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请不要用你的三观,来要求整个世界.docx2023-04-20 董宇辉曾在直播间里,讲过一件让他后悔不已的往事。他说弟弟当时在老家工作,虽然朝九晚五,但收入不高。于是,他建议弟弟辞去工作,趁年轻出去闯荡磨练一番。后来弟弟果然听他的去了深圳,工作非常辛苦,常加班熬夜不说,有时甚至房租都交不起。咬牙打拼了两年后,日子依旧原地踏步,弟弟最后还是遗憾地回了老家。讲到这里,董宇辉惭愧地说:后来,我就再也不给人乱建议了,我们偏颇、片面、狭隘的思想不足以指导别人的人生。很多人总会不自觉地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去规划别人的生活,指点别人的选择。但每个人的发展时区不同、价值观不同,接受的考验也不一样。真正成熟的人,从不会用自己的三观来要求整个世界。好为人师,往往暴露自己的无知。宋朝有个官员叫钟... 读完《谁动了我的奶酪》,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2023-04-20 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患有重度厌食症的女孩,在医学已经放弃的情况下,忽然有一天胃口大开,主动进食。不久后,竟完成了自愈,恢复了健康。令人费解的是,这背后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偶然间读了一本童话小说。而这本创造奇迹的小说,正是斯宾塞本人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很简单,讲了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寻找奶酪的故事。可就是这本连三岁孩子都能看懂的书,自1998年问世以来,引爆了全球阅读热潮。不少社会精英、商界巨头将其视为“人生启示录”,上百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将其当作员工的教科书。这本书看似浅显,却指向了一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内耗压垮。如果你正在经历焦虑与迷茫,这本书或许是一枚解药。情绪内耗,... 藏住自己2023-04-20 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长在一起。大树,以最强势的姿态,树冠占有最大空间的养分,根系汲取最多土地的精华。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一天夜里,下了一场暴风雨。第二天风停雨住,大树被连根拔起,小树却安然无恙。大树奇怪的问:“狂风面前,为何强者不能幸免于难,弱者却能逃过一劫?”小树回答:“难道你忘了古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吗?”人生悲剧莫过于,试图以极力的炫耀,获得极致的光耀。红尘俗世,知敬畏、懂藏锋,才能谨言慎行、趋吉避凶。《鬼谷子》有言:“圣人之道,在隐与匿。”真正强大的人,其实都如成熟的稻穗,弯得下腰,低得下头。为人也好,行事也罢,藏住自己才是人生大智慧。藏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世间无完人,就连孔圣人,...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2023-04-13 作家苏芩说,人要活得简单点,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累了就躲远一点。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相遇容易,相处难。随着年纪渐长,愈发觉得:世间所有长久且美好的关系,都是基于相处舒服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无非就是:三观相合,能量对等,灵魂相似。三观相合。有人说,和三观不同的人在一起,要么不说话,要么被气炸。两个人交流不在一个频道上,多一句都是废话,多一秒都是浪费。博主@程千寻,是一家时尚杂志的编辑。有一次,她费了很大的劲,才采访到一位仰慕已久的知名设计师。设计师独特的看法,让她感觉自己的视野又被打开了。采访结束后,她熬夜加班加点赶稿,并且把这一消息分享给了一位朋友。结果对方回复说,就为了点加班费,不至于... 你那些没来由的焦虑感,或许源自对死亡的恐惧2023-04-13 伊尼舍林是爱尔兰地区一个偏僻的海边小岛,那里被悬崖与海浪包围,仿佛与世隔绝。居住在小岛上的人们过着静谧、封闭、百无聊赖的生活,他们最大的乐趣便是从下午开始去酒吧喝酒、与朋友聊天,好捱过这漫长的时间。在某个和往常一样平淡的一天,温良世俗的中年男人派德里克像往常一样去到好友康姆家里,邀请他一起去酒吧喝酒。然而这一次,康姆却一反常态,没有理会好友,独自一人去往酒吧,并毅然决然地对派德里克说——“别再跟我说话。”昔日几乎无话不谈的好友突然与自己绝交,无辜的派德里克对这一切感到不可置信,他向酒吧里的其他人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自己做了错事,然而却没有得到答案。他百思不得其解,只能一次次打破康姆设下的禁忌,向他询问与自己“... 想治愈伤痛:不要忽视「宽恕」的力量2023-04-13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某种形式的伤害。伤害有很多种形式:也许你经历过虐待、忽视或其它不良的童年经历。也许你曾遭受欺负、歧视、偏见或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后来的人生中,也许你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也许经历了背叛、分手或离婚,失去了重要的人,或者经历过重大的人际关系冲突,从根本上动摇了你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动摇你对人性的信任。这些创伤经历可能会扯碎你的心灵,毒害你的生理机能,让你的灵魂受伤。如果它们迟迟得不到解决,你将在生活中带着这些伤痛,它们会剥夺你的快乐和平静。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会反思过去的事件,并对那些冤枉我们的人感到怨恨或仇恨。通常,我们很难去宽恕他们,而这也会让痛苦持续存在。什么是真正的宽恕?「宽恕」... 成年人最难的克制2023-04-13 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为人处世,我们一定得学会克己,即克制自己的内心。能够反省自己,克制内心的欲望,方能成就自己。克制自己的反驳欲。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不论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会反驳对方。自媒体人@土哥身边有这样一位同事,无论你跟他说什么,他总是会下意识地抬杠。一次聚会,大家吃得正高兴,称赞菠萝好甜。他马上纠正大家,说这是凤梨,大家打趣道:不都一样吗?可他不以为然,继续滔滔不绝地反驳,甚至讲到了植物分类上。同事们面面相觑,不敢再多说什么。原本轻松的聚餐,被他败了兴致。从那以后再有聚会,大家都跟默认一般,不再叫他。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老是去争辩,反驳,也许你能偶尔获胜,但那... 不要拿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的生活2023-04-06 梁晓声在《人世间》里写道:从你出生的那一刻,端什么碗,吃什么饭,经历什么事,什么时候和谁结婚都是定数。别太难为自己,顺其自然就好。人生的剧本你早在天堂看了,你之所以选择这个剧本,是因为这一生中有你认为值得的地方。每个人的生活剧本不同,悲欢也不同,没必要去和别人比较,更不要仰望别人的幸福。你所羡慕的风光背后有你想象不到的沧桑。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深有感触。有一条河的两岸,住着一个和尚和一位农夫。和尚每天看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意思,不像自己,除了敲钟就是念经,令他非常羡慕;而农夫看到和尚每天都是无忧无虑地诵经、敲钟,不用像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令他非常向往。一天,二人桥上相遇,便互相诉说自己对对方的羡慕。于... 一个人不快乐的根本原因:没有直视《我们内心的冲突》2023-04-06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与人共事,偶尔有点失误,别人还没说什么,你先在心里把自己数落一遍;和人闲聊,对方不经意皱了下眉,你就心头一紧,怀疑自己说错了话;常常埋怨自己不够好,会下意识贬低自己,遇到点不顺就会焦虑难安。很多时候,生活并没有为难我们,是各种内心冲突,把人搞得筋疲力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做过一个比喻:“内心冲突,会在人格中渗透,像恶性肿瘤的扩散,最终将人毁灭。”自1913年拿下博士学位,到创建世界级精神分析协会,卡伦·霍妮见过太多从痛苦到绝望的人。甚至连她本人,都曾因内心冲突而险些丧命。为了救赎自己,她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人格领域的研究。经过无数次实验,卡伦终于捋清了“内心冲突”的脉络,并将研究结果凝结为著作——《我们内心... 请远离不停消耗你的人2023-04-06 作家苏芩说:不必把所有人,请进生命里。人生之旅,遇到的人形形色色。对的人,能互相滋养,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错的人,带来的只有消耗和无尽的沉沦。余生很贵,无论交友还是谈情,都要远离不停消耗你的人。远离负能量满满的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与人之间的情绪,真的是会传染的。生活中,和开朗的朋友在一起,情绪也容易被带动起来。和乐观的人相处久了,凡事也愿意向好的一面看。而抱有负面思维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开口总是抱怨,受他们影响,身边的人往往也会变得焦虑悲观。人生不长,风雨很多,远离总是负面情绪满满的人,多和积极乐观的在一起,让心情多一些向上生长的动力。远离一味索取的人。这世上,没有谁欠... 人到中年,方懂清明2023-04-06 梨花风起正清明。转眼,又是一年雨纷纷时节。年少,“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还不懂清明的庄严肃穆、清洁明净。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在世事无常、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的生命浮沉里,这才对清明有了真切的感悟。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告别。一位朋友感慨,人到中年,非常害怕半夜接到电话。祖辈、父母辈,都已是风烛残年。有几回夜半被铃声惊醒,心里咯噔一下,生怕传来不祥的消息。同学、朋友中,因一场疾病,或一场意外,有人突然便消失在这个世界。点击他们的微信,头像依然那么生动,聊天记录若在昨天,却再也得不到一个回复。人到中年,参加丧礼的次数,渐渐频繁。死亡,成了无法回避的结,令人无奈又无力。或许,人... 管好自己,莫渡他人2023-03-30 《道德经》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最顶级的智慧,是能看清别人,更能管好自己。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评论他人的生活,不费尽心思插手别人的人生。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能远离是非烦扰,与人相处和睦,获得舒心自在。管好手,不指点别人。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深以为然。世间百态,风雨变化,别人的幸福,你未必懂得;他人的苦衷,你未必全知。你所谓的大道理,别人并非不懂,只是环境不同,经历不同,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若是以自己的认知去指点别人的生活,以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别人的对错,很可能会将对方引入歧途。商人张康,家境殷实,一心想成为当地首富。几年后,凭借着家族的力量与自己聪明的头脑,将生意做的... 一个人“松弛感”越高,就越幸福2023-03-30 曾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不用氧气罐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登山家回答:“让自己保持松弛。”记者好奇地问:“为什么?”他说:人的大脑在紧张时,会消耗吸入氧气的40%。如果我一直去想“走不动了怎么办”、“半路缺氧怎么办”、“登顶后会不会成为举世瞩目的人”,恐怕没走几步就会失败。爬山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带着一颗松弛的心上路,往往能走得更远、更从容。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抉择。如果时时绷紧神经,容不得半点纰漏,就容易陷入内耗、裹足不前。保持松弛、勇于试错,才能告别焦虑,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幸福。紧绷感,是焦虑的来源作家李小萌曾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父母对她非常严格。从小到大,... 惊人的十二秒效应:情绪稳定,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2023-03-30 非洲大草原上共同生活着一种野马和吸血蝙蝠。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野马便是他们的目标,许多善于奔跑的野马因此丧命。但之后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蝙蝠所吸的血量并不致死,野马真正的死因,来自它们自己的暴怒。在被蝙蝠咬伤后,大多数野马因急于摆脱蝙蝠而不断狂奔,最终疲劳致死。为一时的情绪冲动所累,从而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状况。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十二秒效应”:人被某件事情引起暴怒的时间只有12秒,过了这段时间人会恢复往日的平静。可惜的是,大多数人会被这12秒控制,说出或做出后悔的事。人生路上,我们遇到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坏情绪。所有坏情绪都由自己买单。在广州天河,一起惨烈的血案引起了广泛热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