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快速变化,给亲子沟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亲子冲突频率明显增多。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心理治疗视角下的亲子沟通技巧,从而提高亲子沟通效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技巧一:营造亲密和温暖的亲子关系
家庭治疗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互相影响,家长和孩子构建起良好的关系可以满足孩子被爱和归属的需求。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存在人际交往的困难,他们在班级和学校里感受不到爱与归属感。如果其亲子关系也紧张,在家里也不能感受到被接纳,就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搞不清这一点:父母命令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并不抵触事情本身,却因为抵触“在这段关系中成为被命令的人”而拒不服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亲子沟通提供了信任的基础,当孩子信任父母时,他们更愿意开放心扉,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有助于沟通的顺畅进行。除此之外,亲密和温暖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积极的情感交流,使沟通更加有效。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沟通的前提。
技巧二:换位思考
“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目的是帮助当事人全面觉察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分析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此来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在亲子沟通中,父母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理解、无法去体谅孩子出现的情绪问题。和学生咨询时,学生们经常会和我倾诉说:“老师,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很久了,但是在家里爸妈经常会说你能不能别闹了,我一天天工作已经够辛苦了,能不能体会一下我们”“你太敏感了,你不去在意那些就好了,这些都是小事”。
孩子当下遇到的事情,在成年人看来可能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此时的孩子来说,这就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空椅子技术,父母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展开对话,父母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问一下自己:“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否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当时的我面对这件事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有没有比这更好一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从而领悟并找到孩子出现困难的真正原因。当父母站到孩子的角度,和他一起面对他在面对的世界,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还可以极大地促进彼此的关系。
技巧三:非暴力沟通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间相互作用。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即思维模式)会触发相应情绪体验,进而驱动行为表现。例如,孩子考试失利,家长如果产生这是孩子学习不努力的结果的认知,可能引发愤怒情绪,从而斥责孩子说“你怎么就是不好好学习,你看这次又考得这么差”(行为);孩子感受到斥责,不仅会进一步强化自己“我不行”的负面认知,同时也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而非暴力沟通就是要分辨认知,区分事实和对事件的评价。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就是区分事实和对事实的评价。在亲子沟通中,家长需精准捕捉孩子行为细节,如“我看到你这周有三天晚上超过十点才完成作业”,而非“你总是拖拖拉拉不按时写作业”,前者基于事实观察,后者夹杂主观臆断,易引发孩子抵触。第二步是鼓励家长坦诚表达自身情绪感受,像 “我感到有些担心,因为你的作业完成得这么晚,我怕你睡眠不足影响身体”,让孩子知晓行为对家长情绪的触动,拉近亲子心理距离。第三步明确自身需求,如 “我希望你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写作业效率,这样既能保证休息,又能巩固知识”,为孩子指明改进方向。第四步向孩子提出具体、可行请求,“你能不能每天放学回家后,先制订一个简单的作业计划,按计划执行看看效果”,避免模糊指令使孩子无所适从。
技巧四:聚焦成功
焦点短期治疗方法认为当我们专注成功时,有帮助的改变就会发生。当亲子间开启沟通的大门,传统模式往往倾向于聚焦孩子问题行为的细枝末节。家长们热衷于事无巨细地描述孩子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问题,持续了多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例如“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这次怎么又没考好啊?”……这些问题对孩子而言就如同挥之不去的阴霾。
从焦点短期治疗方法的视角审视,这种看似追根溯源的行径,却并不太可能为孩子的成长蜕变孕育出切实可行的改变策略。事实上,这种聚焦问题的会谈还可能让孩子感到无望、防卫和消极,甚至可能让孩子更感受不到自我的行为责任。然而,当父母关注问题较不明显,或者这一问题该出现但没有出现的时刻,解决之道就会显现出来,例如“上次段考你的成绩不错,你当时是怎么准备考试的?”“面对类似的问题,你之前有没有成功解决过它?”……当与孩子沟通聚焦成功,孩子会感到更积极、充满希望,并能发现自己达成所欲改变的能力。
技巧五:建立以行为契约为基础的亲子谈判
行为契约法是行为主义疗法中常用的行为改善技术之一,近年来在青少年的行为矫正方面应用很广泛。有时家长和孩子之间会产生矛盾,矛盾的产生不是由于缺乏爱,反而恰恰是由于爱的泛滥。父母认为,他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孩子并不买账,孩子甚至不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他们认为父母是自私的,这就造成了亲子之间的裂痕不断地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对于修复亲子关系于事无补,就是因为在爱的名义下,父母和孩子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这个时候,以行为主义疗法的行为契约为基础的亲子谈判就是一种让亲子之间的爱趋于理性的互动方式。它相较于亲子沟通更强调程序和步骤,以行为为导向,重点落到行为上。
亲子谈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评估、决策和执行。在评估阶段,主要的评估内容包括问题的严重性、改变的难度、家庭成员的责任等。在决策阶段,通常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制订一个行为目标。这个行为目标通常是指孩子要做到某种具体的行为,而且这个行为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为了保证提出的要求是可以实现的,家庭成员要尽量把行为细化具体化,并且提出相应的惩罚和奖励措施。在执行阶段,家长和孩子各自按照谈好的规则来行动。规则谈好之后,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能轻易地妥协和放弃。孩子不可能马上就杜绝负面行为,刚开始执行时很可能有违反行动计划的情况发生,这时候家长不用啰唆,也不需要着急和生气,只需要按照谈好的规则去处理就可以了,关键是要耐心地把行动计划执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