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重来的一生,什么才最重要2022-11-09 三毛说:“今日的事情,尽心、尽意、尽力去做了,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高高兴兴地上床恬睡。”人生也需要这种通透的智慧。这一生,别太执着于某个结果。无法重来的一生,尽心。郑州大妈苏敏自驾游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两年前,苏敏56岁。为了完成看世界的梦想,她用多年来积攒的钱买了一辆小汽车,带上锅碗瓢盆,开始了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苏敏说:“我想跟生活请个假,不做他的妻,不做孩儿她妈,不围着一日三餐转,不跟着柴米油盐走,只想做回我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节省开支,她支帐篷睡在停车场、加油站,住过空无一人的马路,也住过湖边、海边和雪山。每个月2300块的退休金不够油费,她就自学拍视频和剪辑,当起了博主。“离家出走”的两年里,苏敏自... 苏东坡: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2022-11-09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林语堂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伟大的作家、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还是个高品位的生活家、美食家,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旷达的胸襟。然而反观他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起起落落,屡遭贬谪,漂泊不定。但成就其伟大的,往往是最落魄时,就如他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苏东坡就是从苦难里开出的一朵花,尽管饱经风雨,依旧笑对人生!最高的智慧:大智若愚装糊涂。对于苏东坡,我喜欢用“横空出世”这个词。正如王国维所说:“这样的大天才世所罕见,要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才出一个。”但比起聪明一世的天才,屡遭贬谪的他却更... 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不喜欢你2022-11-09 在十九世纪的奥地利,有一名天生患有佝偻病的男子。他畸形、丑陋、瘦小,走到哪儿都不招人喜欢。有人羞辱他今后只能当个修鞋匠,也有人嘲讽他得不到任何女孩的芳心。可不管别人如何打击他,他都不为所动,而是按部就班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最终,他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优秀的医生,娶回漂亮妻子,拥有了幸福的家庭。他还基于多年研究,开创“个体心理学”,成了一代心理学大师。这位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德勒,他用亲身实践告诉大家:人生最要紧的事,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2015年,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深受他的启发,共同写就了哲学著作《被讨厌的勇气》。书中以一位哲人与青年对话的形式,将人际关系难题抽丝剥茧,帮无数读者克服了害怕被人厌恶的心态。他们认为...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见更好的别人2022-11-02 人们常说:你是谁,就会遇见谁。深表同感,走过半生,越发的感觉到:其实遇见谁,发生什么事,看似是命中注定的,实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见更好的别人。同频的人,才会相互吸引。《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说:“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有德的人,会遇到同样品性高尚的人;失德的人,会吸引同等品性卑劣的人。梅兰芳和齐白石,都是历史上的“大师”。一个是京剧大碗,一个是书画大家。初到京城时,梅兰芳已经家喻户晓了,而齐白石还没有什么名气。在一次展览中,梅兰芳看到了齐白石的作品,被他的才华吸引。两人不知不觉的交流起来,发现性情相投,于是成为至交。后来,梅兰芳更是拜齐白石为师,学习绘画,自此,两人的友谊流传至今。一... 维持一段关系最好的方式2022-11-02 人人都有一段难忘的过往和经历。但当灯火阑珊,曲终人散,所有的故人和故事,都已成为回不去的序曲。有时,我们会因为太在乎,质问对方的过去,也会因为怕失去,翻起对方的旧事。追问太多,你会失落;了解太多,你会伤心;深究太多,你更会疲惫和心累。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已属偶然,相爱更是艰难。我们没办法舍掉对方的曾经,也没办法割断对方的过去,人都是经由他爱过的人、经过的事,成长起来的。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好好爱一个人的今天和现在。在《神探小洛克》中里,化生医生对玛丽说:“你的过去我未曾参与,那是我的遗憾,你的未来我申请加入,那是我的荣幸。”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过去。你的不问,是给对方的信任,你的不究,是对彼此的尊重。过日子不... 深耕自己2022-11-02 深耕,是在为自己的人生造势。美国哈佛的著名校训曾精辟地诠释了“勤奋、机遇和成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真正的高手,懂得为自己提前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早已顿悟:偶然的机会,只对那些懂得蓄力的人才有意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受益至今。两个生活在贫苦山村的年轻人,一个整天梦想着发大财。想着把山货卖成黄金价,奢望一举翻盘,却从不付出行动,每天游手好闲。另一个是个木匠,他每天早出晚归,脚踏实地的做着木工活,每天琢磨怎么把木材做得更加精致耐用。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木匠的木工活已经炉火纯青。一天,他的才艺被一个路过的城里人看重,他们合伙开店,做的家具在城里大卖。没过几年,木匠就在城里买了房,过上了舒... 你为什么要把人生的遥控机交给别人?2022-11-02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我们先从“自我价值”这个心理学的名词说起。自我价值,顾名思义,是一种主观的,源于自己内心的感觉和自我评价,是自己对自己价值的主观评判。比如,当你花了8000多块钱,在苹果官网买了一部刚出的苹果手机,而你的朋友还没见过这个新款,他们都认为你买的手机是山寨的,说它最多只值几百块。你会生气吗?不会!因为你非常确定你新手机的价值!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古董收藏爱好者,你看上了一件古董,你不敢确定它是不是真的,但你又害怕错失机会,于是倾尽身家花了近百万买下它。这个时候,你就会十分在意别人,特别是那些权威人士对这件古董的评价,别人的一句话也许就会让你寝食难安。因为你对它的价值没底,所以...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控心高手2022-10-26 《黄帝内经》言:“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人本身就有绝对控制事件的能力——心神。但世人绝大多数都控制不好心神,都被事情本身控制了。只有真正厉害的人,才懂得做任何事都关注自己的心。懂得控心的人,做人做事大多心态正,心气平,心欲少。万法唯心,万道唯心,成人成事须先从炼心开始。心态正,古文《大学》篇讲,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正,中也,不斜不歪是正。作家刘墉讲过这么一件事,他的一个同学跟他抱怨自己公司领导安排的活多,开的工资少,还整天挨领导的批评。这个公司简直没法再继续呆下去,他满是抱怨,听上去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他冤屈心里也憋屈。刘墉听罢,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反而故意跟他同学说:“这么坏的领导,你辞职... 优秀的父母,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2022-10-26 我都说100遍了,你为什么就是听不进去呢?在孩子的教育中,你是否有同样的困扰呢?为什么跟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那么多道理就是没有用呢?你以为把你的经验教训统统讲给他听,希望他少走弯路,其实他基本上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懂心理学的7385定律。 7385定律又称为麦拉宾法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拉宾通过10年的研究,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得出的结论。人们在接受沟通信息的时候,只有不到7%是来自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你说话声调的高低, 55%来自你的肢体语言。 明白了吧,这就是为什么你说的道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的原因。因为他接受到的信息根本不是你讲了什么,而是你用什么样的语调和用什么样的肢体语言跟他讲。也就是说,比语言更重要的是你的语... 你的焦虑情绪,跟这两个字有极大的关系2022-10-26 焦虑的来源,自媒体时代,人们对努力的定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于是,我们接收到了各种关于努力的描述和分析,再加上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我们总是会把努力这两个字往自己身上联想。但是,你真的有努力吗?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不分白天黑夜地狩猎和采摘,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到了农耕时期人们终于不用再四处奔波了,但是靠天吃饭的本质,又决定了人们有丰收的年景,就有灾荒的年景。所以,不管你怎么耕种和努力,饿肚子这件事并不由你决定。到了工业社会,机械化耕种使粮食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了。再加上粮种的不断改良,这时候人们不会再为饿肚子发愁了。只要一个人正常地工作,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什么是正常地工作?就是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这个... 看了撒贝宁的“躺平哲学”才发现很多人不懂躺平,只会摆平2022-10-26 以前别人骂我废物:你说谁呢?现在别人骂我废物:看人真准!”“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能不能做,能不能明天做能不能交给别人做。”“输在起跑线总比输在终点好,省了一顿跑。”以上这些段子,流行于“躺平生活指南”“反内卷互助联盟”等豆瓣兴趣小组中。他们高举“躺平,是一种态度”的旗帜,用消极逃避的态度来消解生活中扑面而来的压力。在我看来,这并非躺平,只是摆烂而已。撒贝宁曾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阐述了他的“躺平哲学”:躺平不是消极的,而是在你付出了一天的辛劳努力,受益颇多,感觉酣畅淋漓。回到家躺在床上后,脑海里还浮现着今天的场景,还在回味着其中的能量和快乐,然后慢慢地入睡。很多人自欺欺人地以为,只要逃避了问题,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余生最好的活法:早睡觉,勤读书,多存钱2022-10-19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什么好习惯值得用一生来持守?”有个回答获得高赞认可:“早睡觉,勤读书,多存钱。”少熬夜,胜过一切的养生良药;勤读书,胜过一切的人生捷径;多存钱,胜过一切的生存保障。习惯会内化为人的潜意识,悄然改变一个人,从而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余生,养成早睡觉、勤读书、多存钱的习惯,人生就会越来越顺畅.01早睡觉,是健康的基石。据中国睡眠协会调查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有熬夜习惯。你熬过的每一个夜,都会让你的健康买单,犹如在体内种下的毒,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朋友晓丽,30岁,自从工作后,就有熬夜的习惯,每天刷剧到凌晨一两点。疫情期间宅家时,晓丽更是无所顾忌,两三天就追完一部剧,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电视、手机和平板轮番... 王阳明: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2022-10-19 王阳明作为500年来的第一等人物,是思想家、军事家、心学专家于一身的集大成者。不可思议的是,他在钻研这些的同时,还要带兵打仗,帮忙治理朝政。似乎王阳明的一生做什么都能成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知行合一。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并且很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知行合一:做了再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王阳明意思是不管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都要学会并且掌握,只学习不实践那是不可行的。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孔夫子说:“三思而后行”,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考虑周全之后再开始行动。然而大部分人在思考的...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2022-10-19 梁实秋说,人的年纪就像钟表上的时针,慢得使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移动,但一天天一年年的,总有一天你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人是怕老的,怕肩膀抗不了重担,怕还没做好准备就要去面对丑陋的现实。但人生很妙,越老越妙,因为有些风景只有到了某个年纪才懂,有些活法只有在特定的年纪才能体验万分。01三十而立:立志 孔子说:“三十而立。”很多时候我们理解为立家立业,其实孔子所言并非如此。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在三十之前,孔子勤勉学习,去追求,去寻找,积累到一个阶段,他才明白一生所求。周游列国,传授为人之道:仁义礼智信。三十而立,立志。大理想也好,小愿望也罢,到了三十的关口,人必须有方向。也许志向未来会修正,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