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译那些无法言说的痛 —— 非自杀性自伤的科学解读与疗愈之路

时间:2025-10-23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大声哭出来,但我的声音太小了,连我自己都听不见。我身上的一道道划痕,像是无声的呐喊,却无人理解。我并非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只有刀片划过皮肤时的刺痛和伤口愈合时痒痒的感觉才让我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在活着。每次我试图靠近他人,但总是被推开、被嘲笑、被否认、被误解。我的心里装满了无法言说的伤痛,它们像沉重的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

   当我们看到青少年手臂上的隐秘伤痕时,心中常会充满了震惊、困惑,乃至恐惧。这些伤痕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秘密—— 非自杀性自伤这是一种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形式多样,包括割伤、烧伤、拔头发、吞食异物或过量用药、故意阻止伤口愈合等。

   非自杀性自伤最常出现于青少年群体,其在我国学生群体中的检出率约27.4%,且呈上升趋势。孩子们一次次伤害自己的身体,挣扎着寻找出口,却又一次次跌入深渊。每一道伤痕,都在诉说着:“我的痛苦如此真实,请看见它,承认它。”尽管自伤的目的并非为了结束生命,但研究表明自伤者的自杀风险高于健康人群数百倍,同时往往与心境障碍、进食障碍、物质滥用等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共病。因此,成长的“切肤之痛”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更需要被科学认识和温暖回应。


Q1自伤行为到底在向我们诉说什么?

 “就是心里难受”“划着玩”“给他们点颜色看看”……面对自伤,孩子们的反馈似乎云淡风轻,甚至有一丝轻蔑。这常常会让我们产生诸多误解:他们就是叛逆、操控大人、品行不好,可事实并非如此,自伤背后往往有着复杂成因和多重功能。

   调节失控的情绪风暴:缓解痛苦是自伤最常见的动机。强烈的负性情绪(如窒息般的焦虑、无法承受的空虚或愤怒)让人崩溃。当语言匮乏或不被倾听,身体就变成了发泄途径和沟通工具。自伤产生的疼痛会触发大脑释放天然止痛物质内啡肽,产生短暂麻木或平静感,同时可能短暂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缓解负性情绪。

   夺回失控中的掌控感:青少年不断增强的自主意识与尚未成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当感到生活全面失控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创伤记忆),自伤就成了唯一能完全自主“掌控”的事:不被他人干涉,自伤的时间、部位、强度、痛感的起止,都由“我”决定。

    寻求他人的关注:青少年情绪脑发育快于理性脑。自伤者常处于内心有强烈且丰富的情绪体验,但言语匮乏无法表达的状态,此外他们常感到自己的情感被他人忽视。“我说不清多痛苦,但如果你看到我的伤还无动于衷,就证明你真的不在乎我。”青少年可能通过自伤来寻求关注,迫使他人正视其痛苦,本质上是用自伤当作沟通的工具。

   表达对自我的惩罚与攻击:青少年自伤者往往有高度自我批评,这部分多和早年父母的养育方式,如长期被父母或者重要他人批评指责甚至是情感忽视、躯体虐待,校园霸凌等因素有关,他们将外界对自己的批评与否定内化为内在施虐倾向。当个体难以用语言描述或承受内心汹涌的自我否定、强烈的羞耻感或深刻的罪恶感时,都会通过自伤表达对自己的否定与攻击。

   建立身体与心理的边界:青春期是自我边界形成的敏感期,而青少年往往缺乏健康的界限表达能力。另外,青春期的家庭系统可能存在边界模糊,父母过度保护和高度控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过度纠缠等问题。自伤作为极端手段,是在用身体语言警示他人“不要越界”。“当我手臂布满伤痕,父母就不敢碰我—— 我终于拥有不被触碰的身体权。”


Q2既然会疼,为什么还要反复伤害自己?

   这可能是关于非自杀性自伤最令人困惑的疑问之一。答案是:他们当然能感觉到疼。但对他们来说,内心深处的“苦”比身体的“疼”更难承受,更让人窒息,他们选择了两害相权取其轻。

   想象一下,“疼”是身体受伤时神经发出的警报(如割伤、烫伤),被称为“生理疼痛”。“苦”是心灵的重创,个体感受到被拒绝、被否定、被忽视、被贬低、无价值,或无法承受的情绪海啸(如强烈的焦虑、羞耻、愤怒),被称为“社会疼痛”。大脑处理生理疼痛和社会疼痛的区域高度重叠。当社会疼痛剧烈到超出承受极限时,大脑的“痛苦警报器”会响个不停,濒临崩溃。此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通过自伤产生生理疼痛就成了他们唯一能找到的、暂时打断这种痛苦的“暂停键”,哪怕代价是伤害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经常自伤的人,身体对生理疼痛的感觉会变得迟钝,这是最危险的身体适应变化—— 神经系统被伤害久了,开始“失灵”。虽然他们可能说“不疼”,或者看起来不怕疼,但他们大脑里负责感知疼痛的区域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在工作。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仍在受到伤害,只是感觉上没那么强烈。

Q3当自伤冲动来临时,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正陷入自伤行为的痛苦循环,走出来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那么改变的核心是学习识别情绪触发点,并发展更安全、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替代自伤。请相信自己,改变不易,但绝对可能,虽然它或许会很艰难。你值得拥有更安全的方式来安放这些痛苦。

●按下暂停键,驾驭冲动浪潮

   当自伤冲动袭来,可以试着告诉自己:“我现在不做决定,先等待X分钟(如5~15分钟)。”设置计时器。像观察海浪一样,感受冲动的强度如何升起、达到顶峰、然后自然消退(情绪有其生理曲线)。记录每次成功“冲浪”的经历,增强自我效能感。

●表达情绪:为痛苦找到出口

   比如写日记、涂鸦/绘画、创作音乐/诗歌、剧烈运动(跑步、跳舞、捶打沙袋/枕头)、撕废纸、对着安全的环境大喊……

●安全释放:寻找感官替代

尝试用安全且强烈的感官刺激替代自伤:

冷/温刺激:紧握冰块、洗冷水脸、泡热水澡、手握温热的杯子。

触觉刺激:用力捏压力球或者橡皮泥、用软毛刷轻刷皮肤、抚摸毛绒玩具或毯子。

其他感官:吃一颗超强薄荷糖/柠檬片、喷喜欢的香水/精油、听强烈节奏的音乐。

模拟行为:用红笔在皮肤上划线、在废旧物品上用力划刻、冷冻橙子后用力锤击释放压力。

●激活平静反应(自我安抚)

生理调节:进行深呼吸练习(如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

营造安全环境:听舒缓音乐/大自然白噪音、把自己包裹在舒适的毯子里、拥抱柔软物品。

自我对话:对自己温和地说:“这很痛苦,但它是暂时的,我能挺过去。”“我正在努力照顾自己,这很勇敢。”

●建立支持联结,寻求外界帮助

如果冲动强烈且持久,请不要独自面对。记住你永远有求助的权利。想想周围谁能安全地倾听你,给你支持和帮助。比如朋友、家人、老师……

此外,寻求专业帮助同样重要,

联系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咨询)师、心理援助热线(12356等)……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陪伴你走出这个绝望的循环。


Q4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伤害自己,该如何应对?

   亲爱的家长,当您看到孩子手臂上那些伤痕时,我能想象到您内心的震惊、恐惧、自责、困惑如潮水般涌来。请先稳住自己,您的冷静、理解和支持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基地。

◎紧急应对:稳住阵脚,科学看待自伤

   先安顿自己:深呼吸,暂离(孩子安全时)。理解自伤是孩子应对剧烈痛苦的方式,但自伤并不等于自杀意图(同时需立即进行专业评估风险!)。您的慌乱或指责会加剧孩子的羞耻感。

   温和开启对话:描述事实,聚焦支持:“我看到你手臂/腿上的伤了。我很担心,如果你现在不想谈,可以写下来或画给我。我关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支持你?”避免质问或羞辱—— “你为什么要自伤?!”“你怎么弄的?”

   尊重边界:强调“你的身体永远属于你。我承诺:进你房间前会敲门;不经你同意,不会触碰你的伤处。”重建信任和边界感。

◎超越伤痕:共同探索安全替代方式

   孩子用自伤应对痛苦,您的任务是和孩子一起探讨自伤满足了什么需求(如释放情绪?表达攻击?对抗麻木?),帮助孩子找到调节情绪的方法,共同寻找更安全的替代方案,并尝试使用,记录哪些有效。关注孩子的微小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请保持希望和联结,持续传递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无论怎样,我都在,我们共同面对。”

◎立即就医:联系精神科医生

   精神科医生可以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找到自伤背后的潜在问题和风险程度,制定系统的治疗方案。孩子痛苦时,您稳定的存在、尊重的态度、及时的专业求助,是打破循环的关键。您与孩子,皆非孤岛。


Q5治疗非自杀性自伤,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精神科医生可以对自伤者进行全面评估,这是明确诊断、评估自杀风险、识别共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分析自伤原因的最关键步骤。

   在具体的干预治疗上目前已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专业人员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是核心。辨证行为治疗是目前循证证据最充分的治疗自伤的心理疗法。它通过“四步技能训练”—— 情绪调节、痛苦耐受、人际效能和正念,帮助青少年用健康行为替代自伤。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也是临床常见的有效心理治疗方式。通过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和互动关系,为孩子提供更有效的家庭支持也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精神科医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治疗与自伤共病的精神障碍。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并不能单独治疗自伤行为。

热线资源:心理援助热线(12356等)也可为青少年及家长提供指导和支持。

   请记住:看见伤痕,是改变的开始。寻求帮助,是勇气的证明。我们需要用科学的知识破除误解,用无条件的关怀消融羞耻,用专业的支持架起桥梁,用安全的替代方法赋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