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需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这既是社会的共识,也是社会的痛。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发展以及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的改变,青少年面对的压力源越来越复杂,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增长,每年全国各地青少年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屡有发生,令人心痛,值得深思!
为什么青少年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呢?
青春期开始后,青少年会进入一段情绪的疾风骤雨期,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期。这个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身体激素水平会发生很大变化,可是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和情绪调节能力不协调。当心理成熟的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时,青少年的内心就会随之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此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表现为关心自己的外貌、在意自己的价值、追求个性化等,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不够完善,容易扩大情绪化,难以做到主观与现实的统一,表现为成功时激动不已,失败时郁郁寡欢。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青少年会感觉父母难以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拒绝交流,呈现出心理的封闭性;然而内心又渴望交流、得到认可,又呈现出心理的开放性。同时逐渐进入“心理断乳期”,表现为反抗家长的管束,希望自己有决定权。然而,青少年由于心理上处于半成熟状态,又希望得到家长在精神上的理解、陪伴与保护。加上要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对人际关系也格外敏感,因而就比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庭是关键!
众所周知,家长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责任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成长阶段,此时的青少年更加敏感、自尊心强、心理承受力差。如果家长没能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情绪异常表现,就会造成很多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没能及时被识别与干预。父母如果不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就无法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更无法给孩子作出正确引导。
中国人历来望子成龙,多数家庭常常是权威式教育,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孩子必须达到父母期望的要求,甚至把自己没有达到的目标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令孩子始终处在高压之下,短期内又无法找到倾诉渠道,就形成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既要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更要学着去和孩子们做朋友。研究青少年悲剧发生事件结果发现,缺乏家庭关怀和理解往往是压倒青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近期发生的张家界三男一女跳崖事件引起热议,经调查发现4人的童年生活都不幸福,家庭关系不和谐是造成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家庭关系和谐的孩子往往心理状态比较好;而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的,尤其是单亲或长期处于留守状态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处境,但为人父母者,都应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如果孩子面对学习有压力,家长要正确引导,让孩子知道压力是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的一种常态,有时候适当的压力能让人提高身体的活力和兴奋感、提高创造力,同时增强完成目标的动力。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会从过程中找漏洞,积极面对挫折,认为继续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教会他们重视努力的过程而不只局限于结果的成败。当然,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孩子天生就会有的,是需要家长耐心引导的。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长该怎么做?
● 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 多倾听、少评判,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
家长需要经常跟孩子聊天,多听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做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幸福的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 多鼓励多表扬,多记功少记过
要鼓励孩子努力去做每一件事,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的努力,要及时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这样会让孩子更有动力去把事情做好。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要记住,并及时强化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我们要有意弱化。
● 亲近大自然,多运动
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多出去走走,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多运动,比如跑步、游泳、打球,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以及增强抗压能力。
● 寻求专业帮助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尽早让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评估,如果评估有心理问题,及时带孩子就医,切勿讳疾忌医,早诊断早治疗。
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应得到全社会共同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成长的青少年阶段,由此走向成功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