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记承天寺夜游》写尽一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时间:2023-06-08

你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那篇经典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正脱衣服打算睡觉的时候,一缕月光照耀了下来。他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光唤起了雅兴。他情不自禁地披上外衣,推开篱门,一路漫步到了承天寺。当他走进承天寺的时候,发现好朋友张怀民也没有入睡。于是二人在院中闲庭漫步,谈诗论赋。此时银白色的月光轻洒在庭院里,院中竹影斑驳,看上去如水藻般纵横交错。兴致所至,苏轼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年少的时候初读这篇课文,总以为这不过是苏轼一时兴起写下的游记罢了。然而,这个时候距离苏轼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了。过去的四年中,他经历过一朝贬谪的痛楚,也经历过人情凉薄的酸辛。他并没有什么睡不着的——因为他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反而睡不着的是张怀民。此时怀民因为政坛风波被贬黄州,他伤心落寞、辗转难眠,一如当初的苏轼。面对朋友相同的遭遇,苏轼主动邀他月下漫步,并用温柔的言语,给了对方最大的宽慰。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纵观苏轼的一生,如一叶浮萍,经历了无数的不幸与磨难。但是无论境遇几何,他都保持着内心的这份慈悲。经历多了就会明白:人生荆棘遍地,每个人都难免受伤。真正通透的人,见过了人世百态,看尽了众生疾苦,就会对周遭产生怜悯。因怜悯而生共情,由共情而生慈悲。原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修一颗慈悲心。


对朋友,慈悲心是包容过错《淮南子》中有言: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一个人如果心胸太小,凡事斤斤计较,只会让人敬而远之。真正有慈悲心的人,才能得到朋友们的拥护和爱戴。苏轼有一朋友,名叫韩宗儒,经常与他有书信往来此人官职很小,收入微薄,却很喜欢吃羊肉。每当俸禄发下来,韩宗儒总是迫不及待买几斤羊肉吃,可是饱腹之后,又面临没钱的窘境。恰好当时的名将姚麟,爱好收藏苏轼的手迹。韩宗儒得知此事,便将苏轼回给他的书信,卖给姚麟,随后换取羊肉吃。苏轼的朋友们听说了这件事,都义愤填膺,觉得韩宗儒的行为实在不耻。可苏轼却体谅他的难处。他知道韩宗儒生活贫苦,所以对此事格外宽容。待到韩宗儒书信再来时,苏轼也只是幽默婉拒:“今日寒食节,不能杀生,你是吃不到肉了。”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你看清多少事,而是看轻多少事。 心怀慈悲的人,从来不把朋友间的过错放心上。胡适和鲁迅本是至交好友,后来因为意见不合发生了一些争执。鲁迅在文章中不留情面地驳斥胡适的观点,言辞之间颇为犀利。胡适知道后,也只是一笑了之。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胡适甚至为鲁迅说好话:“他只是性子急,其实没什么恶意。”宽广的气量和博大的胸怀,也让胡适收获了众多知己好友。古人有云: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真正有高度的人,不会和朋友争一时之长短,而是懂得兼容并蓄。宽容别人,是一种气度;体谅别人,是一种慈悲。用广阔的胸襟,容人之过,是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


对敌人,慈悲心是选择原谅特殊年代,木心因冤数度入狱。在监牢里,他受尽苦楚,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18个月后,他得以出狱。面对那些曾经残害过自己的人,木心感慨地说:“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人活到一定的境界,所有的恩怨情仇,都会随风消散。选择原谅,也不是因为别人,只是为了放过自己。公元1057年,年轻的苏轼与章惇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曾经苏轼以为,和章惇年少相遇,志同道合,友谊会天长地久。但是没想到,后来的章惇,在云谲波诡的宦海斗争中,变得无所不用其极。当他一路高升,位至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苏轼这位旧日的好友。他先将苏轼贬往瘴气盛行的蛮荒之地惠州,随后又贬至寥无人烟的海南。一路贬谪,让苏轼与家人相隔天涯,身体状况也是急转直下。当初亲密无间的好友,如今对自己却痛下狠手,变成了最凶恶的敌人。换作旁人,早已对其恨之入骨。但苏轼却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曾经的恩怨情仇,在苏轼这里,早已风流云散。明伤也好,暗刺也罢,都未曾在他的心中留下半点痕迹。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都是命中注定的。有人帮助你,就有人欺你骗你;有人给你关怀与爱,也有人教会你原谅和忍耐。面对过往的伤害,不必怨天尤人,也无需反复咀嚼。因为憎恨他人,其实也是在痛苦中折磨自己。让往事清零,让爱恨随意。当你不再跟仇恨过不去,一切才能彻底过去。


对世人,慈悲心是心存善良在苏轼漫长的一生中,善良是贯穿全程的词汇。公元1077年,苏轼刚到徐州上任,当地连降暴雨。不久后,城内大水弥漫,放眼望去一片汪洋。为了百姓的安危,苏轼不舍昼夜、带领官兵与洪水斗争近两个月,终于让徐州城转危为安。到了杭州,当地先是遭遇水灾,不久又遇旱灾。百姓缺粮、米价狂涨,民不聊生。于是苏轼一边向朝廷上奏,请求拨款,一边疏浚西湖,修建水道,最终解决杭州城千年水患。在苏轼的一生中,不管得失荣辱,还是高升低落,他都始终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看到路边饿死的小孩,他悲痛难忍,会含着热泪将其埋葬;遇到穷苦赶路的书生,他心生怜悯,会拿出银两资助对方。俗话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苏轼的善举,也为他带来了命运的恩泽。当他被贬荒凉之地,总有百姓为他送来粗茶淡饭;当他深陷政治风波,总有人想方设法救他于水火。人的一生,所有的祸福,皆有因果的。就像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你给世界多一份关怀,自己也会感知多一点温暖;你给他人多一份善意,自己也会得到多一点幸。所有的善意,都会像空气流通一般,最终降临到你的头上。存善心、做善事,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


曾经有人问弘一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是爱?”法师闭目凝神,缓缓说道:“爱,就是慈悲。”对世界慈悲,是一种包容天下的宽厚;对自己慈悲,是一种淡然处世的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