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我和你站在一起2024-08-06 学习心理学之初,对“共情”最深刻的印象是来源于一则动画视频。一只头顶乌云的小狐狸掉进黑洞里,大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一只熊爬到黑洞里面,站在小狐狸面前跟小狐狸说:“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样子了,你并不孤单。”一只鹿把头探向洞口跟小狐狸说:“真是糟糕,你要来块三明治吗?”熊共情了小狐狸,而鹿是在向小狐狸表达同情。仔细想一想,不管是在心理咨询中,还是在生活中,那些被共情到的时刻会有一种被滋养的力量贯穿到身体里,像是有人站在你身旁牵起你的手跟你说:“我看到你在黑暗里,我愿意和你一起牵着手走向光明”。相反,那些没有被共情到的时刻可能会触发内心的伤痛,这种有人经过而没有看到你流血伤口的感觉,可能会把内心的黑暗... 保守秘密为什么那么难?2024-07-28 “这件事我只和你说过,千万不要和别人说!”相信大家在生活中曾经不止一次地听过或者对别人说过这句话。但是,似乎不管这个话题的发起方是你还是其他人,最终总会有第三者了解到这个原本应该被烂在心里的秘密。难道我们都是生活中的“大嘴巴”?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做一名合格的“保密者”?我们该如何守口如瓶呢?保守秘密为什么有时“比登天还难”?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当一条信息被定义为秘密,并需要你保证不要把它说出去的时候,我们就会突然间产生出一种强迫的、焦虑的冲动,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另外一个人分享。很多人会将这种想法或者相应的泄密行为与人的品德、性格画上等号,从而产生相应的定型影响。当然,不可否认这二... 甜与辣,隐藏在味道下的情绪与压力2024-07-28 有一个网络流行词叫作“甜辣风女孩”。甜辣风,指的是一种穿衣风格,“甜”往往让人联想到单纯可爱的少女,而“辣”则会让人联想到性感的成熟女性,二者本身是互相矛盾的,“甜辣风”却能通过混搭的方式,将两者完美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穿衣风格,并流行起来。有趣的是,除了穿衣,在饮食上,我们味蕾也渐渐被甜辣味道的食物征服了的—— 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韩式甜辣和泰式甜辣,比如韩式的甜辣口味炸鸡、泰式的甜辣海鲜。在我国本土,川菜、湘菜餐馆在全国范围受欢迎的程度迅速上涨,火锅、麻辣烫人气爆满。奶茶店、甜品店成为每个商圈的基本配置,喝一杯人气饮料至少排队一小时,人气甜点更是要靠抢。一顿辣火锅配上一杯甜奶茶,成了很多人的快乐源泉。可以说,在当... 忘性大是老年人的正常表现吗?2024-07-28 有一天,潘阿姨在老伴儿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老年精神科门诊。她穿着朴素,举止有礼,和邻居阿姨没什么两样。然而,女儿慢慢说道,“两年前注意到她记性不好,刚刚发生的事情也记不住,聊天说话反应有点迟钝,做饭做家务都没问题,所以当时家人没太重视,以为上了年纪容易忘事很正常的。但是,最近半年明显感觉她记性更不好了,转身就忘,经常找不到东西;做菜要么忘了放盐,要么放好几次盐,很难吃。最近两个月脾气也变了,以前性格温和,关心家人;现在特别多疑,斤斤计较,说老伴儿偷了她的东西,例如银行卡、项链、衣服等,不听解释,即使找到了,仍坚定地认为是老伴儿偷走了或者送给别人了。开始处处提防老伴儿,像防贼一样,有时还大发脾气,急了还会动手打人。”... 网络欺凌中的旁观者扮演了什么角色?2024-07-20 欺凌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力量更强的施暴者有目的且重复地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伤害、精神折磨或孤立等欺凌行为,会导致受害者经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感到焦虑、抑郁、产生精神压力等。网络欺凌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指发生在网络上的欺凌行为,在网络上谩骂、侮辱他人、传播谣言等行为都属于网络欺凌的范畴。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在网络世界中,欺凌者进行欺凌时更加无所顾忌,受害者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受网络欺凌(只要使用网络),因此相比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可能更加频繁地发生。青少年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很有可能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网络欺凌会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身心危害。在传统欺凌行为中,一些积极的旁观者行为可能减缓欺凌给受害者带来... 从胡鑫宇事件,谈青少年自杀干预2024-07-20 胡鑫宇事件胡鑫宇,男,15岁,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2022年10月14日晚18时左右,在学校失踪。学校当晚对学校内外进行查找,查看了监控,没有发现胡鑫宇下落。10月15日上午胡鑫宇母亲赶到学校,并向当地警方报警。胡鑫宇失踪后,因长时间查找无果,家属在当地和网络上发布寻人启事,经媒体报道后胡鑫宇事件被广泛关注。2023年1月28日中午,铅山县公安局接到群众电话报警称,在河口镇金鸡山区域树林中发现一具缢吊尸体。公安机关经对死者生物检材进行DNA检验,确定死者为胡鑫宇。至此,距离胡鑫宇失踪已经106天。胡鑫宇死因分析2023年2月2日上午,从官方新闻发布会得知,胡鑫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现场没有打斗拖拽痕迹。在靠... 老年骨折患者更需要心理康复2024-07-20 王奶奶今年70岁了,是一位活力四溢、热心助人的长者。她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常常身着鲜艳的棉袄,散发着善意的笑容。王奶奶喜欢户外运动和阅读书籍。然而,年初的一天,王奶奶像往常一样帮忙整理社区卫生的时候,因为天刚刚下过雪,地面比较湿滑,她不慎滑倒了。社区居民及时将王奶奶送到了医院,经过检查诊断王奶奶的手臂和大腿都骨折了。这个意外使得王奶奶只能卧床休养,行动受到限制。家人发现王奶奶总是埋怨自己,她会责怪自己没有更加小心,没有注意到地面湿滑的情况。她会反复思考如果她当时稍微谨慎一些,也许就能避免这场意外。这种自责的情绪逐渐侵蚀她的内心,让她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除此之外,家人还注意到王奶奶总是哀声叹气,饮食和睡眠也越来越不好。... 看见教师的“情绪劳动”2024-07-11 相信老师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天下来,虽然没做什么重体力活,但就是非常累,不想说话,没力气,脾气一点就爆。旁人很难理解:你们不就上几节课吗?累个啥?学生很难理解:老师今天怎么连个笑脸都没有?家长可能也很疑惑:为什么有时候跟老师沟通,老师那么不耐烦?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情绪劳动超负荷的表现。“情绪劳动”是什么?情绪劳动是美国社会学教授霍赫希尔德基首次提出的。它是指人在工作时展现某种特定情绪以达到其所在职位工作目标的劳动形式,是与“智力劳动”“体力劳动”并列的劳动类型。情绪劳动,要求教师通过引导或压抑自我情感来维持外在的某种情绪,以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由于对真实自我的压抑,教师在此过程中会产生自我异化、情绪失调等问题。比... 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你冷 —— 虚假同感偏差效应2024-07-11 每当深秋,妈妈总会比天气预报更早来提醒你,“马上就要冬天了,赶紧把秋衣秋裤穿好,多加衣服”,这有时让我们感觉无奈,因为可能还没有达到体感气温下降的程度。而在网络空间中,“有一种抬杠,叫作评论区里的‘杠精’发言”。如今,人们的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在许多社交媒体的评论区里,常常聚集了一群人,这些人动辄对其他人的观点评头论足,夸张者直接进行辱骂,引得很多网民抱怨“为什么现在的网络戾气这么重”。这两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前者暖心,后者糟心,但或许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它们的出现竟然源自同一种心理学效应,这便是虚假同感偏差。什么是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意思是人们很多时候会陷入一种错误的看法中,... 身心共和谐,笑对更年期2024-07-11 近日,某女士到我院求诊,说自己今年到了44岁,夜间的失眠症状逐渐增加,并且不时地会出现心慌、虚汗、头晕等情况,颈部、腰部时常有隐痛发生,自己实在是忍受不了,所以才来妇科问问医生。我院接诊后,对该例患者经过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后,初步诊断患者为“更年期综合征”。这时这位患者迷茫了,因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更年期”有所耳闻,但这“更年期综合征”又是什么呢?因此,我们也就“更年期综合征”对该例患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实,更年期是生理变化的正常过程,通常指从40岁以后的月经紊乱开始,截止到绝经后10年,大致年龄范围约为40~65岁。其是卵巢功能逐渐下降,生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数量也逐渐减少的阶段。在此期间女性可能会出现生理和心... 关于“遗忘”,你了解多少?2024-07-1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遗忘”是一个最为普通且平常的话题,每个人都会发生遗忘行为,那么“遗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又为什么会遗忘?怎样才能减少遗忘呢?遗忘与记忆谈到遗忘,与之密切相关的便是记忆,那什么是遗忘呢?根据心理学知识,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而记忆则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根据信息维持的时间长短,我们通常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指的是人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感觉记忆相比,短时记忆拥有更长的时间进程(几秒至几分钟)和更为有限的容量,一般需要脑内不断复述才能维持;被存储相当长时间的信息被称为长时记忆。记忆根据信息贮存和回忆方... 拖延心理学 3招教你如何克服拖延症2024-07-06 拖延症并非现代人的毛病,古人早已揭示了这种现象。大家都熟悉我们从小就背诵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多么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拖延行为的特点和害处。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认为,人们总是推迟自己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愚蠢行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他对自己的拖延习惯悔恨不已:“我无法克制责备自己一直忽视那些最终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每一刻的闲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拖延这种习惯自古就有,并且根深蒂固地嵌入人类的大脑。一个人,面对生活工作中必须做的事情、必须... 厌学、厌世,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吗?2024-07-06 中科院院士陆林曾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做出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推测并受到广泛关注,他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疫情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响更为直观。疫情期间,大量的儿童青少年因为疫情隔离在家、沉迷游戏,生物节律颠倒、情绪低落、害怕见人、不愿意出门,因此无法正常地回到学校上课。儿童青少年的厌学、厌世,已经成为当前比较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了!既困扰学生和家长,也困扰教育、卫生系统以及整个社会。根据青少年自杀心理机制的国内外前沿研究:青少年自杀是急性应激反应系统的失败,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生理急速发展、缺乏成熟的情绪调节和抑制冲动能力的表现。天津大学的杨丽教授认为:青少年自杀是对环境的反应,“... 两个人际交往小妙招 ——“名片效应”和“南风效应”2024-07-06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有时人际关系会让我们很困扰,恰当地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不必要的自我烦恼。其中“名片效应”“南风效应”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去接触他人,了解和认识他人,这是人与人通过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与他人的互动并不总是十分顺利,我们希望与他人达到某种和谐的状态,但这往往需要一些技巧,尤其是在彼此认识的初期。“名片效应”与“南风效应”等有趣的心理学效应可能会帮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