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业务学习会上,苑老师略带苦恼地说,“我们班家长群可安静了,我每次往群里发了孩子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家长们都不怎么回应。这次我们班邢老师离职,换了一位老师,我在群里介绍新老师,家长群里反映很冷淡,欢迎新老师的寥寥无几。”有着多年带班经验的韩老师说,“现在的家长不一样了,前几年的家长群还挺热闹,老师发了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家长们跟着留言,现在少了。”张老师也提到,“我们班级的畅聊群一直都挺冷清的,就见老师们自说自话、发图片、发视频,家长们的回应都淡淡的。”苑老师的苦恼引起了组内老师的共鸣,也引起了年级主任的关注。
在移动互联时代,以微信群为主体的班级家长群是家园联系的标配,本着“信息共通、理念共享、情感共鸣”的家园互动思想,微信群发挥着收发信息、互通理念、联络情感等功能。在幼儿园,一个班级至少建立两个家长群,一类是通知群,发起者是班级教师,主要用来发送班级通知、温馨提示、近期小结等,为了家长可以及时查看信息,教师会提醒家长在通知群不接龙回复消息;另一类是班级交流群,发起者是班级教师或者家长,主要用来分享幼儿在园或在家的活动、共育话题交流等,案例中苑老师苦恼的“冷静家长群”就是指这一类群。要提高家园共育工作的敏感性,从领导力的视角了解并分析家园共育中的问题以及困惑,进一步提高家园共育能力,实现教育合力十分重要。
勿忘班级家长群建立的初衷
微信家长群为家庭和幼儿园提供了链接的渠道,建构了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本着“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出发点,家长群建立的初衷旨在支持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以及幼儿在园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让幼儿园感受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认可,对幼儿成长的深切关注。
班级微信家长群不仅为家长提供了了解幼儿在园生活的窗口,还促进了家园之间以及家长之间的深度互动。通过微信上的即时沟通与交流,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能够迅速建立起亲近感,形成教育共识。这种共识对于达成家园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一致至关重要,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共同体。
打开班级微信家长群的“正确方式”
面对家长群的静默,教师要积极寻求家长微信群的正确“打开方式”,挖掘家长需求,不断优化
群内的沟通表达,开展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家园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 了解家长对班级微信群内容的态度
了解家长心理与需求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匿名家长调研,了解家长在班级群不积极回应的原因。家长的核心想法聚焦在“老师在群里发了孩子的照片,次次都回应,感觉在拍老师马屁。”“老师发的内容没有什么针对性,都是一些孩子在班级活动的照片,没有回复的必要。”“我的文笔不好,担心出丑。”“看到班级群信息的时候晚了,错过了就不想再回复了。”“老师就是在群里发孩子的照片,连个文字也没有,也没有要(求)我们回复”等等。
整理家长的回应,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两点:
第一,家长自身存在顾虑心理
家长的顾虑主要指向群内的其他家长,他们感受到来自其他家长的社交压力,担心自己的言论或观点不被接受或认可。这种压力导致他们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可能的冲突或误解。
第二,家长对群内容有想法
家长对群内容的想法指向教师,他们希望班级交流群发布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和深度,而非仅仅是孩子日常活动的照片。期望通过群内信息了解更多关于孩子成长变化的专业分析,以及如何在家庭中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 教师要增强教育敏感性,打破家长群交流壁垒
作为一名教师,其教育敏感性不仅要体现在对待幼儿的问题上,还包括面向家长。教育敏感性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事件等蕴含的教育价值的敏锐感知和辨别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理解并尊重家长的顾虑心理。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家长会或者亲子开放活动时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契机,强调班级家长群是一个交流平台,鼓励家长表达真实想法和感受,向家长传达理解与支持的态度。以教师在家长群分享幼儿日常游戏为例,这是教师进行家园共育的日常行为也是规定动作。如果本次分享,教师希望与家长朋友们一起交流或讨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将想法在家长群进行表达,鼓励家长在微信群积极交流,内容开放自主,可以是对幼儿游戏情绪的发现、可以是对游戏环境或者材料的建议等等。如果教师不需要本次信息分享引发讨论,在发送信息的同时也与家长进行说明,给予家长明确的提示。
其次,教师积极回应与肯定热情、主动的家长。对于积极配合教师工作(在群内及时回复信息或者主动分享幼儿在家活动)、热心帮助其他家长的家长,教师要及时表示肯定和称赞。这不仅是对家长行为的正面反馈,也是对其他家长的激励和示范。如,近期班级幼儿在学习跳脚球,孩子们的兴趣很高,教师将幼儿学习新本领的照片、视频发送到家长群,并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解锁脚球的好方法。当家长将幼儿在家练习脚球的照片发到家长群后,教师要及时回应与认可,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建议。可以是针对幼儿使用脚球的型号问题(如过大或过小),也可以是使用脚球的方法等等,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以及对家长进行共育的感谢。
最后,教师可以多换位思考,与家长共情。教师之所以纠结家长的静默,说明教师对待班级家园工作认真与负责,年级组要给予赞美与鼓励,同时要引导教师换个角度看问题,家长的默默支持也是一种认可。家长群的静默可能源于多个原因,如家长此时正忙于工作、家庭事务,或者是对教师发布的内容不感兴趣等等,教师应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些差异,并努力寻找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共同点。
(三)教师要加强专业性,及时优化群内容
作为班级群的管理者和发起者,教师信息的发布与分享要针对幼儿的发展、进步、成长的空间,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改变,相信在家园合作中还有成长的空间。这样,家长才有动力主动配合幼儿园教育并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
针对家长对群内容的意见,教师要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确保在群内发布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深度。教师可以通过个别交流、问卷调查等,深入了解家长对群内容的期望和需求,确保发布的内容与家长关注点相匹配。教师还可以挖掘家长资源,为家长提供更加权威和专业的支持。例如,大三班教师开学初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幼儿升班教育的期望。班级72%以上的家长提出,幼儿做事情拖拉,希望家园携手提高幼儿的时间管理意识。基于此,教师在班级开展“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了解1分钟有多长,鼓励幼儿猜想并记录1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并亲身验证1分钟到底可以做多少事情。教师将幼儿猜想、绘画并验证的1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的记录表发到家长群,引发了家长的热议。幼儿记录表中展现出的时间概念、对时间的规划等成为家长群畅聊的话题。
教师还可以围绕幼儿成长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以对话沟通的态度和互动反馈的方式,鼓励家长以理性的经验分享和协同配合的方式予以回应,由此构建双方良性的交流机制,促使经验分享和教育对话的深入。例如,升入中班的幼儿要学做值日生,幼儿对担任值日生很期待也很重视,尤其是早上的值日生要按时甚至提前入园,晚上的值日生要坚守到最后一个离园,这都离不开家长对幼儿入离园时间的支持。教师可以及时记录幼儿做值日的镜头与家长分享,从幼儿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与能力方面等进行分析,与家长共同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家园合力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