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人工智能(AI)比我聪明多了,为什么还要自己想?不用AI写作业才是最笨的!”当孩子抛出这个灵魂之问时,家长才猛然意识到:AI工具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却也在悄然无声地瓦解着孩子主动思考的意愿。
当下,AI技术的普及似乎不再需要我们亲自学习,只需要让AI替我们完成。打开AI软件界面,输入数学题题干,几秒钟后便获得完整解题步骤与结果。输入作文题目,AI软件迅速生成完美无瑕的范文。AI工具正在以“高效学习”的表象渗透进日常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即问即得”的便利,表面上节省了时间,提升了学习效率。然而,这种便利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与代价,一种隐秘的学习心理危机正在悄然滋生。
当孩子逐渐习惯于向AI寻求即时答案,他们的思维主动性正在悄然退化—— 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再尝试独立思考,对知识的探索欲逐渐被即时答案消解,曾经因攻克难题而闪耀的眼神,正被屏幕蓝光映照下的麻木所取代。当知识获取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咀嚼消化的能力便不可避免地退化。德国不莱梅大学学者收集了学生使用AI工具辅助学习后的成绩数据,结果证实,考试平均分比未使用的同学低6.71分,AI工具的使用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
AI越用越便捷,大脑却变得越来越“笨”,学习内驱力也变得持续减弱,这就是过度依赖 AI所带来的巨大厌学隐患。更值得警惕的是,AI“偷走”了学习最本真的乐趣和动力,致使孩子们难以从思考过程中体验那种从困惑到顿悟而产生的深层学习满足感。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使用方式。AI可以成为辅助思维的脚手架,也可能沦为瘫痪思考的轮椅。破局的关键取决于家长“引导”与孩子“自觉”的双向奔赴。
破局第一推动力:家长角色转型家长的核心破局点在于完成从“监控者”到“同行者”的角色重构。传统 “监控者”模式依赖命令与管控,易引发孩子的对抗与疏离;而“同行者”角色则强调规则共建与情感共振,通过平等对话、共同实践和情感联结,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协作伙伴。这一转型的关键,蕴藏于日常互动的细微处—— 不是居高临下的监督,而是蹲下来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在规则制定中注入理解,在情感支持中传递信任。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要点:
◎建立规则:从“单向约束”到“契约共建”要让孩子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制定者”,关键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共创AI使用契约入手,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AI使用公约》,明确使用边界与责任。
(1)场景化规则:规则需采用具体可执行的内容,避免模糊要求。如“写作业前30分钟禁用 AI 搜索”。
(2)可视化监督:将抽象的监督转换成具象的行为检视。一方面可以做物理提醒,将契约打印后张贴在房间的显眼位置,形成环境暗示;另一方面可以做定期审计,每周固定时间(如周日晚)共同查看手机/平板使用记录,用“数据复盘”取代主观评判,用客观事实引发孩子自我反省。
引导式沟通:发现过度依赖迹象时,用共情替代指责,例如:“妈妈注意到你最近常搜索几何题解析,是课堂内容没听懂吗?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卡住了好吗?”避免说“你又在用AI偷懒!”
◎情感支持:从“结果导向”到“过程赋能”让孩子从“依赖AI”转向“信任自我”的关键,在于创造能使其亲身体验能力成长的具体行动机会,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设立专属“能力成长笔记本”。系统收集、记录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证据。例如,过程性证据,一张写满解题思路的草稿纸或一篇反复修改的原创作文;成果性证据,一件手工课上独立完成的作品。
定期复盘分享会。每月一次复盘分享会,家长带头分享孩子的成长与变化。例如:展示证据,“这本笔记本已经收集了12份独立解决问题的证据。”分享心情,“上次你忍住没用AI完成作业,妈妈特别高兴。”积极鼓励,“妈妈记得你上周用画图法解出了数学题,当时你说,突然发现线段可以这样拆分,这种探索精神特别棒!”
即时鼓励。当孩子出现主动拒绝向AI求助的行为时,要立即给出肯定与鼓励。“你刚才没有直接问 AI 怎么写比喻句,而是翻书找灵感,这个方法很赞!”
当家长不再焦虑如何盯着孩子不用 AI,防止AI依赖,转而专注于如何放大孩子的闪光时刻,和孩子一起善用AI,便能专注于通过真实的场景体验唤醒孩子自身的探索兴趣,通过具体的情感支持强化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这种同行陪伴所建立的,不仅是AI使用的边界意识,更是受益终生的成长型思维。
破局核心引擎:孩子主体性觉醒孩子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觉醒是破局的核心引擎。在AI时代,要让孩子成为技术的主人而非奴隶,必须重建“思考优先于工具”的认知模式,让技术回归 “思维辅助者”定位。孩子则需要从认知、策略、社交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整:
●认知层:锚定“思考-工具”边界撰写双栏反思日记:左栏记录独立思考的困惑与突破(如数学推导步骤),右栏标注 AI 辅助细节(搜索关键词/获得帮助),每周对比“自主解决率”。
制定契约兑换机制:例如设定“先独立思考10分钟再用AI”的基础目标,每达到一次目标就给予“自主勋章”奖励,当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便兑换额外技术使用时间,强化主动思考的意识与行为。
●策略层:设计“低技术介入”场景无 AI 挑战周:每月禁 AI一周,记录作业时间、原创解法数量,对比手写草稿与 AI 辅助成果,直观感受思维密度差异。
番茄钟 + AI 工作法:25 分钟专注于手写思考(禁用设备),5 分钟 AI 校准关键节点(如英语语法/数学公式),记录修正点反刍思维漏洞。
●社交层:在真实互动中强化思考认同无AI工具学习共同体:组建线下小组,讨论禁用手机,用白板整理论据;参与 “图书馆资料限定辩论”,赛前仅查阅纸质书,脱稿输出观点。
思维脚手架提问:当依赖 AI 时,用阶梯式提问引导:“能否试写第一步?”“卡在哪一步?”“类似题目如何解?”激活已有知识。
当孩子始终让自主思考成为主宰,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AI将自然退居二线,技术便成为思维的助力而非阻碍,孩子便能成为AI真正的主人,这才是应对AI技术的核心方法。
正如教育技术专家迈克尔·富兰所言:“技术本身不会改变教育,改变教育的是我们与技术相处的方式。”当家长成为思维成长的同行者,当孩子成为工具使用的决策者,当 AI 成为认知拓展的脚手架,我们便在自主探索与技术辅助之间找到平衡,便能真正驾驭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