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困境儿童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在心理层面更容易出现心理状态失衡与社会功能受损等特征的儿童。心理困境儿童的特征体现在:易出现极端情绪波动或情感疏离;认知层面呈现显著的认知偏差或注意力记忆力受损;行为方面,体现在学习和社会适应不良上,易出现厌学拒学、退缩回避等行为。
心理困境儿童涵盖情绪障碍、社交障碍、学习障碍、行为障碍等多种类型。心理困境儿童是需要家长和学校进行特殊关注的群体,也是需要开展心理疏导与干预,获得更多情感关怀的群体。例如,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并需要定期服药和复诊的孩子。
作为孩子家长,在与这类孩子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如履薄冰。太过谨慎和小心翼翼显得不够真诚,孩子觉得虚伪;太过放纵自由又显得不切实际。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有成效的陪伴和沟通,帮助这些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孩子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呢?
案例:一场惊动警察的亲子冲突
小雨(化名)爸爸已经第三次来学校了,爸爸是退伍军人,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妈妈做家政工作,每周回来一天。小雨是一名患焦虑症的孩子,需定期服药。班主任反映小雨经常需要请假缓解情绪。小雨爸爸的言语和行为时常让老师感到矛盾,爸爸一边对老师说小雨考得好不好没有关系,一边又极力督促老师给孩子布置作业怕孩子耽误学习进度。周一一大早,班主任接到小雨电话,因考得不理想,小雨不想上学,妈妈一气之下扔掉小雨的书籍,爸爸一怒之下打了小雨两巴掌。激烈的亲子冲突惊动了邻居,甚至引来了警察,家庭陷入僵持状态。小雨在微信上向班主任求助,班主任立即邀请小雨父母、级长和心理老师开了家校联席会议。
家校联席会议:寻找问题的根源
通过小雨父亲了解到,为了更好地照顾小雨,小雨母亲换了个离家近的工作,以便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在谈话中,小雨爸爸强调自己军人的背景,自幼便培养了自律的习惯,对孩子拖延行为表示不解,质疑孩子总是要人督促。提及家庭的不易,父亲不禁流下眼泪。小雨母亲则沉默不语,眼神中透露着无助。父亲对小雨生气时破坏了母亲新买的蚊帐感到愤怒,认为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辛劳。心理老师根据与小雨的面谈内容以及班主任反馈的孩子在校情况,针对小雨父母提出的关于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困惑,向他们提出建议。
策略一:看见与理解—— 搭建心理沟通的桥梁
● 洞察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内在期待
班主任提到,小雨曾坦言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这与父母自认为给予了孩子诸多 “爱” 的认知形成了鲜明反差。小雨在和心理老师交流时,一提到爸爸就会黯然泪下,甚至纠结于 “我到底该爱爸爸还是恨爸爸”。原来,爸爸虽然在物质上尽力满足小雨,但他的言语和行为却让小雨对这份 “爱” 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小雨的爸爸因军人经历,对孩子的要求较为专制。但实际上,小雨对自己是有要求的。在状态稳定时,她学习主动,有着清晰的计划,还憧憬着未来出国深造。遗憾的是,这些想法爸爸全然不知。家长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与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 发掘孩子的积极特质,实施正向强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向强化能够有效增强个体的积极行为。小雨爸爸习惯于用批判和指责的方式评价女儿。然而在老师的印象中,小雨其实是懂事、心思细腻、表达能力强、学习基础扎实且目标明确的孩子。只是由于心理问题,学习进度暂时受到影响。小雨的“敏感”在父母眼中被视为问题,在心理老师看来却是她的优势。当孩子的积极特质得到正强化,获得父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欣赏时,他们会获得更多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 理解孩子的现实处境和特定表达
小雨曾对心理老师说:“我不是在崩溃的路上,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这句话道出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心理老师将这句话传达给小雨父母,引导他们设身处地体会孩子的处境。孩子渴望做好每一件事,但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更多理解和关怀,亲子之间的隔阂就会逐渐消除。班主任提到,小雨经常打电话给爸爸,会说很多无关紧要的话,其实目的只是想让爸爸接自己回家休息。班主任给予小雨理解和耐心,小雨逐渐对老师产生了信任。作为家长,应结合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情绪状态,去理解他们的特定表达,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避免因误解而产生冲突。
策略二:允许与接纳—— 营造包容的成长环境
◎ 接纳个体差异,允许特定成长节奏
小雨爸爸秉持着独立和自律的信条,对小雨的磨蹭行为难以接受。他常常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认为孩子就应该像他在军队一样做事井井有条、自觉自律。然而,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行为模式和生活节奏,自觉自律并非与生俱来。家长需要允许孩子与自己不同,与他人不同,给予像小雨这样的孩子更多缓冲和调整的时间,避免急躁和逼迫,允许孩子比别人慢一点,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 给予情绪缓冲空间,提升心理韧性
年级长在家校沟通中指出,每次考试后学生的情绪波动都是正常的,学校对心理困境的孩子持包容态度,会给予时间让孩子调整情绪。这也提醒小雨父母,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更应该给予理解和安慰,而非指责批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安全感。在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同时,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提升心理韧性。
策略三:配合与调整—— 构建科学的支持体系
◆ 配合医嘱定期复诊,做好家校协同
心理疾病的治疗需要家庭、学校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共同配合。小雨父母随意停药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治疗效果。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疾病治疗观念,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带孩子复诊,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协作,共同商讨和制定成长方案。学校及心理教师也可以发挥优势,为心理困境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
◆ 调整沟通模式,促进亲子共同成长
面对亲子关系僵化、孩子问题反弹的情况,家长需要反思和审视自身的教育方式。希望小雨爸爸能将此次冲突转变为修复亲子关系的契机,和小雨开诚布公地交流,对自己的不当方式向小雨表达真诚的道歉,在生活中像朋友那样和孩子平等交流。在与孩子沟通时,保持耐心,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表达的权利。在今后的相处中,学会发现孩子的努力,真诚地表达鼓励和赞美,为小雨营造民主包容的家庭氛围。
总之,心理困境儿童的家长需要用心去看见、去理解孩子,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沟通技巧,与孩子一同成长。愿每位家长都能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陪伴和助力孩子跨越重重障碍,走出心理困境,健康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