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女,17岁,高二在读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家中次女,父母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我到底应不应该向她表白?
小雨总共来咨询了两次,第一次来是在3月下旬。她中午过来,询问是否可以预约,我问想预约在哪个时间,她说现在最好,于是我们马上开始了咨询。
小雨从来没有咨询经历,经过详细介绍心理咨询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小雨看上去放心很多,对我说起了自己的困扰,这已经让她连续三四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了。但是她说自己心情没有问题,并没有抑郁的感觉,体重也没有减轻,也能够正常上学,就是注意力略有影响。
她首先说到了对家人的内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感觉自己读书用了很多钱,给家庭造成了负担。但是事实上小雨并没有比同学多花什么钱,不管是学费还是生活费,都是正常的开支。到底是什么让小雨如此烦恼呢?
我给小雨用了一点正常化技术,感觉她明显放松了下来,随着我们的交谈,小雨突然说起怀疑自己是“女同性恋”的问题。我让她说说自己的怀疑是基于哪些表现,于是小雨详细说了起来。她感觉自己喜欢上了一个好朋友,昨天下午学校搞体育节活动,大家都在操场上,就利用机会和她“贴贴”,本来以为这样满足过自己就不会想她了,可结果是更想了,想得晚上睡不着,想直接向对方表白,但是又担心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后连朋友都做不成了,小雨陷入两难情绪,内心非常纠结。
听到这里我也更理解小雨的内疚感了,最近的感情问题让她难以专注地投入学习。看来小雨的情感问题才是深层次的困扰。
小雨认真地看着我,问,“我到底应不应该向她表白?”
我问小雨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对方的心意,小雨说自己不敢问,而且也不敢问其他的人,因为她们俩的朋友也是共同的,怕传过去。我继续问道,那有什么办法是既可以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又能够了解对方的态度的呢?小雨表示可以去想想办法,但是那需要花时间去观察和试探。我深表认同,如果对方也有这个意愿,一定会流露出来的。
谈到这里小雨似乎有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她觉得不用在是否表白上纠结了,不如先搁置一下,顺其自然,至少现在是好朋友,还是有机会的,如果太着急了,朋友也做不成,那就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了。这个“既不也不”的解决方案非常符合她当下的困境,有了这个处理办法,小雨似乎释然了,她露出灿烂的笑容,对我真诚地说,“我心情好多了,谢谢老师!”
看得出小雨是一个很能够梳理生活事件的人,也能够比较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情感,虽然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的情况下内心彷徨了几天,但是社会功能基本良好,心理弹性也是非常好的。
我是不是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小雨第二次来是在4月上旬的中午。有了上次访谈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小雨直接就聊起了自己的困扰。
小雨成绩在班级前五名,数学是强项。但是即便如此,小雨还是报了数学网课,而且觉得学习很有收获,但小雨并没有跟同学们说起自己上网课的事。令小雨意外的是,最近有位同班同学竟然也进入了同一个网课班,跟自己一起上网课。这让小雨感到“膈应”,认为是那位同学“偷看”了自己放在课桌上的辅导资料后加入的。但是最让小雨内心痛苦的是自己一方面对同学这种行为“膈应”,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不应该有这样自私狭隘的想法和感受。她说起了一个相似的情况:有同学向她请教数学问题,她在辅导时并没有把最简便的方法教给同学,感觉自己很自私。到底应该对同学慷慨分享,还是保留防范呢?小雨又一次陷入两难情绪。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小雨的“自私狭隘”是青少年道德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小雨的内疚和自责其实恰恰是她道德感比较强的表现,这个跟她对家庭的内疚是有一致性的。因此,我用共情和正常化技术,充分理解小雨面临目前激烈的班级内部竞争而产生的焦虑感,出现这样“自私”表现是很正常的。何况小雨虽然没有把“简便”方法教给同学,但毕竟在教同学了,何况“不简便”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同学打好基本功,并非都是不好的。归根结底,对竞争的焦虑感才是背后影响她的深层次原因。小雨连连点头表示认同。
为了提供更多的视角,我又用了具体化技术询问起小雨的各科成绩,以及在班级里的排名、优势和短板学科,班里竞争对手的成绩等等。小雨说到自己的英语不好,一问分数果然是很低,对于这样偏科的情况我们展开了讨论。高考是全面的综合成绩,竞争对手是参加艺术考试的全国考生,小雨开始意识到自己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学成绩的竞争是“狭隘”的。提高自己,而不是忌惮他人阻止他人进步,才是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能够专注学习的正道。
谈到这里,小雨似乎把这个最为困扰自己的情绪问题解决掉了,面露轻松之色。跟老师反馈了一些她生活中其他的积极变化后就感谢了老师,告别了。
青少年情绪问题咨询心得
小雨是青少年情绪方面一般心理问题的典型例子,以下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高效地走出两难情绪彷徨:
● 积极倾听
用好奇和关怀的态度,用具体化技术去获得详细的信息,充分澄清,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了解具体情境,理解青少年的感受,建立信任关系,让青少年更好地敞开心扉,宣泄情绪,同时还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关注。
● 正常化
青少年是成长中的个体,
出现各种情绪问题、认知偏差或者行为问题都是正常的,要充分肯定、欣赏青少年做得比较好的部分,维护其自信心,使其产生自我效能感,更加主动地依靠自己去解决困扰。
● 退后一步引领
咨询师一定要破除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这一意识,要充分相信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看到青少年已有的资源,并且帮助他们也清晰地看到,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适当的方法,因为他们自己得出的方法往往是最好的,也是最可行的。咨询师不要走到来访者的前面,而是要退后一步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