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辅导
事务通知
事务通知
动态新闻
咨询须知
心理百科
咨询流派
咨询案例
心理辅导站
心理辅导站
心理协会
心理协会
教职工心理
关于我们
余生最好的活法:早睡觉,勤读书,多存钱
2022-10-19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什么好习惯值得用一生来持守?”有个回答获得高赞认可:“早睡觉,勤读书,多存钱。”少熬夜,胜过一切的养生良药;勤读书,胜过一切的人生捷径;多存钱,胜过一切的生存保障。习惯会内化为人的潜意识,悄然改变一个人,从而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余生,养成早睡觉、勤读书、多存钱的习惯,人生就会越来越顺畅.01早睡觉,是健康的基石。据中国睡眠协会调查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有熬夜习惯。你熬过的每一个夜,都会让你的健康买单,犹如在体内种下的毒,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朋友晓丽,30岁,自从工作后,就有熬夜的习惯,每天刷剧到凌晨一两点。疫情期间宅家时,晓丽更是无所顾忌,两三天就追完一部剧,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电视、手机和平板轮番...
王阳明: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2022-10-19
王阳明作为500年来的第一等人物,是思想家、军事家、心学专家于一身的集大成者。不可思议的是,他在钻研这些的同时,还要带兵打仗,帮忙治理朝政。似乎王阳明的一生做什么都能成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知行合一。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并且很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知行合一:做了再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王阳明意思是不管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都要学会并且掌握,只学习不实践那是不可行的。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孔夫子说:“三思而后行”,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考虑周全之后再开始行动。然而大部分人在思考的...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
2022-10-19
梁实秋说,人的年纪就像钟表上的时针,慢得使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移动,但一天天一年年的,总有一天你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人是怕老的,怕肩膀抗不了重担,怕还没做好准备就要去面对丑陋的现实。但人生很妙,越老越妙,因为有些风景只有到了某个年纪才懂,有些活法只有在特定的年纪才能体验万分。01三十而立:立志 孔子说:“三十而立。”很多时候我们理解为立家立业,其实孔子所言并非如此。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在三十之前,孔子勤勉学习,去追求,去寻找,积累到一个阶段,他才明白一生所求。周游列国,传授为人之道:仁义礼智信。三十而立,立志。大理想也好,小愿望也罢,到了三十的关口,人必须有方向。也许志向未来会修正,会改变...
成年人最好的处事格局
2022-10-19
有人说,人生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总要经历曲折跌宕,遭遇各种纷乱的人和事。而你活得顺心与否,不在于命运的造化,而在于处世的高度。余秋雨说过:“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事上沉沦。”你站得越高,就越不会受困于方寸之地,也不会纠结于一时得失。一个人最好的修行,就藏在他的处世格局中。人在低谷时,勿扰人。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黑暗的时刻,希望别人能伸出援手。可没人会对你感同身受,你的求助,只会困扰别人,也会让自己难堪。所以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成年人的世界,日子再苦,也不要打扰别人。演员王自健,曾主持过多档家喻户晓的节目,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小王爷”。可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先是妻子家暴...
在亲密关系中,“好好吵架”可能比“和平相处”更重要
2022-10-13
你可能总是和另一半吵架,吵完感觉两败俱伤。但事实上,亲密关系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和矛盾,越是相互依赖,在一起的时间越长,要协调的活动和任务种类会越来越广泛,冲突就越可能发生。年幼的儿童就会开始与父母争吵,恋爱中的伴侣亦然。但吵架其实也是一种沟通的时机。正确的应对冲突是长久发展亲密关系不可缺少的能力。今天我们一起来理解“冲突”,并讨论什么才是好的应对“冲突”的方式。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任何两个人在情绪和偏好上都会存在差别;另一方面是因为,亲密关系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它们迟早会引起一些紧张。以下四对矛盾解释了情侣之间三分之一以上的打斗和争吵1. 个体的自主性和与他人的联系性你更想追求...
微习惯,大改变:3个心理学小技巧改善你的生活
2022-10-13
首先,想请你先思考两个问题,在生活中你是否有一些惯性思维?惯性思维引起的自发行为,有没有帮你在生活里省了一些事儿?微习惯“微习惯”有点类似于“条件反射”,是在特定场景下,人们会做出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许你并没有察觉,但其实,这些“微习惯”能够帮人减轻不少压力。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微习惯就是和孩子一起出门的时候,总是会带一瓶水。因为我的女儿才六岁,让她预判出门后自己会不会口渴不现实。有时即使出门前喝过水,她也会在路上问我要水喝,如果没有喝到水,她便会发脾气。所以,无论我去哪,我都会随身携带着给她喝的水,以备不时之需。久而久之,和女儿出门时随身带水都变成了我的一个“微习惯”,这个习惯帮我减少了浪费在思考要不要带水这件事上...
怕失败、逃避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对「被拒绝」如此恐惧?
2022-10-13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极度害怕被拒绝、被抛弃,倘若「拒绝」真的发生了,往往会引起过度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作「拒绝敏感性」。它让你的人际关系一团糟,自我价值感极低......本文为你介绍这种人格倾向的3种日常表现,以及看看拥有这类特质的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作为一种人格倾向,是指一个人被拒绝时会产生过度的负面反应,严重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幸福感和人际关系。「拒绝敏感性」往往与「被抛弃的恐惧」密切相关。在产生诸如抑郁症、焦虑症、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类心理问题时,我们往往能够从中看到这样的表现特征,与之相伴的是,患者还有可能表现出极度的孤独。总是害怕被...
理智知道该怎么做,情绪却不听使唤
2022-10-13
明天要跟大老板汇报进度,我好焦虑。”“疫情又来了,要不要赶紧囤货做做准备啊……”“金三银四过去了我还没拿到合适的offer,急得睡不好觉。”“2022年马上过半了,我好像什么都没做,太焦虑了。”……焦虑是经常困扰我们的一种情绪,也正逐渐成为生活中特别常见的“现代病”。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你我之中。焦虑有时候很明显,已经意识到焦虑存在的人们,在和焦虑作斗争;而更多人仿佛表面上没有焦虑,却将焦虑压抑在心中。当我听到同事讨论买房买车、升值加薪、结婚生子、如何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我会故意忽视这些讨论,我告诉自己,这些离我还远,作为一个佛系青年这些身外之物都是没有必要的,然后暗自庆幸,你们拥有的焦虑我没有。但恰恰是这样的处理方式,...
让美好心灵一路随行
2022-06-22
让美好心灵一路随行。一盏灯,可以为黑暗中摸索行进的路人照亮前行的道路;一盏灯,可以为航海迷途的船只指明彼岸的方向;一盏灯,可以给濒临绝望的人以黎明的曙光和新生的希望。美好的心灵就是一盏灯,是一片熠熠生辉的华彩和光亮。而在当代,心理健康问题令全社会堪忧。所谓一个人的健康,已不仅仅只是指身体的健康。在物质文化相当发达的现代,体格的健康问题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这无尽的祸害中,互联网首当其冲。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给我们带来享之不尽的好处,却也从诸多方面危害了许多人的心灵。 我们无法去评判这个世界的好坏,因为我们所触及到的仅仅只是这世界的皮毛而已。以偏概全,未免过于臆断。然而这世界的繁华,亦如这城市的喧嚣,总是在不经...
信任
2022-06-22
忙完下午的活,突然想吃苹果。于是到对面的巷子去买。看果摊的是个老头,穿着厚厚的棉衣,说话的时候花白胡子一翘一翘的,特逗。 我问:“苹果多少钱一斤?” 老人下巴一扬,说:“左边的三块五,右边的两块五。” “用右边的价钱买左边的苹果,行吗?”我说。 “姑娘你很聪明,但对不起,这建议我不能接受。”老人两手一摊把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 “这么贵!就没有点商量啦?”好一个可爱的犟老头。 “一分钱一分货,好东西就得付好价钱。没得商量了。”老头笑眯眯地摆弄他的水果。 看来再说也是白搭了。我开始挑苹果,老头连忙拿来袋子给我装。见我挑了几个,老头说:“别以为表面光鲜的就好,其实有点歪的苹果才好吃,不信你挑几个对比着吃。”出于礼貌,我按他说...
今天,谁令你动容
2022-06-22
今天,谁令你动容 一年365天,每天我们都有可能遇到令自己久久不能忘怀的人和事。今天,谁令你动容?而你,又把感动给予了谁? 这些故事,是各国网友分享的亲身经历: 今天,过去经常睡在我们公寓附近的流浪汉敲响了我家的门。他穿着10年前我送给他的西装对我说:“现在的我,有家,有工作,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您。10年前是您把这身西装送给我,我穿着它到处去面试。是您送给了我新的人生,谢谢您!” 今天,当我打开店门的时候,发现地板上躺着一个信封,里面放着600美元,还有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5年前,我闯入你的商店,偷走了价值300美元的食物。当时我走投无路,做出了自己最不齿的行为。今天,我连本带息还给您。”我拿着纸条,更加确信自己当年没有报警...
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2022-06-22
世界上的良药,每一种只能治一种疾病;心灵的良药“智慧与慈悲”,却可治愈一切的病苦。人们常常嚷着要去寻找内心的平静,其实它一直都在,从不需要你去寻觅;当你从爲了欲望而劳役终日的忙碌中静下来时,自然会感到它的存在。人们逃避家庭、城市、社会及自己的问题,而到深山中去寻觅心内的平静;既然是要寻觅“心内”的平静,又怎么可能在“心外”寻得到呢?快乐只可以在心内寻得,并不在于你身处之地方;有人花费半生积蓄往外国的海滩渡假,结果却败兴而返;有些人却可以整天在自我世界玩的不亦乐乎。有人远走他方,以寻觅内心的平和;但如果你心中没有平和,纵管跑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寻得到它;假如你身处的生活中,凡事皆了然于心,也就没什么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了...
读心术:眼睛向右说真话 向左在撒谎?
2022-06-09
喜欢美剧的人对此一定不陌生:一个人说话的时候,眼睛看的方向会透露他是否在说实话:一个右撇子说话时如果看向右边,说明他的右脑半球正在运作,而这个区域是专门负责创造和设计的也就是说他在编谎话。反之,如果他看向左边,那就是在理性而有逻辑地回忆事实。 这个说法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于一些警察局还专门开设了这类培训,用来审讯嫌疑犯。但近日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上的一篇论文泼了桶冷水:一个人说话时向左还是向右看,跟他说的是否真话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要靠这个来判断,还不如抛硬币来得准确。 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是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怀斯曼(Richard Wiseman)。他经常受邀发表谎言及幻觉心理学方面的...
王维勋-现象•思考•本质——网络为什么能夺取孩子的心?
2022-06-09
网络为什么能夺取孩子的心?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进行反思才能有所收获,这种反思不是随便进行几次电视辩论、举几个个案做例子说明危害性,就以为找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随后便曲终人散、从头再来。大部分的家长、教师,都将“网瘾”归结为是社会问题、教育导向问题、商业问题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似乎是共识。如果我们全面进行原因分析的话,会发现以上说法过多的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的因素,而忽略了生物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原因。所以,反思必须是透过“网瘾”现象,由每个家长、教育工作者对自己进行直面自我内心世界的一次或多次探讨——家长和教师们对孩子究竟有多少人性化的情感关怀?这种探讨才能促使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广大青少年共...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421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26
/
31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