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辅导
事务通知
事务通知
动态新闻
咨询须知
心理百科
咨询流派
咨询案例
心理辅导站
心理辅导站
心理协会
心理协会
教职工心理
关于我们
拥有“看见”他人的能力
2024-09-13
青春期,孩子有很强的隐私意识,和父母说了一遍又一遍,“进我房门要敲门,不要翻我抽屉里的东西”。可父母就像完全没有听见一样,依旧随便进出孩子的房间,乱翻东西。妻子工作不顺,想和丈夫倾诉一下,丈夫根本没耐心听,直接说:“你要不辞职算了。”三个好友聚会,说好12点见面,距离最远的你准时到了,连午饭也没有吃,其他两位却姗姗来迟,并且都吃过午饭。你说自己没有吃午饭,他们也没太在意,只说了一句“一会儿你点些吃的”……以上这些场景,你熟悉吗?如果你是那个孩子、那位妻子或者那位准时赴约的人,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视,或者感觉自己不被爱。这些负面体验带给你一种“不被看见”的感觉。虽然看起来这些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
读懂自己的“无聊”
2024-09-13
你经常觉得无聊吗?感到无聊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很多人会通过刷手机短视频的方式来消除无聊感。可结果往往是,无聊的感受并没有被刷手机消除,反而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感到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无聊。他们不甘心地丢下手机,但此时心中无聊的缺口已经非常大了,总觉得还是要做点什么才能结束这一天,于是又开始熬夜。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聊是诸多成瘾行为的触发情境之一,使人陷入上瘾的恶性循环之中。生活中,几乎人人都会感到无聊,遭受过无聊的折磨,但有些人掉进了恶性循环,有些人则没有。那么,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我们该怎样读懂自己的无聊,继而解决它呢?认识“无聊”什么是无聊?林俊杰在《无聊》一歌中这样唱道:“没事做就会无聊,没有地方动手动脚……这...
当父母给予太多爱是否有害?探讨家庭过度溺爱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2024-09-05
当父母给予太多爱是否有害?探讨家庭过度溺爱对子女心理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父母的爱和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当父母过度溺爱子女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利的后果。根据皮亚杰和斯金纳的理论,家庭过度溺爱可能导致子女缺乏自主性和自律性,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和面对挑战。同时,阿尔伯特·班杜拉和费斯汀格指出,过度溺爱可能使子女缺乏适应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可以解释家庭过度溺爱对子女心理的影响。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得到过多的关注和满足,可能导致其缺乏自我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动力,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家庭过...
每天学点心理学:为什么人们会产生抑郁情绪
2024-09-05
抑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产生抑郁情绪。以下将结合斯金纳、皮亚杰、弗洛伊德、班杜拉等大师的理论,探讨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是被外部的环境因素塑造的。抑郁情绪可能源于个体所处环境的压力和挑战,例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当个体无法有效地适应这些压力时,就会产生抑郁情绪。 皮亚杰强调了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个体在求知和成长中遭遇挫折或受挫,就可能导致自我认知上的困扰和负面情绪,从而引发抑郁情绪。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内心冲突和潜意识的压抑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抑郁...
人类思维的黑匣子:谁是我们的真正主宰?
2024-09-05
人类思维的复杂性是心理学领域一直致力于探索的问题。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再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不同心理学大师对思维的影响力和主导力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究竟是什么主导了我们的思维过程呢?是内在的潜意识欲望,是外在的环境刺激,还是我们内心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思维受到潜意识的驱动,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常常受到潜意识欲望和内心冲突的影响。而皮亚杰则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是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逐渐发展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罗杰斯则强调了人类内在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受到自我概念的塑造和发展。在现代心理学中,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
当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何种影响?
2024-08-30
当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信息和社交互动,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根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社交媒体的使用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和习惯。青少年可能会形成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习惯,导致沉迷其中,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业。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指出,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可能影响其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在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方面。 同时,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指出,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加剧青少年的焦虑和自卑情绪。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常常是一种美化和完美化的呈现,容易让青少年产生自我比较和不安全感。班杜拉的人格心理学也指出,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可能影响青...
如何成熟优雅地变老?
2024-08-30
李女士时常感慨:“你说时间怎么过得这样快?这又老了一岁。以前是看着别人变老,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是老人了。”四十岁时,拿着保温杯泡枸杞还能自嘲两句;五十岁时,坐公交车被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叫“阿姨”好几天才缓过来;现在六十岁了,虽然身体健康,但头发每两个月都要染一次,不然头顶的白发会把眼睛刺得生疼,总想不停地买新衣服和抗衰老的化妆品,当别人夸“看着真年轻”的时候才会有片刻的心理满足感。一年又一年,时光流逝,如何成熟优雅地老去,是很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分析:我们以为成熟优雅地变老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事,年龄主动会和成熟、优雅、慈祥、智慧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变老并不意味着成熟。一部分人只是年龄增长了,但内在却一直固着于某个...
给我一个理由忘记 —— 情绪性记忆的定向遗忘
2024-08-30
有些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忘记“打个响指吧,他说,让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一部颇具质感的年代剧情片《漫长的季节》将许多人的目光拉回了20世纪90年代的东北小镇。在剧中,因由一起悬案,将所有人物的生活困在了九十年代的秋季,溺水少年王阳更是成了萦绕在父亲王响记忆中无法抹除的一道伤痕,此后的十几年,每当父亲午夜梦回,湿漉漉的王阳似乎就会坐在餐桌旁边,两人的手紧紧相握,好像梦里用力握住他的手,离去的少年就会回到自己的身边。经常会有人劝说头发斑白、年逾六十的父亲王响“放下”,个中滋味,唯有自知,痛失所爱的哀伤记忆,会是越努力就越能忘记的吗?近年,邱娟等人(2019)围绕“越努力遗忘是否就越能忘记”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近年来,伴随着...
为什么我们会梦到过去的人和事?
2024-08-24
梦境一直是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中的一个神秘领域,很多人都对梦境背后的含义和意义感到好奇。其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我们会梦到过去的人和事,这种梦境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梦境是潜意识的表达,而我们梦到过去的人和事可能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欲望。过去的人和事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影响可能会在梦境中被重新激活,以此来帮助我们处理未解决的情感问题或者面对未完成的任务。因此,梦境中出现过去的人和事可能是我们潜意识的一种方式来处理过去经历留下的情感痕迹。 另一位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梦境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行为,通过梦境,我们会试图找到一种平衡和解决内心的矛盾。梦境中出现过去的人和事可能是我们试图在梦中重新审视...
改善心态,须写好三个日记
2024-08-24
电影《盗钥匙的方法》中,失忆男子近藤因为拿着樱井的储物柜钥匙,就误以为自己是走投无路、尝试自杀未果的演员樱井。有趣的地方是,近藤虽然失忆了,但是他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直都没有变。他有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失忆了,他会用笔记本记录下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用来了解自己,还会写下今后该做的事。他觉得自己既然是演员就要努力学习怎么当一个演员,于是开始阅读樱井之前只看过前几页的专业书,潜心钻研表演,经常用本子记下有关演技的知识;他收拾乱糟糟的房子,将其变得整洁有序;学习新知识,继续话剧表演的同时做兼职;还和另一个也爱记笔记的女生开始试着恋爱。他将原本令樱井想要自杀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我用一句话点评这部电影:记事本圆梦计划。在这部电影中,...
一次生气引发的心肌梗死
2024-08-24
开场:太难受了,这是什么病?婆媳关系是很多家庭的痛点,多年来李阿姨就因为这个问题备受困扰。她与儿媳在很多观念上存在分歧,日常相处的过程中摩擦不断,昨天更是因为小孙子的喂养问题两个人大吵一架。吵架后李阿姨一直感觉心脏不舒服,不仅有胸痛,而且动辄胸闷、气短,就连以前天天做的家务活也不能做了。因为李阿姨平时的性格就比较容易紧张、着急,老伴和儿子一致认为李阿姨这是火气太大了,心里不痛快所以无病呻吟,于是为了去心病把李阿姨带来了医院。李阿姨化验指标中的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ST段抬高,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功能下降。医生根据李阿姨的症状,结合这些检验检查指标,诊断李阿姨得了急性心肌梗死,并开具了病重通知书!对于急...
当代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每天学点心理学
2024-08-16
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无法忽视,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这种数字化交流平台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也深刻影响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根据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青少年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互动和反馈来建立自我认同。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根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可以成为青少年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得到正面反馈,青少年可能会觉得自己受欢迎,自信心增强;但如果遭遇负面评价,可能会导致自我怀疑和焦虑。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指出,青少年在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面临内心冲突和焦虑,社交媒体的虚拟世界可能加剧这种焦虑...
预防近视,从家庭护眼教育开始
2024-08-16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呈现出严峻的形势。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上升,已经达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据统计,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超过50%,其中高中生近视率更是超过70%。此外,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出现了早发性近视的趋势,近视年龄不断降低,有些孩子甚至在入学前就已经出现近视。这种严峻的情况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近视不仅会导致视力下降,还可能引发眼部疲劳、眼干涩等一系列眼部症状,甚至增加了患眼病的风险。此外,近视还会影响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甚至影响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因此家庭护眼教育对于预防近视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培养良好的用...
警惕夜间进食综合征
2024-08-16
小A是一名大学生,白天她总是没有食欲:早上要么不吃,要么只喝一杯咖啡了事;中午到了饭点,小A不想去吃饭,去食堂只是随便扒拉两口菜。可是一到晚上,小A就胃口大开,傍晚,已经在食堂吃了一碗面了,路过炸鸡店又进去买了炸鸡,还想搭配一杯奶茶……有时候,到了晚上十点钟、十一点钟,明明已经洗漱完毕,准备睡觉了,小A却还要去学校的便利店买一堆吃的回来……在小A的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出现和小A类似的情况,白天什么都不想吃,一到晚上就食欲大增,其实这种现象可能是“夜间进食综合征”的表现。什么是夜间进食综合征?夜间进食综合征已经被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列入“其他特定的喂食或进食障碍”的范畴,成为进食障碍的一种。其...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421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7
/
31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