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力量2022-12-07 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学历或许不是最拔尖的,但总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们的能力或许不是最突出的,但是总能受到领导的认可和喜爱,步步高升。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类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长处——善于沟通。沟通,未必是花言巧语会哄人开心,未必是口若悬河引人佩服。相反,沟通的言语可以是朴素的,形式可以是简单的。高层次的沟通,是智慧的迸发,是情商的展现,更是心灵的贴近。当你见过的世面越多,就越会发现,沟通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沟通,让问题从1变成0。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糟心事。有些人选择用行动去应对,却忽略了表达,于是哼哧哼哧忙活了一通,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聪明人... 钝感力是生活最好的解药2022-11-30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敏感的人活得有多累?#在众多的吐槽与倾诉中,有一个高赞且独树一帜的回答:敏感的人不一定活得很累,敏感且在乎的人才是。原来敏感也可以恰到好处。我们既可以感知更多的美好,又可以避免过度的精神内耗。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为敏感镀一层钝感的膜。学会用20%的敏感体验生活,用80%的钝感拒绝伤害。工作中,对专业敏感,对人事钝感。因工作的关系,前阵子结识了一位“是呢姐”。她还是职场小白时,直属领导是一个脾气特臭、但业务能力极强的中年人。领导经常把下属写的材料扔进垃圾桶,还喜欢对下属犯的错误公开“处刑”,让全办公室的人都来围观学习。她初入职场、水平有限,挨骂成了家常便饭。... 绝大数休闲娱乐活动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快乐2022-11-30 休闲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知名作家米哈利·米哈尔依在《河流》这本书中说:“大多数休闲活动,尤其是涉及到对大众传媒的被动消费的,其目的都不是要让我们快乐和强壮。他们的目的是为其他人赚钱。”这个观点可以说是非常清醒了。这是对客观世界的冷静思考。就比如,你觉得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快乐吗?其实并不是。让观众快乐只是手段,记住只是手段。电影,尤其商业电影,它的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它不为你的成长、成功,或者哪怕一点进步发挥作用。它的目的就是通过让你开心这个媒介,然后让你为电影买单,仅此而已。各种类型的肥皂影视剧也一样。任何鼓吹女权或者向女性示好的影视剧,其目的只是为了让女性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而相比男性,女性更喜欢消费。所以,你会...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不是困于贫穷,而是死于内耗2022-11-30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探春之口说:“一个家族,从外头杀来,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不是困于贫穷,而是死于内耗。家人间琐碎的争斗,看似事小,却像白蚁一样,一点点蚕食家庭的根系,直至动摇根本。纠缠不休,家无宁日;内耗的家,无幸福可言。看过一个小故事。两对夫妻相约在羽毛球馆打球,夫妻组成一队,混双。几局下来,同时喊停,原来两队夫妻都陷入了争吵。他们打球时,但凡谁有失误,都会招致埋怨;输了球,无一例外地指责伴侣。旁人看不下去,建议他们互换搭档再打一局。谁曾想,换了搭档,竟都客客气气地打球,没了指责和抱怨,开开心心玩到球馆关门。为什么会这样呢?作家亦舒的这句话,可谓一语破的。人... 玩物丧志背后的三大陷阱,正在侵蚀你的精神和意志2022-11-30 《懒惰脑科学》书是由神经心理学、脑科学专家鲍里斯·薛瓦勒和物理治疗师、神经科学博士马修·博伊斯冈蒂埃所写。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维护身体的运作,大脑会避免努力的思考,从而开启了自动节约能量的潜在机制,这影响了我们的日常行为。懒非我所愿,是大脑天生爱偷懒。所以,凡是让你感觉爽的娱乐活动,大都符合偷懒的机制。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玩物丧志?”现代人,很少有人能够摆脱玩物丧志的困扰。因为娱乐主义的盛行,让它无孔不入。比如,你以为你只是简单追个剧,或者简单玩个游戏,但其实,你已经陷入了玩物丧志的第一个陷阱:虚拟满足。比如,女孩爱看偶像剧,尤其对里面“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桥段,欲罢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她... 「执着」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心理缺陷2022-11-23 “翻篇儿”——仿佛读出这个儿化音,才够表达那种潇洒的感觉?是一种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技能。人生注定不完美,我们只要活着就会遭遇不愉快的经历,只有及时翻篇儿,才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当下,不被过去的“幢幢鬼影”猎捕。意难平的人、事,如果我们翻得不彻底,会对我们的当下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无论朋友、爱人、职场发展,我们都会需要把不如意的篇章翻过去,才能不变成“负重前行”,把全身心投入到当下和未来。但翻篇却并不容易。有研究发现,翻篇关键的一点,是从与过去的目标“心理上解除连接(disengage)——意识到那不再是自己目标,情感上也不再依赖过去的目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翻篇”。什么是真正的翻篇?正如前文所说,翻篇的关键是目标调节,... 我有「孤独者人格」,没有能力被爱2022-11-23 晚上闲聊的时候,一位独自生活了几年的朋友突然和我说,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孤独了,还忍不住做起大梦:“我不想出门,也懒得费劲去认识人。能不能直接来段入室抢劫式爱情啊!没有爱情的话,来点友谊也行啊。”我一搜才发现,原来「入室抢劫式」的爱情或友谊,早已变成了许多人面对孤独时的调侃。Ta们明确知道自己内心对于人际连接是有渴望的,却不会主动向他人靠近、寻求更多社交互动,而是把建立关系这件事寄希望于运气,期待着一场入室抢劫式的邂逅。我想ta们心里一定很清楚,这种入室抢劫式的感情在现实中很难发生。但对ta们来说,比起和孤独相处,摆脱孤独才是更难的。么为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摆脱孤独的处境会这么难?Ta们又该如何化解?今天的文章我们就再来聊聊... 除了“笑死”,我不知道说什么了 2022-11-23 如今,我们的线上交流似乎来到了“通话膨胀”时代。只消打开你的微信列表,在聊天记录里搜索“哈哈”,你将会惊讶地看到几百上千条关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甚至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额”的内容。但回顾当时的聊天情景,你会发现你几乎在每个不好笑、也没什么好笑的事件中,都配备起码三个“哈”。有网友对“哈”的使用做出了精准的分析:两个“哈”并不是笑,而是无语;三个“哈”不是很好笑,而是“敷衍”;只有超过8个“哈”那才是真正的有趣……不仅如此,在一件普通的事情面前,我们的线上表达也夸张到了某种程度。比如看综艺里明星说了一句不寻常的话,表达出来是“笑到头掉了”,是“救命”,是“我真的拴Q了”,是“啊啊啊啊啊啊我真的会谢”,... 钱钟书:放空自己2022-11-23 钱钟书曾说过一句话:“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一个人要想活得通透,心上无挂碍,就一定要活得简单、纯粹。学会放空自己,不停地为生命做减法,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放空欲望。常言道:“有欲者累,无欲者安,无欲者强。”一个人如果物欲太强,就必然会付出精神上的代价。其实,真正理想的生活,不是拥有很多,而是想要的很少。当一个人学会放空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才能轻装前行。钱钟书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家中除了一张桌子和沙发外,几乎没有任何家具,连仅有的两张“椅子”也是用木箱替代。因出演《围城》,陈道明曾先后三次登门拜访钱钟书。回到家,他感叹... 《当幸福来敲门》:越是难熬的时候,越要自己撑过去2022-11-16 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体会过谷底的黑暗,就不能理解顶峰的光明,《当幸福来敲门》这本书是给有经历的人看的。当一个人走过年少的无为,挨过中年的蹉跎,在尘世中打过转,就能对主人公克里斯的辛酸遭遇,感同身受。投资失败,破产失业,居无定所,家庭破裂......成年人的生活,就像一场渡劫。但,越是难熬,越不能缴械投降,越要靠自己撑过去。中年人的生活,人前欢笑,人后悲伤。克里斯·加德纳,是一名医疗器械推销员。每天西装笔挺,神采奕奕地拎着重达40磅的骨密度扫描仪,辗转于各个诊所之间。他总是热情地向客户展示仪器,被拒时也不气恼,依旧笑容满面。太多人被他的积极乐观打动,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开朗笑容背后藏着的苦涩。想当初,为了大赚一把,克里斯和妻... 人到中年:远离多巴胺,追求内咖肽2022-11-16 罗翔老师曾问网友:你是喜欢看言情小说,听爆笑段子,还是喜欢读莎士比亚?不少人立马选择了前两者。再问:如果选一个留给孩子呢?几乎所有人又选择了莎士比亚。回到生活中,花1周啃完1本名著、跑步半年瘦了10斤……是快乐;刷视频、打游戏、吃夜宵、买买买……也是快乐。你又会选哪种?有人问:都是快乐,有何区别?区别可大了。上升到科学层面,它们作用于人体的两种激素截然不同:看个搞笑视频,大脑立刻分泌多巴胺,但这种爽感转瞬即逝;而更高级的快乐则源自内啡肽。它需要我们克服本能、不断向上,才能享受到更持久、踏实的愉悦。有句话说的好:少年只知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肽。追求哪种快乐,不仅决定了生活质量,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多巴胺易得,内啡肽... 最舒服的生活观:降低期待2022-11-16 知乎上有人提问: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有个高赞回答特别扎心:对一切事物抱有高期待。但现实却是,人人都处在高期待的状态:和伴侣赌气绝食,想着他会把饭菜端到床边求原谅,却发现对方选择视而不见;精心P图半小时,希望发朋友圈后能等来一大波赞,却半天没有动静;熬夜做好一份文案,渴望交上去后被领导表扬,却连句评价都没有。我们总是对一切充满期待,最后才发现:不是所有期待都会有回应,更多时候只是徒增了自己的痛苦。所有的失望,都源于怀有不该有的期待。高期待,正在围困你的生活。在《允许自己虚度时光》中马德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慢慢明白为什么我不快乐了,因为我总在期待一个结果。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得深刻;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 《平凡的世界》:读懂王满银,我们才能过好这一生2022-11-16 《平凡的世界》中,谁的结局最为圆满?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当我把王满银的名字写在这答案之中时,一定会有人感到意外。王满银是这部小说中闻名乡里的“逛鬼”,他作为一名农民,却是生来就对打理土地不感兴趣。改革开放之前,他就喜欢投机倒把,倒腾商品,不专心经营土地。改革开放后,更是彻底脱离土地,扔下老婆孩子而奔向城市,美其名曰去“做生意”,而完全不管老婆和两个孩子如何生活。不仅如此,王满银这“逛鬼”还在外面找了个南洋女人,将这南洋女人领回家,甚至想趁着兰花熟睡时爬进那女人的被窝。因为这事儿,兰花气不过,吞了老鼠药。幸好,那老鼠药是王满银当年制作的假药,兰花才得以安然无恙。按照常理,一般人经历这样的事情... 《穿过悲伤的河流》:人活着,拼的是自愈能力2022-11-09 美国记者卡罗尔·史密斯有句话说的好: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愈合的一部分。她就职于《西雅图日报》,是媒体圈响当当的记者,连续7次获普利策奖题名。她采访过无数人,亲历过生离死别,写过数百篇报道。为了鼓励他人,更为了救赎自己,卡罗尔用7篇最为震荡人心的故事,编成了一本书——《穿过悲伤的河流》。此书一经出版,便如救命稻草般被人抓住,不少读者评其为。在生活中挣扎的人必读书目。当你含泪读完这些生命故事,终会明白:每个人都曾伤痕累累,但自愈力却是无边苦海中救命的唯一浮木。人生,就是一条“悲伤的河流”。当你翻开这本书,首先会看到卡罗尔像外科医生一样,解剖自己的故事。她曾经的人生风雨顺遂,却在儿子出生那一刻,陡然滑向深渊。儿子克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