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和性格父母截然不同伴侣,是否就可以不再重复原生家庭的创伤体验?有人说:“这辈子最怕的三件事:一怕嫁给像父亲这样的人,二怕活得像母亲一样狼狈不堪,三怕孩子像自己小时候一样生活。所以,为了不再让小时候的情景重演,我在找寻自己的人生伴侣的时候,找了一个跟父母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心理治疗师萨尔瓦多·米纽秦在《回家》一书中写道:“我们不论走到天涯海角,从心灵上来说,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都是在寻寻觅觅我们与父母之间,那份遥远的亲密。”选择和父母完全不一样的伴侣,人生后半场是否就可以摆脱原生家庭里未完结的羁绊呢?
“因为恨父母,所以我找了截然不同的他/她”
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人们总是会无意识的在伴侣身上寻找父母的影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在选择伴侣时,总会更愿意去选择一个跟他们完全相反的伴侣。甚至,他们会严苛要求伴侣,利用伴侣来补偿自己缺失的爱。在电影《囧妈》里,男主角徐伊万为了摆脱掌控欲极强的母亲,他娶了一位性格温顺的女人。然而这段他梦寐以求的婚姻,最终却以离婚收场。
徐伊万,40岁,活得却像被母亲操控的傀儡。小到吃什么穿什么都要被她安排,大到怎么对待婚姻,什么时候造人,她都要求儿子跟着计划来。徐伊万无比厌倦母亲的掌控。他以为,只要找一位与母亲完全不同,会听他话的女人,日子就会变好。可是结婚后,他却逐渐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他曾痛苦地质问母亲:“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跟你想象中的儿子不一样。”可悲的是,离婚时,妻子用同样一番话来质问他:“结婚这么多年,你难道还没有发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你心里有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必须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说什么话,都被你设定好,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明明他最厌恶的,就是母亲的掌控。但是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后,他却试图掌控妻子的人生。
他没意识到,自己的期待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压在妻子身上。就如去年,因为参加《再见爱人》节目,遭到网暴的张婉婷一样。在跟宋宁峰相处时,张婉婷情绪经常失控,她习惯当着镜头,将丈夫数落得一无是处。她与丈夫的关系模式,让千万网友直呼窒息。然而当张婉婷的童年经历展露人前,观众才知她的强势霸道是有原因的。父亲离世,母亲软弱,12岁的张婉婷被逼着成熟,成为妈妈的支柱。独立早熟的她,希望自己能够被伴侣无条件包容。可是当宋宁峰处处忍让后,她却认为,丈夫是一个软弱,没本事的男人,导致婚姻裂痕的出现。
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人在孩童时期,归属感、被重视的需求没被满足,长大后,会在内心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弥补这个遗憾。
我们憎恨着父母,为了跟父母对抗,不惜幻想出一个跟父母完全相反的完美伴侣,来修补自己童年的创伤。这种对抗和恨意,会阻碍我们看清自己的需求和模式,从而破坏我们与伴侣的亲密关系。要知道,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开心,并不是伴侣的职责。
与父母不同,就是对的人吗?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许多人拼尽全力,想要摆脱父母的影响,他们对抗、憎恨,以为这样就能想要逃离不幸的原生家庭。
然而现实是,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没能化解原生家庭的伤。来访者小雅,因为父亲出轨,她成了单亲家庭的小孩。为此,她从小吃了不少苦。父亲文质彬彬,满口甜言蜜语,她觉得,正是如此,父亲才不能从一而终。长大后,她的恋情都很短暂,几任男友性格都很沉默寡言。最终,她嫁给一个憨厚老实的男人。
可是,她幸福吗?即便生了两个孩子,大的已经上初中,她依旧没能从这段婚姻里感受到幸福。她时常嫌弃丈夫的烦闷,三天两头就要跟他闹离婚。两个孩子因为父母不和谐的婚姻,性格变得敏感自卑,不愿跟她沟通。
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的“强迫性重复概念”里提到,孩子在经历一件痛苦的事情后,会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情景,去体验同样的情感。孩童时期,我们还不够理性,只能任由情绪泛滥,于是长大后,这些创伤遗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只有当时的感受。为了治疗心中暗藏的创伤,我们才会下意识去重复地创造一样的场景,感受一样的情绪,希望把被动化为主动,去掌控年幼时,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改变结果。但是,现实中,人们极少能够达成目的,因为恨和对抗,是比爱更深的联结。它让我们时刻感受过去遭受的痛苦,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了我们得不到幸福的烙印,让我们无意识地重复父母的行为模式。而这类强迫性的重复,会让我们再次经历创伤,同时把痛苦带给伴侣。小雅跟丈夫结婚,只是因为他跟父亲不同,不是因为爱。在步入婚姻,选择伴侣前,她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想要什么。在恋情里感到不满,她没有探索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只是想着,换一个人恋爱就好了。直到跟丈夫有了孩子,为了孩子,即便没有感到幸福,她依旧在这段无爱的婚姻中苦苦忍耐,彼此折磨。
亦舒说:“我是我,我靠自己站立,我会做好自身。”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小雅,在情感上,却依旧是个孩子。当我们陷入强迫性重复,总是强调自己跟父母不同,不停跟原生家庭对抗,其实越证明了,我们从没摆脱过那个痛苦的深渊。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情感上独立,能够做自己的内在父母,去治愈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心底的创伤没被清理,我们始终还是那个被困在原生家庭里的“孩子”,会被痛苦的人生模式一直束缚着,无法抽身而出。
如何打破对抗和恨,重获幸福?
那么,当我们陷入对抗和恨的深渊,无法看清自己的需求和模式时,该如何重启人生,打破强迫性重复,获得幸福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对抗与憎恨无济于事,我们要去与自己生命的源头产生联结,了解自己的需求跟模式,破除错误的人生模式。那些我们深信不疑,其实并不正确的事情,才是人生最大的阻碍。不要一直在心中告诉自己:我父母不好,我一定不要找跟他们一样的伴侣。
否则,这句话会成为内心深处坚定的信念,影响对待伴侣的态度。找一件能够让你集中精神,放松下来的事情,可以是瑜伽,可以是健走,也可以是做家务等等。利用这件事,去集中注意力,突破身体的障碍,跟它产生联结。找到那个内在的自己,去觉察它,发现它,了解它。不断地去回观自己,知道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幸福又来自哪里。当我们对自己的痛苦、性格、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再去进行潜意识的探索。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答案就在那里。
其次,要学会臣服,客观地看待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当我们不臣服自己有那样糟糕的父母,我们的生命就一直处于对抗状态,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走上极端。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3个小妙招,能够帮助我们学会臣服:
1、不要去抗拒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抗拒只会内耗我们的能量跟时间。父母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已是定局。就算你再生气,甚至不惜毁掉跟伴侣的关系来对抗他们,这件事也已经无法改变。抗拒,无法达成我们的目的,反而会消耗我们的人生。
2、不要去和事实抗争。事实最大。不要抗拒附着在表面的受伤情绪,哪怕它让你感到不舒服,带着意念,去跟它沟通,让它放下戒心,不再紧绷。我们要做的,不是批判,不是抗拒,而是要去感受这些负面情绪,找到你内心真正渴望的事情。做自己的内在父母,滋养那个它们,把那个遗留许久的创伤,从身体里面清理出去。
3、学会认怂。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专注自己。被骂就被骂,不被认可就不被认可,我们又何须去跟他人争辩,为别人的看法感到难过。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事实是什么就好。怂一点,没关系。当你学会臣服,那股恨意,自然会烟消云散。亲爱的,人生如何,选择权在你,不在伴侣,更不在父母手上。不要期望伴侣来修补我们的创伤,这不是他们的职责。在心理上跟父母分离,不要被他们的伤害影响,去把握自己的人生。不要用你珍贵的人生,来为父母犯下的错误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