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成长阵痛 —— 记高三复读生心理辅导一例

时间:2025-11-22

午后,一个面熟的男生敲开了心理辅导室的门。我抬头看去,认出了他—— 是小王(化名),高三复读生,曾是校学生会干部,老师和同学眼中优秀又靠谱的“话题人物”。
小王穿着整洁的校服,敲门后主动微笑打招呼,可一坐下,手指便开始摩挲衣角,眼神偶尔飘向窗外,显然在掩饰紧张。
谈及前来求助的原因,小王抿了抿嘴唇,眉毛皱在一起,显得犹豫而挣扎。
小王有何困扰?
 高考失利后的持续焦虑
高考失利的阴云一直笼罩着小王的生活。成绩比预期低了40分,不仅与一本线失之交臂,也让心仪的大学变得遥不可及。更让人难过的是,高考前,他被确诊为色盲色弱,导致无法报考理想中的飞行专业。
看着同学们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而自己手中只有一张复读班的报名表,那种被命运捉弄的无力感,让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复读的日子里,每当看到同学们在朋友圈晒出的大学生活,他会立即将手机锁屏;深夜躺在床上,他脑海中总会反复浮现考场上的失误;老师分析往年的录取数据时,他会下意识地用手抠桌角。
 家庭期待与自我认同冲突
小王的母亲长期患病,常对他说:“不想你妈早死,你就考好点。”父亲则常抱怨为他牺牲了职业发展。这使他从小背负沉重期望,形成“必须优秀”的执念。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是完美的学生会干部,但没人知道,一次小测验失误都能让他自责整晚。父母期待的眼神,成了他最大的压力源,导致他频繁陷入过度反思,甚至会在深夜反复纠结白天的言行是否让人满意。
 压力诱发的强迫思维
深夜复习时,小王注意到自己会频繁陷入一些负面思考。“这道题会不会又做错?”“万一复读还是考不好怎么办?”这类问题会在解题时突然跃入脑海。
虽然近期成绩的提升让他减少了这些杂念,但压力大时,类似的想法会再度浮现。
“好学生面具”背后的挣扎
小王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优秀陷阱”。
对家庭,他相信只有保持优秀,才能换取父母的健康与认可。
学生会干部的身份,要求他必须维持自己的“优等生”形象,一次小测验失误都会让他自责整晚。
他将人生窄化在“要么当飞行员,
要么失败”这两个选项里,而色盲色弱的诊断无异于宣告人生的“失败”。
那些关于“失败”的思考,其实是他潜意识里对种种沉重压力的反抗。他不仅恐惧失败本身,更恐惧失去“优秀”的标签。我认为,小王最需要的是改变对于“优秀”的极端认知,转向多元价值的自我重构。
如何帮助小王走出心理困境?
 倾听与共情,让情绪有所依托
小王第一次前来时,我本想与他商定下次辅导时间,但他表示会在需要时主动前来,我选择尊重他的意愿。也正因如此,让我发现他总是在状态跌入低谷时才来找我。
这种不规律的求助节奏恰恰反映了他的特点:只有问题特别严重时,才允许自己寻求帮助。对此,我会在每次辅导的前20分钟通过点头、眼神接触和适时的语言回应,为他创造安全的倾诉空间。
当他描述模考失利后父亲摔门而出的场景时,我进行了共情性总结:“这听起来让人既内疚又委屈。”这让他意识到,原来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是可以说出来的。
 解离强迫思维,重建认知弹性
在建立基本信任后,我开始帮助小王应对那些关于“失败”的强迫思维。
我从认知解离技术入手。第一次练习时,我让小王从描述辅导室的环境开始,逐渐扩展到想象从卫星视角俯瞰校园,并找到辅导室的位置。第三次练习时,那些强迫念头再次浮现,但他已能平静地说:“它们又出现了,我先放在一边吧。”
在叙事练习中,小王以第三人称书写自己的故事。当读到“主角意识到那些念头只是压力下的自然反应”时,他笑了:“这些想法说明主角很在意结果,没必要过度紧张。”这个领悟让他对负面念头的恐惧大大减轻。
在讨论父母期望时,我发现,当我直接询问“什么对你真正重要”这一问题时,会触发他内心的愧疚。于是,我改用“职业卡片探索”方法:准备几十张不同职业的照片和简介,让小王进行分类游戏。当他看到“野生动物保护员”卡片背面的工作描述中“长期野外考察”几个字时,眼睛一亮:“虽然不能开飞机,但在丛林里做研究好像也不错……”说着,他主动翻找出更多类似职业的卡片排列在一起。
这个具象化的体验打破了他“要么当飞行员,要么就失败”的思维定式。
 走出他人期待,构建自我认同
为帮助小王区分父母期待与自我需求,我们进行了“双色树”绘画练习。蓝色树枝代表“父母期待”,绿色树叶代表“自我需求”。小王在蓝色树枝上挂满了“考上名校”“光宗耀祖”等标签,而在绿色树叶部分,他画了一片星空和助人为乐的简笔画,“这才是我真正在乎的。”我对他说:“树叶虽小,却是树木的营养来源。一个人的自我需求才是其成长的根本动力。”
我还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家庭作业,要求父母和孩子各自准备“期待盲盒”—— 父亲放入了他珍藏多年的工作邀请函,小王则放入了摄影社的大合影。当他们交换打开时,父亲才知道儿子参加了三年摄影社,感慨道:“原来孩子早有了自己的天地。”
在一次家庭访谈中,我要求小王父母列举孩子身上与成绩无关的美好特质。当听到父亲表扬自己“照顾妈妈很细心”时,小王红了眼眶。在我的提议下,他们共同制作了成长相册,里面收藏着小王主持社团活动的照片、帮助同学后收到的感谢卡等。这些小小的“里程碑”让小王直观地看到:人生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张高考试卷。
后来,小王送给我一张他引以为傲的摄影作品。照片中,教学楼天台上几个仰望星空的身影,在浩瀚宇宙的映衬下显得渺小却坚定。他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了,优秀不该是别人眼中的标签,而是自己内心的星辰。”这个曾经被“完美人设”束缚的少年,已经与不完美和解,开始规划人生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