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妈妈,也曾恨过自己的孩子?

时间:2023-12-18


最近在某平台看到一个热门帖子,一位妈妈在无声地呐喊:“我应该是全世界对宝宝最恶毒的人。”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深的崩溃与绝望,因为她察觉到自己竟然非常恨孩子。妈妈这个角色应该是无私而伟大的,怎么可以恨自己的孩子呢?但是那种从内心深处涌上来的恨意,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位妈妈说,刚见到宝宝的第一眼,就有种莫名的疏离,一种本能的排斥。刚刚经历了十级疼痛,又要被蹂躏乳房开奶,身体的承受着巨大痛苦,让她无暇顾及他人。但却被老公和妈妈冷嘲热讽:你不配当妈。生娃后的她一直没有奶,被逼着喝下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直到第四天,吸出一些带血的奶,家人才满意地笑了。但是很快又说,可惜带血了,孩子不能吃。透过这些文字,我似乎看到了无数被“无私”绑架的母亲,看到了无数因为那些讨厌孩子的时刻而自责的母亲。

但是,她又不得不去做很多“伟大”的事,不得不扮演一名无条件付出的母亲。“每每深夜,各种爱宝宝的人都睡了,都对他的哭声置之不理,只有我一个人照顾他。”她心中充满了对这个小生命的矛盾情绪,一方面是作为母亲的本能关爱,另一方面却是对自身遭遇的无限恨意。但,大部分妈妈都没有察觉出自己对孩子的恨意,即使察觉到也不敢抓住它,只能用自责和自我否定掩饰那些情绪。实际上,妈妈对孩子感受到的恨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却往往被忽视的情感现象。这种情感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妈妈恶毒,而是因为妈妈是一个情绪鲜活的,有七情六欲的人。 

母亲爱孩子是真的恨也是真的

如果母亲对孩子的“恨”无法察觉,甚至不敢直视,只强调爱,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稳定,还会把这种压力转嫁给孩子,导致孩子内在的撕裂。我有一个闺蜜对我说,她能感觉到妈妈对她那种很复杂的情感:妈妈不喜欢她,却又为她无限付出。她如果吃得多,妈妈嫌她胖;她吃得少,妈妈说她不懂做饭人的艰辛。

妈妈一边催她恋爱结婚,一边又会在她和男友甜甜蜜蜜的时候告诉她:“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对你说的话、做的事,都不知道对多少人做过”妈妈对她的攻击,让她觉得妈妈是嫉妒她,甚至是恨她的。但是她在很多时候,又能真真正正能够感受到妈妈的爱。她只要说想吃糖醋排骨,妈妈第二天早上五点多就去菜市场买菜。她说上班骑电动车太冷,妈妈立刻拿出几万块让她买辆代步车。“妈妈对我很好,我还质疑她的爱,是不是我没良心?”这是朋友的困惑,相信也是很多人的困扰。可以看出,如果妈妈觉察不到对孩子有“恨”,会使得孩子在接受爱的时候充满矛盾,纠结,因而产生“我不够好”的自我攻击。

这样,妈妈就把自己的身心不合一,传递给了孩子。同时,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到:如果一个母亲不能够觉察对孩子的恨和抱怨,她就可能会把这个孩子“吞噬”,也就是过度控制孩子。正如我闺蜜,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但妈妈连她怎么吃饭,是否恋爱结婚,都要牢牢控制。我们提出让母亲觉察到对孩子的恨,不是为了指责母亲,而是让她和孩子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而这个合适的距离,能够让孩子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和独立。

为了促进妈妈和孩子的身心合一,如何能更好地觉察隐藏在爱中的“恨”呢?温尼科特提到母亲恨孩子的17条原因,让我们看到母亲作为“人”最真实又复杂的一面,在这里我们一起分享其中的6条。

原因一:成为母亲不是由衷的选择。大部分成为母亲的人,都不是主动又成熟的选择,而是由于家庭的压力。很多母亲生个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需要一个孩子。我有一位来访者A女士,她从小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在家族期待中,她先后生了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是,她总是觉得自己很讨厌自己的女儿,尤其是看到老公和妈妈疼爱女儿的时候,她甚至有一种掠夺感。她想要夺走女儿的爱,她想让女儿品尝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妈妈本身有创伤,又被迫成为了妈妈,而且孩子轻而易举获得了自己不曾获得的爱,这种恨意是加倍的。

原因二:无条件的爱的挑战。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位妈妈,她刚经历生产的十级疼痛,就要求她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份爱又怎能毫无条件?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我们必须不断证明自己的爱,才能勉强获得他人的认同,不用时时看他人脸色。然而,要求一个人无条件地给出爱,要求一个人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甚至都不能无条件爱自己,又怎么可能无条件爱别人呢?

原因三:孩子的出生妨碍了母亲的私人生活。孩子慢慢长大,对我们生活的“侵占”也会不断扩大。我有一个“四人组”的闺蜜群,我们同在一个城市的一个区市,却经常三个月也没有时间聚一次。不是你的孩子要上课,就是我的孩子没人带,就是她的孩子生病了。更何况,我们还有很多要面对职场的压力,职场性别歧视的时刻。只因为你有孩子,你的努力就会被这些掩盖。我们个人时间和个人价值被极大地压缩,甚至消失。我们很难再找回曾经自由的自己,这种生活的改变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和愤怒。

原因四:母亲的努力不被看见。在大街上,如果一个孩子穿着脏兮兮,我们会觉得这位妈妈不够勤快;如果一个孩子躺在地上哭着要吃糖,我们会觉得母亲不懂得教育孩子。但是谁又知道,哪怕孩子衣服是脏的,那也可能是刚刚换下的,又很快被弄脏的。哪怕孩子有“被惯坏”的样子,母亲可能已经很努力在学习育儿知识。在育儿的过程中,母亲的付出往往被孩子和社会忽视,认为的理所当然的。我有一个表妹,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每天从六点多到晚上十点多,几乎全程无休地照顾孩子。做饭、吃饭、喂饭、送大的上学,带小的玩耍,辅导大的作业,安抚小的睡眠……她因为照顾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但是最近孩子轮流感冒,家人都在责备她没有照顾好孩子。没有人看见她的牺牲,没有人看到她的隐忍,没有人看到她的努力。

原因五:恐惧和责任感的重压。有些指责是外界给的,也有些压力,是来源于“我怕自己不够好”。我有了两个女儿后,就经常困于如何协调她们两个的关系。有时候怕伤害姐姐,有时候怕妹妹委屈。我真的很想很想做个“好妈妈”,我很想很想承担起“好妈妈”的职责。但是,这个“好”是没有标尺的,所以我们经常会面临“我不够好”的恐惧。这种恐惧感,让我觉得如履薄冰,经常在心里懊悔:我为什么要生两个孩子,要是我只有一个孩子就好了,我希望我其中一个孩子消失。多少妈妈曾在一个深夜泪洒枕边,感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负有沉重的责任,但同时又感叹自己的做的还不够。

原因六:孩子的成长与预期不符。许多母亲心中都有一个完美孩子的梦想,但现实中的孩子往往与这个梦想存在差异。当这种差异显现时,母亲往往会感到失望和挫败。在网上看到一个小视频,夫妻两个人都是北师大毕业,每天认真辅导作业,努力做到情绪稳定,结果孩子一年级的考试连60分也考不到。像这种时刻,有多少人还能由衷的想称赞孩子,鼓励孩子?内在的“恨”如果没被觉察,迟早会用另一种方式爆发出来。

 


认识真实的恨,给予真实的爱

在看见对孩子恨意之后,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深刻的真理:人性本身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在爱与恨的情感纠葛中,母亲展现了人性最深刻、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爱依然是他们不变的选择。面对孩子,我们并不是要“扔掉恨”,而是要“看见恨”。看见这部分情绪,并且让它流动起来:

1. 觉察恨意,接纳情感:当你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小错误反应过激,或在孩子表现出正常的孩童行为时感到异常的愤怒,这可能是恨意的信号。试着在情绪高涨时暂停一下,深呼吸,问自己:我现在为什么这么生气?这和孩子的行为相比是否过度?通过这种自我对话和反思,你可以开始识别和理解隐藏在愤怒背后的真正原因。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接纳所有的情感——无论是爱,还是短暂的恨意——它们都是我们作为人类共有的经验。

2. 无法接纳的时候,试试心理学专业练习:当你发现自己难以处理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尝试运用放松、接纳技巧。这意味着,不立即作出反应,而是停下来,深呼吸,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但不对其做出判断。例如,你可以在情绪高涨时,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意识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然后问自己:“我现在感觉怎样?”“我的身体在哪里有反应?”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绪,学会在反应之前先理解和处理这些情绪。这个心理专业方法的好处还包括:1. 焦虑、抑郁、狂躁等消极情绪都会减少。2. 记忆力增强,提升专注力,活力会提高。3.减少内耗,深入了解内在痛苦的成因,活出根本的喜乐状态。这个方法,对大人和孩子都同样适用。导师温博士和黄博士的专注·喜乐体验营,将会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带领大家一步步安顿身心,活出喜乐,欢迎大家参与体验。(插入专注·喜乐营)

3. 实现“60分妈妈”:完美是育儿路上的一个幻影,追求完美只会带来无尽的压力和挫败感。接受自己是一个“60分妈妈”,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失败的,而是有着正常爱恨的母亲,这本身就是一种解脱。我们最终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在爱与恨的交织中找到平衡,达到身心合一。这样不仅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关爱和支持,也为他们展示了一个真实、有深度的妈妈,还能在“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走得更远,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最终,这种对自身情感的理解和接纳,不仅使我们成为更好的妈妈,也使我们成为更加成熟和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