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小树(化名),19岁的生命却背负着“暴力极高危”“五类矛盾红色等级(尖锐复杂)”的沉重标签。在他充满怨恨的叙述里,父亲是“牲口”,是自己一切不幸的根源。他坚信,是父亲的暴戾亲手将他推向了盗窃的深渊,最终在冰冷的铁窗内“成年”。他绝望地宣告:“监狱就是我的家,出去也没地方去。”
迷失于暴戾的寒冬
小树的童年,浸透在家暴的阴影与贫困的挣扎中。父亲的拳头常在酒后挥舞,母亲无助的打骂,共同在他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初中辍学后,他混迹社会,贪图享乐,金钱成了唯一信仰。为了弄钱,他一次次伙同他人盗窃,足迹从山西蔓延至北京,终在19岁那年锒铛入狱。
入监后,他像一只时刻准备攻击的困兽。内向多疑,自私冷酷,满口脏话,点火就着。面对民警,他沉默装傻;学习任务,敷衍了事;与同监犯相处,充满轻蔑,稍有不顺便恶语相加甚至挥拳相向。心理测试揭示出触目惊心的内心世界:重度焦虑抑郁和明显的分裂性、逃避性及攻击性人格倾向,暴力风险标红“极高”。他蜷缩在“全是父亲的错”的偏执堡垒里,拒绝任何改变的微光。未来?一片漆黑,唯有“混刑度日”。
正念筑基,内观破冰
面对这颗裹满尖刺的“顽石”,民警结合监狱教育改造体系资源,为他制定了“正念筑基,内观破冰”的矫治方案。首先引入正念训练,作为稳定情绪、提升觉察的基石。
“观呼吸”稳心绪:民警引导小树进行观呼吸练习,将注意锚定在呼吸上—— 感受空气清凉地流入鼻腔,温暖地呼出,觉察腹部的微微起伏,不管什么样的呼吸都选择接纳而不需要去调整。这简单而有力的“暂停键”,一次次帮助他在情绪风暴中找回一丝平静,打破“冲动-暴力”的恶性循环。
“身体扫描”识信号:通过身体扫描练习,小树学习从头到脚,细致地觉察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他开始识别愤怒降临前身体的预警信号—— 紧握的拳头、僵硬的肩膀、翻腾的胃部。觉察到这些紧张的生理反应,成为他启动“观呼吸”或寻求帮助的信号灯,避免情绪进一步升级为暴力行为。
“正念认知”转视角:民警引导小树以“不评判”的态度观察升起的愤怒与怨恨。“情绪像天气,会来也会走。看见它,但不需要跟随它。”通过交流,他逐渐明白,情绪本身并非敌人,关键是自己的选择。他开始尝试以更客观的角度描述自己的情绪,而非立刻被其裹挟,初步改变了以往对负面情绪全然的抵触和条件反射般的攻击反应。
当正念为他内心注入一丝平静与觉察后,“内视观想”的破冰之旅才得以展开。起初,提到父亲,小树依旧抗拒:“不想回忆!都是他害的!”在导引师温暖而坚定的陪伴下,他借助正念培养的觉察,开始艰难地回溯。
记忆的闸门被缓缓推开,一些被深埋的、带着温度的画面,在内观的引导下逐渐清晰:父亲打工归来时那张写满疲惫却努力挤出笑意的脸,那双粗糙的大手笨拙却无比耐心地扶着他学骑自行车……“他一个人,在外打工,养我们五口人……”这个念头第一次清晰地、带着重量地撞击他的心。正念的“接纳”态度,让他没有立刻推开这份复杂的感受。
导引师引导他深入“内视观想”的“自我检视”:“检视自己,给家人添了什么麻烦?”一幕幕画面涌现:偷家里的钱、变卖“值钱”家当、一次次让家人心碎、在犯罪泥潭越陷越深……与记忆中父亲默默扛起全家重担的背影形成刺眼的对比。导引师轻声问:“父亲那么难,也没去偷去抢,你呢?”
巨大的冲击让小树在屏风后失声痛哭。长久以来固守的怨恨堡垒,逐渐开始松动、瓦解。“爱越深,痛越深……”他向导引师哭诉,“我爸他……
也不容易。我……我太混蛋了!”导引师温和而坚定地回应:“监狱不是家。只有回你自己的家,才能真正安稳,不再回来。”那一刻,冰封的心开始融化,他第一次主动表示:“我想……想回家,想和我爸……好好谈谈。”
亲情搭桥,怨结消融
小树内心的坚冰初融,但修复与父亲的关系需要更实际的桥梁。民警立即联系远在山西的父亲。电话那头,是深深的失望和冰冷的拒绝:“管不了!没时间!”民警没有放弃,一次次拨通电话,秉持教育改造工作中“用心用情”的原则,运用共情与沟通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真的知道错了,他有太多话想对您说……您打他,不也是想他好吗?现在拉他一把,用您一天的时间,换孩子的一生,值得啊!”
“一天换一生……”电话那头长久的沉默后,父亲喃喃重复着这句话。终于,这位心灰意冷的父亲被民警的执着和儿子的转变打动,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在精心安排的内观分享与亲情帮教活动中,屏风隔开了父子俩。小树哽咽着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回归家庭的渴望。当屏风撤去,父子相见,两人都低着头,空气凝固般沉重。民警拿出小树写给父亲的信。他努力平复呼吸,颤抖着念道:“爸,您一个人打工养全家五口,供我们上学……您辛苦了。爸,对不起!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们好好说话,不吵了……”父亲眼眶瞬间红了,积压多年的委屈和父爱奔涌而出:“儿子啊……我从来没放弃过你!家里那些东西,都是想留给你的啊!我们活一辈子,不都是为了你们吗?”民警轻声补充道:“回归家庭,走回正路,才有真正的安稳。”
隔阂的坚冰在这一刻彻底消融。
父子俩紧紧相拥,泣不成声。积攒了十几年的怨恨、误解,在泪水中冲刷殆尽。
心向暖阳,归途常新
冰释前嫌后的小树,与之前的他判若两人。他在民警的指导下逐渐将正念技能融入日常生活:
当熟悉的愤怒感升起,他不再立刻爆发,而是觉察身体的信号,接纳心绪,给自己思考和选择的空间。他明白了自己曾经的暴力冲动,很大程度上习得了父亲应对压力的方式。看清了源头,便更有力量去选择不同的回应模式。
他不再满嘴脏话,开始主动帮助班组其他罪犯打水打饭,上课发言积极,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不评判”和“活在当下”,让他更平和地与人相处。
持续的观察表明,其行为危险性显著降低,焦虑和抑郁的阴霾也大幅消散。临释前,他眼神明亮而坚定:“警官,我想通了。钱重要,但不是唯一。我还年轻,要回家重新开始,走正道。”他理解了,家是温暖的港湾,父亲是同样在生活中挣扎却从未放弃他的亲人。
编后语
协同之力,点亮心灯。小树的蜕变之路,生动展现了“正念训练”与“内视观想”的协同作用。正念润物无声,在日常点滴中培养情绪的觉察力、稳定性和不评判的态度;内观直击心灵,在导引师秉持“利他助人”精神的陪伴下,穿透怨恨的迷雾,照亮被遗忘的温情与责任,促成根本性的认知转变和情感转化。
需要强调的是,正念与内观技术的有效运用,离不开监狱科学改造体系的坚实支撑。它们作为北京市监狱管理局“4+N”改造项目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危险性评估、行为规范管理、亲情帮教机制、出监教育辅导等环节紧密衔接、相互促进,是“评估-管理-教育-矫治”一体化工作应用的生动写照。民警的专业素养与“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工作”的初心使命,是技术落地的关键桥梁;体系化的评估与跟进,则确保了矫治效果的持续巩固。正是这种技术方法与整体改造体系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力,为像小树这样深陷困境的服刑人员,提供了打破心魔、重建认知、连接亲情并最终走向新生的可能路径。当怨恨消融,父子相拥的泪水落下,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灵魂的救赎,一个家庭的重生,更是科学化、人性化改造理念下,技术力量与体系效能共同奏响的希望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