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由
时间:2024-05-07
我们的情绪变化往往就像是一块被投入静水的石头,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傲慢的女人看了就来气:“你以为你是谁啊?凭什么摆臭脸给我看?”有智慧的女人看男人不高兴了,心想:“我做的事让你生气了,但我问心无愧,你要不高兴,我很抱歉。生命如此短暂,我不会允许任何人夺走我当下这一刻的喜悦。”但是,如何避免被对方的情绪打乱自己的内心平静,把握住自己的情绪节奏,保持亲密的同时又不失界限,才是女性的智慧。好好的情绪,
朋友艾丽跟我讲述了她与丈夫最近的一次冲突,她本来是吐槽老公脾气差,可是我却看到了她的情绪是如何被带跑的。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黄昏,艾丽满怀期待地在厨房忙碌,她为这晚精心准备了丈夫喜爱的菜肴,想要给他一个惊喜。她的丈夫却步履沉重地走进家门,面容写满了疲惫与不悦。长时间的工作压力让他的眉头紧锁,整个人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冷漠。艾丽虽然有些许失落,但是还是想要给丈夫一些慰藉:“你回来了!赶紧洗手吃饭。还有,孩子夏令营的事你怎么看?”他几乎是吼出来的:“怎么什么事都找我?我也不是万能的!”艾丽心中原本的欢喜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突如其来的失落和困惑。随即,她的失望化为了愤怒,双方的情绪如同被触发的多米诺骨牌,一环扣一环,最终爆发成一场争吵。我问她:你是不是想要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为什么因为他的一句话,就毁掉了所有好心情呢?是啊,我们的情绪为什么会如此容易被伴侣的情绪所影响?还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跟随对方的情绪节奏跳舞?这种情绪的共振有时会成为我们亲密关系中的粘合剂,但同样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情绪被牵着鼻子走,
而老公就会在她旁边,开始长吁短叹,唉声叹气,没事找事,整个人变得很暴躁。她在大多时候,也只能选择顺从,来让老公停止坏情绪输出。我们会被对方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不仅仅是因为在意,更深层的心理动因,是恐惧、创伤以及价值感。首先,恐惧是一个强大的情绪驱动力,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例如,我们可能害怕失去对方的爱,害怕被讨厌,或者害怕孤独。就像我这位闺蜜,她会担心自己因此而不被爱,自己因此而被嫌弃。这种恐惧促使我们对伴侣的情绪异常敏感,只能试图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来避免潜在的冲突或是缓和紧张的局势。当伴侣表现出不悦时,这种恐惧可能导致我们过度适应或顺从,甚至在不自觉中放弃自己的情绪需要,只为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谐。如果在过去的关系中经历过情感的伤害,如被忽视、被辜负或是情感操控,这些经历可能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种情绪创伤,使得我们在类似情境中,表现出更高的警觉性和敏感性。当伴侣的情绪变化时,旧伤可能被触发,我们的反应可能不仅仅是对当前情境的回应,更是对过去未愈伤口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就像《都挺好》中苏明玉,她的男友只要表现出一点点质疑,问她“我是你的谁的时候”,她都会拿出战斗姿态。这不是与男友的斗争,而是在保护过去那个受伤、被忽视的自己。不管是亲密关系还是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情绪,各式各样的场景。容易被对方的情绪影响,是因为我们内心有脆弱的部分,也是因为我们没有拿捏好与对方情绪的界限。可能会解读成攻击,从而就地反击,可能会解读成不满,从而讨好顺从。面对他人的坏情绪,我们通常有三种应对姿态,情绪反击、情绪逃避,以及情绪自由。当我们感到被伴侣的负面情绪冲击或不公对待时,就会拿起武器还击。我有一个来访者小萌,她说她结婚5年,尝试了多种相处方式,最近一段时间,终于跟老公磨合的恰到好处了。刚结婚的时候,有一次老公因为外在压力而变得暴躁不安,她就感到了不公或受到攻击:而且她可能会觉得,你在外面的坏情绪,为什么变成了对我的冷落和忽视。于是,她开始跟他争吵,开始用更高的声调,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链条变成了:他心烦——我心烦——吵架——他更烦——我更不满。小萌跟老公吵得厌倦了,她觉得互相冷暴力,谁也不理谁也挺好的。于是,不管老公回家的时候脸色多臭,她都装作没看见。我做我的饭,我吃我的饭,我也不问你,也不安慰你,乐得清静。但是,这种方式看似可以维护当下的和平,实则可能导致情感疏远,使问题长期潜藏,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小萌在老公心情不好的时候,默默地进入另一个房间,避免进一步的争吵;但这种做法只是暂时压抑了矛盾,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解决双方的情绪需求。反击会伤感情,逃避也是伤感情,那么有没有折中的方式?或者最折中的方式,就是找到平衡点,理解对方情绪的同时给自己情绪自由。理解对方,就是看见他作为凡夫俗子,有自己的坏情绪,我们不能在对方烦躁的时候,还要求亲亲抱抱举高高。给自己情绪自由,就是认识到对方情绪不好,不是我的错,我依然可以有开心的资格。那就是可以给老公一些时间冷静,随后温和地表达她的关心:“我看得出你今天很累,我们可以稍后再聊聊,现在最重要的是让你先休息一下。”情绪自由意味着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能够支持伴侣,同时保持自己情绪的完整和独立。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认知和实践来培养。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必须管理或修复伴侣、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的情绪,尤其是当他们感到沮丧或生气时。这种行为模式不仅耗尽我们的精力,还可能导致我们忽视了自己的情绪需要。要改变这一模式,首先需要认识到,每个人的情绪首先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我们可以提供支持和同情,但最终不能代替他们处理和解决这些情绪。保持情绪的独立,首先需要建立在对自身情绪模式的深刻洞察上。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识别并命名自己的情绪时,就更有可能管理这些情绪而不是被它们所左右。例如,当你感觉到因伴侣的压力而使自己也变得焦虑时,可以自我提醒:“这是他的压力,我可以支持他,但不必让这种情绪定义我的情绪状态。”情绪的自由也意味着能够在不迎合对方的情绪的情况下,表达真实的自我。这涉及到在对话中保持诚实和透明,即使这可能会引起短暂的不适。比如说:“当你说那些话时,我感觉很难过,因为我觉得被忽视了。”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减少对伴侣的指责,而更多地关注于个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