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安全壳”
时间:2024-05-10
身体疲惫,看着朋友圈活力打卡运动的大家,自己也想要试试,结果不是没时间,就是没装备,搁置了;情绪紊乱,就很羡慕那些依旧身心愉悦的女性朋友,一问是因为她们一直在学习成长,内心就觉得很麻烦;和老公关系“不死不活”,很不解:真有人现在还会跟伴侣有感觉吗?不都是凑活过日子?于是朋友好心教你如何让亲密关系更滋润时,你内心更多的是质疑;更严重的是,人到中年,随着智慧和阅历的增长,你的自我探索与觉知的欲望会达到巅峰;你感觉到了,所以焦虑、无助,跃跃欲试,却又不敢揭开一直保护着你的“安全壳”。哪怕这个壳早已千疮百孔,但你就是愿意缩在里面,过着一言难尽的甚至有些压抑的生活:衣食富足,家庭美满,却总觉得少了什么,内心很空但也不痛;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情,真有也不敢争取,总觉得争取了自己也做不好,现在这样就很稳;长期被伴侣贬低,却自我安慰“贬低就是爱”,陷在不幸福也不会破碎的关系里,日复一日;偶尔想要改变,努力地亮出自己,却又怕被拒绝,触角一发出去就缩了回来,热情渐渐消磨殆尽……与其说你不愿意打破这个“安全壳”,不如说你不知道怎么打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习惯活在外界规定的条条框框里,很安全但也不会快乐,因为这是一种假象的“安全感”。这个“安全壳”看似在保护你,但其实是禁锢,因为只要你有勇气打破它,外面就是海阔天空,风景无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那句:鸡蛋从外打破是死亡,从内打破是生命。人之所以很难走出安全壳,是因为在这里有一套我们很熟悉的、应对生活的规则。面对熟悉感,我们倾向于抓住它;而不熟悉的领域,会让人有失控感,我们倾向于回避它。在世界排名第一的电影《肖生克的救赎》里,有一个配角的命运特别让人惋惜。一个叫老布的老人家,在监狱被关了50年后,终于刑满释放。但在监狱这个“安全壳”里待了那么久,他对出狱非常抗拒,甚至拿刀挟持狱友,只为能继续留下来。老布在监狱里生活了50年,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很熟悉,然而外面的世界是不确定的,似乎充满危险,他不愿改变,也不想改变。当他真的出狱后,面对新工作的不如意,被别人看不起,他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悲剧,老布虽然走出了外在的“监狱”,却没有走出心中的“监狱”。他把狗关到笼子里,只要狗一触碰笼子门,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多次试验后,即使他把笼子打开,狗也不会再逃跑了,只会蜷缩在笼子里。“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表现为“习得的无能为力”:之前的努力曾“失败”过,再有机会的时候,连努力都不想要了。待在熟悉的地方最安全,却也是无助的。好像破罐破摔,一辈子都无法改变似的。面对改变,我们有很多的无助、拖延、害怕,就像乌龟一样(没有看低乌龟的意思,只是打比方)刚把头伸出去,一有什么动静就缩了回来。A学员很想减肥,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吃,如何运动,但却一直拖延。据她所说,以前也尝试过减肥,但效果不大,导致现在动力不足,一想到减肥就压力大,反而吃得更多。B女士遭遇丈夫出轨,很想离开婚姻,但因在家带娃多年,对再就业感到恐惧,也不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因此迟迟不去学习增值自己,也不离开婚姻状态,在所谓的“安全壳”里隐隐作痛。事实上,一个人一旦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有勇气冲破一切恐惧和障碍。3、认不清生命的真相,不了解真正的自己的潜能有多大。C男士从小被父亲严格要求,很少受表扬,自信心不高。成年后他按照家人的安排成为公务员,放弃了他真正热爱的绘画,却越活越压抑。他以为他只能碌碌无为,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给自己的天赋才华一个机会,如同井底之蛙无法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跳不出安全区,但这并不是我们命运的结局。躲在安全壳里既然是“习得”的惯性,那当然是可以被改变的。一位卢熠翎老师的学员就成功打破了安全壳,重获新生。这位学员在改变之前,也曾经躲在“安全壳”里,动惮不得。她从小就有被父母“抛弃”的经历,长大后也在婚姻中不被尊重,常有“被抛弃感”,郁郁寡欢,达到了中度抑郁、焦虑水平。她想要去做心理治愈,从创伤中走出来,却又害怕“被洗脑”,加上学习费用也挺高,迟迟跨不出那一步。直到有一天,她实在受不了被丈夫贬低,以及自我贬低的痛苦,才半信半疑地走进了卢熠翎老师的课堂。殊不知,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成为她破壳的一大步。其实,面对外界的困境是容易的,最难的是从内而外“破壳而出”,这甚至是更痛的。但幸运的是,她并不放弃自己,在课程中去治愈内在小孩的创伤,去释放情绪,去学习好好爱自己……“原本我对权威是恐惧的,见到就跑的,但我突破了最硬的保护壳,带着忐忑,去和上级表达了真实的想法;原本我情绪很不稳定,对孩子时不时大吼大叫,自己都害怕自己,但我学会了抱持自己的伤痛,用爱来连接孩子;原本我不敢和家婆同住,但通过练习“臣服”,对事情的包容度更大了,家婆和我的关系也更好了;原本身体出现了各种情况,随着练习的增多,放平心态后,身心也逐渐在改善中;和丈夫的关系依然时好时坏,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内耗,我知道如何拥抱自己,滋养自己……”后来,她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了给咨询师的感谢信,同时也鼓舞了很多人欣然走上内在成长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