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题分离”化解人际烦恼 —— 阿德勒心理学的校园实践

时间:2025-07-11

  心理辅导室内,高一女生晓煜(化名)正倾诉着她的人际烦恼:

  “我和同桌关系一直不错。但是,写作业的时候她总想让我给她讲题,可我得先顾自己的作业,有时候就没顾上给她讲题。虽然她没说什么,可我心里老打鼓—— 她会不会不高兴啊?我不给她讲题,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啊?”

  “我还有个非常好的朋友,以前经常形影不离,我也非常信任她,连心里的小秘密都跟她分享。可是,最近她却跟另一个同学好了,放学都不等我一起走了。更气人的是,她还把我们之间的悄悄话告诉了那个同学。她这算不算‘背叛’我?我以后还能不能跟她掏心掏肺了?”

  “学校组织了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每班选三个人组成代表队参赛,我们班选了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由我担任队长。我提议周末一起为竞赛做准备,没想到惹来其中一位队友不满,说周末是用来休息的,叫我别占用大家的私人时间。可我不是为班级荣誉着想吗?他为什么不能配合呢?”

  该怎样化解诸如此类的人际困扰?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能为晓煜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化解途径。

减少人际烦恼的关键,在于“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个特别实用的概念,叫作“课题分离”。简单来说,就是把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分成“你的”和“我的”,分清楚之后,各人管各人的事。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免不了要处理三大“人际课题”—— 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这里的课题,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所谓三个课题,也就是三类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关系中如何相处的问题、朋友关系中如何相处的问题、亲密关系中如何相处的问题。

  这些人际关系课题虽有不同,但是,解决它们的秘诀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课题分离”。为什么这样说呢?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是生活中所有烦恼的根源,而这些烦恼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我们总是忍不住去插手别人的课题,或者让别人来干涉我们的课题—— 说白了,就是没能做到“课题分离”。

  比如晓煜,就是因为没有进行课题分离,把别人的课题当成了自己的课题,导致了在人际关系中烦恼不断:

在与同桌的关系中,晓煜的课题是完成自己的作业,而同桌的情绪反应和如何处理情绪,是同桌的课题;

在与好友的关系中,晓煜的课题是选择信任谁、分享什么,而好友选择和谁玩、说什么话,是好友的课题;

在与竞赛队友的关系中,晓煜的课题是提出合理的建议,而是否接受这个建议,是队友的课题。

如果晓煜能够做好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简单,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人际烦恼。

 “课题分离”,是起点,而非终点

  笔者将课题分离的理论讲给晓煜后,她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课题分离就是互不干涉、各负其责,那岂不成了老话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家岂不是都会变得冷漠疏离、自私自利?”

  这其实是对课题分离的误解。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止步于“各管各的”,而是以此为开端,最终走向“共同体感觉”。

  那么,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简单来说,就是把别人看作伙伴,而不是对手。当我们把别人当成伙伴时,就能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对群体的贡献。这种归属感和价值感,就是“共同体感觉”。

  这种共同体的范围可以从小到两个人,逐渐扩大到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整个世界。要找到共同体感觉,需要我们主动迈出一步,去思考“我能为别人做什么”,而不是“别人能给我什么”。通过帮助他人,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并且不求回报。

阿德勒强调的是“援助”而不是“干涉”,是“协作”而不是“控制”。只有放下自我中心,主动融入集体,关心他人,才能真正找到共同体感觉。

课题分离和不分离的区别,也正在于此:课题分离后的人际关系是相互援助,而不分离的关系则是彼此干涉。援助是在别人需要时,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就像“把马牵到水边,让它自己喝水”。而干涉则是强行插手别人的事情,不管对方是否需要,就像“牛不喝水强按头”。

课题分离让我们学会尊重彼此的界限,而共同体感觉则让我们在独立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联结与合作。

良好的人际关系,始于“课题分离”,终于“共同体感觉”

  笔者指导晓煜,日后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兼顾这两点:先学会课题分离,再找到共同体感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一步,学会课题分离,管好自己的事:

区分课题

  想要区分课题,首先要学习课题分离理论。你自己的课题,是指你能够直接控制和影响的事情,比如你的行为、你的情绪、你的价值观、你如何应对困难、你如何与他人沟通,这些都属于你的课题。

他人的课题,是指你不能够直接控制和影响的事情,比如他人的想法、他人的情绪反应、他人如何看待你、他人是否接受你的意见等。

明确边界

  学习了理论,能够区分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之后,要在实际生活中开始应用,做到明确边界。

很多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担心拒绝别人或划清界限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冷漠或自私,或者单纯是出于好意,看到别人有困难就要主动帮忙。这样的观念和习惯,常使我们模糊课题的界限。其实,真正的帮助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别人确实需要,且明确表示需要我们帮助。总是习惯性地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通常都是对别人的“干涉”,是在强行插手别人的事,而不是对别人真正的关心。

专注自我

  课题分清了,边界明确了,最后就该专注于自己的课题了。这时候,就不要再去为别人的课题而纠结了,而要把精力和努力集中在自己的课题上。具体来讲,晓煜不用管朋友传不传话,只需决定自己要不要说心里话;不用管同桌高不高兴,只需决定自己要不要讲题;不用管队友休不休息,你只需决定自己要不要准备竞赛。这样,人际关系就简单多了,烦恼自然也减少了。

  专注于自己的课题,需要一个人明确自己的需求和责任,但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或是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课题,才通过干涉别人的方式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人要去增强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其实有能力处理自己的课题,学会为自己的课题负责。

第二步,寻找共同体感觉,互相帮助,体现价值:

自我接纳

  你要接受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硬撑。放在人际关系中,是指你要接受无法改变的,关注自己能改变的。

比如晓煜在写作业时先顾自己,顾不上同桌,这不是自私,而是正常选择,这种选择倾向很可能也是无法改变的。接纳这一点,她的内心会更平和,就不会总在心里琢磨同桌会怎么看待自己,也能更好地与同桌和谐相处。

他者信赖

  信赖与信任不同。信任是有条件地相信他人,信赖是无条件地信任他人。他者信赖,就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晓煜看到朋友和别人走得近时,不要轻易认为朋友背叛了自己。朋友可能只是碰巧和另一个同学结伴回家,两个人又聊得比较投缘,所以随口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

信赖他人,不把他人当成“敌人”,才有可能与他人形成深厚的良好关系,进而体验到共同体感觉。

他者贡献

  在人际关系中,要多想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而不是“别人能给我什么”。通过帮助他人,体现自己的价值,找到归属感。

  他者贡献,就是对他人给予影响,为他人提供帮助,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他者贡献,并非自我牺牲,而是通过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体会“我对他人有用”,找到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与价值,找到共同体感受,获得真正幸福的人际关系。

  比如,晓煜虽然不是每次都能顾上给同桌讲题,但可以在有空时帮忙;虽然队友不想周末准备竞赛,但晓煜可以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帮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他者贡献不是强制性的干涉,而是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援助。也就是说,一定是在对方有需要、表达求助愿望,并且自己又有条件提供帮助时,向对方伸出援手,不求任何回报。

  总之,课题分离让我们学会尊重彼此的界限,而共同体感受让我们在独立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联结与合作。通过这两步,相信晓煜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减少烦恼,找到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