如艺术、音乐、旅游等提供情绪出口。

接受变化与不确定性,通过认知调整增强心理韧性。

以上预防小妙招看似只是一些句子、笔墨和唱腔,实则更精彩的是从现在开启的步伐、声音与生命唱响。当我们穿过生活的荆棘,抵达开阔之地,或许会让生命之光更亮,让珍贵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