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忆逐渐模糊, 爱是永恒的灯塔 —— 认知症的早期识别与科学照护

时间:2025-10-23

   认知症(又称认知障碍症、痴呆症)是由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变、路易体病等多种因素导致大脑功能的进行性退化,表现为记忆、思维、语言、定向力、判断力、执行力等核心认知领域的损害,功能逐渐衰退的综合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认知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新增1例认知症患者,其中阿尔兹海默病占约60%~70%,血管性痴呆占约20%。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5%,85岁以上人群可达30%。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认知症患病率达5%~7%,预测患者数量已超过1600万。认知障碍就像一块无形的橡皮擦,一点点擦去患者对世界的感知,也让家庭和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科学的照护方法不仅能延缓病情,更能为患者和家庭带来尊严与希望。


  认知症的主要表现


   知症不只是“记性差”的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脑功能进行性退化,患者会出现多种表现,如:记忆衰退:从近期记忆丢失到远期记忆模糊。早期表现为近事遗忘,如重复提问、忘记刚发生的事件,逐渐发展为远期记忆丧失。记忆衰退可导致安全风险增加,容易引起老人的恐惧和焦虑,自信心受挫。    

   语言功能衰退:难以表达或理解简单词汇。包括找词困难、语言重复、逻辑混乱,晚期可能完全失语。由于无法准确表达饥饿、口渴或如厕等需求,可导致老人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受阻,由于无法准确描述疼痛或躯体不适,可导致误诊与漏诊风险增加,由于无法表达情感和情绪,可导致行为问题风险增加。

   定向力丧失:视空间能力受损,分不清时间、地点,甚至认不出亲人。如老人易迷路,无法判断物品位置,甚至在家附近也可能走失。定向力受损是跌倒和走失等安全风险的重要隐患。

   行为与人格改变:如重复动作、情绪波动、幻觉、冷漠、多疑等,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或丧失羞耻感(如随地大小便)。

   精神和行为问题如激越行为、幻觉、妄想、抑郁等症状有时比认知功能下降给照顾者带来的压力还要大,是导致照护负担的主要因素,照护者在照护中需要更多的体力、时间和情绪的付出。


  认知症的早期识别

    

    发现家里老人出现下列征兆时,要提起注意并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认知功能评估。

  频繁遗忘:如忘记刚说过的话、想要做的事、或近期事件。

  日常技能退化:无法完成熟悉的事务,如做饭、穿衣、清洁等。

  语言表达困难:用词错误、找词困难、或无法组织完整句子。如指着桌子上的杯子说不出“水杯”,而是“那个那个”。

  时间与空间混淆:在熟悉环境中迷路。

  抽象思维障碍:无法理解数字或逻辑问题。如无法理解“节约用电”这句话的逻辑,无法与”关灯省电费”相关联,反复开关灯。

  判断力下降:无法对环境、人物、季节或事件等做出适当的判断,如冬季穿短裤外出,无法正确判断交通环境的危险性,会在红灯亮起时贸然横穿马路。

  物品错放:将钥匙放入微波炉等不合理位置。

  情绪突变:无缘由地暴躁、哭泣或冷漠。

  兴趣丧失:对爱好和社交活动失去热情。

  依赖行为:频繁要求家人陪伴,家人或照护者不在身边时老人会变得不安或害怕。


  科学照护,以专业与温情重塑生活品质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仍无法治愈。治疗和照护的目标主要为改善患者症状、减缓认知症的进一步发展、维持残存的脑功能和躯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等。

   在照护认知症老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尊重长辈,将长辈视为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相处,最大程度上增强长辈的有能感和锻炼长辈的能力,以延缓衰退,并减少因为自尊心受创而带来的一系列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在公益项目“认知症好朋友—— 家属支持群”中,众多家庭照护者在长期的照护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不放弃、不否定、不纠正、不责备。我们总结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和沟通中的“十不和十要原则”:

  ● 不忽视,要观察

    日常生活照护中细节决定尊严。不要忽视老人的需求和不适。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虽然认知症长辈存在认知功能受损,但他们的基本需求依然需要被满足。我们要及时评估,如是否有饮食、排泄、睡眠等日常生活方面未被满足的需要,是否因为语言障碍不能表达需求或情绪等。是否有生理上的不舒适,是否有不安全感等。要观察老人的表现、表情、动作,检查是否有疼痛或不适、听力和视力等感知觉障碍。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不无序,要常规   尽量减少对日常活动进行临时性调整。老年人适应力差,打破常规会引起混乱。要尽量保持作息、日常活动安排和节奏的规律性。● 不复杂,要简单   认知症老年人的执行力下降,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复杂程序。太多选择容易带给认知症患者更多的困惑。在指导老人做事时,给与简单的指令,一次只给一个指令,一个动作完成后再给下一个指令。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不过度,要维护   避免过多的替代性照护,避免功能性废用。要鼓励老年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维护和锻炼现有/残存的功能。如果老人能自己吃饭就不要喂饭,鼓励老人尽可能地自己进食。让老年人保持有能感非常重要,有能感可以促进老人自理能力的维护。保持老年人做事的权利,增加贡献感。● 不否定,要同理   即使老年人说话或做事不符合逻辑,也不要急于否定老人的说法和行为,要有同理心,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加以疏导。如我们发现老奶奶把自己的饭喂给洋娃娃,说给女儿吃饭。我们要想到她是否是在想念很久不见的女儿了,要因势利导,疏导她的情绪。

   有些认知症老人会反复提问,他们很快就会忘记想要问的问题,之后又经常问同一个问题。这会使照料者感到厌烦和乏味。如老人反复询问“现在几点”,如果我们回答“刚才告诉过您了”,这个回答对老人不会有任何作用。如果我们指向挂钟并引导其观察,同时用便签标注每日作息表,就会减少老人的焦虑。老人不停地重复问一个问题,说明他们对某件事情非常地焦虑担心。如果家里人能准确地察觉老人焦虑,面对面地与他们交谈,说话清晰,语速缓慢,同时眼睛平视,可以使他们解除疑虑,他们就会停止问问题。

  ● 不争辩,要转移

   不据理力争地争辩对错,转移注意力是常用的方法。如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频繁地要求给她妈妈打电话。如果照护者说“您妈妈早就去世了无法联系”,这样的对话会刺激不良情绪的爆发。照护者可以通过询问妈妈有什么喜好、爱吃什么水果等话题或转换环境等方法转移注意力,避免情绪冲突导致的矛盾。

  ● 不责备,要陪伴

   当老年人不配合日常照护时,不要抱怨和批评。要带动兴趣,鼓励参与。如对拒绝吃饭的老人,不要简单地责备,要观察和分析老人拒绝吃饭的可能原因,去除身体不适以及环境中可能的影响因素,耐心等待老人情绪缓和后再陪伴老人一起边聊边吃,激发食欲和兴趣。

  ● 不冒犯,要尊重

   认知症老人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持久的全面功能减退。在和老人交往中不要说不恰当的玩笑,或模仿老人的缺陷。老年人可以自嘲,但不可以被嘲笑。虽然他们的认知出现障碍,但是仍然享有被尊重的权利,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和隐私。

  ● 不教条,要灵活

   不固守成规,对于不按常理出牌的老人,要评估老人行为的安全性,做出灵活安排。例如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给老人强制性约束。但有位老人每天吃饭时一定要求把他捆在椅子上吃饭,他说这是汽车的安全带。照护者通过评估风险,分析利弊,观察到老人没有自己站起来带着椅子走的行动能力后,准许老人每天绑在椅子上吃饭,同时做好预防意外伤害的预案。

  ● 不气馁,要接受

   认知症老人的整体状况会出现螺旋式下降的趋势。照护者会对结局感到很沮丧,认为自己的付出无价值感。我们要提醒照护者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认识到疾病发展的自然趋势,理解尽到责任就好的含义,并在照护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成长。

  积极照护好自己,才能照护好长辈

照护认知症老人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工作。有朋友形容疾病把家里的长辈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面对他们时的感觉是“人犹在,思已远”。照护者承受生理、精神、人际关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要意识到照护是一个漫长的旅程,要学习如何应对。做一个聪明的照护者,只有积极照护好自己,才可能照护好长辈。

照护者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疾病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亲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被疾病改变了的长辈,重新走进长辈当下的世界。学习疾病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辈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和转归,做好知识、能力、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储备。

照护者要保持个性完整与和谐。照护者要充分了解自己身心状态,重视自己和家庭的生理、心理和情绪问题,可以学习正念减压、寻求心理咨询,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及时介入和支持,避免身心耗竭。

照护者要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和照护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和安排。要善用身边的资源和支持,通过老人熟悉的亲友轮班或临时托管服务,缓解长期压力,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在使用喘息服务时要注意开始离开的时间不要太长,以免老人不适应产生恐慌,可以渐进式地增加时长。

照护者要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如参加“认知症好朋友—— 家属支持群”,和同伴们抱团取暖,分享经验与情绪。这种同伴支持可以通过照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发挥有正性心理感受的影响作用。照护者要保持一定的学习能力,减少落伍感和被遗弃感,给自己充分的安全感。

认知症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但科学的照护能让这个过程充满温情。旅途尽管辛苦,许多认知症照护者在交流过程中传递着在我国传统孝道文化和亲情影响下获得的正性感受,就像一位认知症照护者说的“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根过得不好,枝叶也不会繁茂,善待父母,就是给自己浇水施肥”。《就算得了认知症,也能好好生活》一书告诉我们:“我们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却可以改变对待它的方式。” 让我们一起努力,通过家庭、社区与专业力量的协同,让每一位老人在暮年时光中,依然保有生命的温度与尊严。


郭桂芳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委兼护理心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兼护理和照护分会主任委员。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2007年在美国亚利桑纳大学护理学院获得护理学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护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员和老年护理研究项目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及照护和社区护理。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23届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外科护士和护理部副主任;曾任世界卫生组织护理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护理学院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