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之
在两千年前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中,对孕妇的心理行为做出了明确规范: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
无独有偶,1500年后,达芬奇做了相似的表述:
同一个灵魂支配着两个肉体,母亲盼望的事情,在她有这个愿望的时候,就不断地影响着胎内的孩子,母亲所持有的意志、希望、恐怖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对胎儿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母亲自己!
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点上产生了交汇,两位伟人都敏锐地意识到孕妇的心态对子代健康的重要性,母胎不仅连身更是连心!
概念新提出
1858年法国精神病医生马斯撰写了第一篇关于产后心理疾病的论著,首次将产后精神障碍作为一组具有独立疾病分类的、不同精神病理学和转归的疾病。1968年精神病学专家皮特首次明确提出产后抑郁。
但是后来无论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第4、5版,还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11版中,都把它认为是重性抑郁障碍的产褥期伴发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国内学者2023年最新影像学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和重性抑郁障碍具有不同的异常神经环路,表明产后抑郁似乎不是一种重性抑郁障碍亚型,而是一种独立的抑郁亚型。
在时间点上倒是不断发展,从产后 4 周、6周到1年,从产后抑郁升级为围产期抑郁。需要指出的是,妇产科围产期一般是指孕28周到产后1周的时间,而在提及围产期抑郁时则是包括整个孕期与产后4周内至1年。
全球都重视
国外荟萃研究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的平均患病率为13%。妊娠期和产后3个月内抑郁的发病率为14.5%;妊娠期重度抑郁的发病率为7.5%,产后3个月内重度抑郁的发病率为6.5%,有学者形象地提出美国孕产妇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发病。国内报道产后抑郁的检出率为3.8%~16.7%,产前抑郁的检出率为15%。近年来特别是疫情后,围产期抑郁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孕期检出率增加约9%,产后抑郁检出率增加2%~3%。
围产期抑郁不仅会影响产妇的健康和婚姻家庭关系,而且会对母婴关系,婴幼儿的情绪、行为、智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有伤害婴儿及自杀的倾向。因此自概念提出以来,很多国家已经将其列为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女精神卫生,在历次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与《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里,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妇幼保健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等具体文件中,都要求关注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孕产期心理保健服务。在2014年作者本人参与的国内首个《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发表后,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近几年密集发表了4个相关专家共识,体现了对围产期心理健康的重视。2022年WHO最新颁布的《围产期精神健康妇幼保健服务指南》中,正式将围产期精神健康服务纳入WHO的健康服务范畴。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份指南中,围产期也是指孕期和分娩后一年。
子代最受伤
对子代器质性危害 产后抑郁的母亲不易开始或持续母乳喂养,使婴儿失去最佳喂养机会,使其身体素质下降、对疾病易感、慢性疾病增多。产后抑郁患者由于乐趣丧失、精力不足,就会疏于对孩子的照看,以致孩子意外事故危险性增加。严重的产后抑郁患者可以出现“扩大性自杀”,即在自杀之前先杀死自己的孩子。
造成母婴联结障碍 母婴联结是指母亲和婴儿间的情绪纽带,它取决于一些因素,包括母婴间躯体接触、婴儿的行为和母亲的情绪反应性。产妇可能拒绝照管婴儿,令婴儿发生损伤,并妨碍婴儿的正常发育生长。这种联结不良还会对孩子未来造成不良影响,研究发现,多动症就可能与婴儿时期的母婴联结不良有关。
导致子代智力与情绪、个性发展障碍 对早期(头3个月)婴儿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婴儿不易带养,较少满足感,好哭闹,紧张不易安睡,易疲惫,动作发展不良;对后期(12个月~19个月)婴儿的不良影响,与婴儿的认识能力和性格发展相关。产后抑郁的严重程度与婴儿的不良精神和运动发展呈正比。
增加青少年发生暴力行为风险 产后情绪等因素可能是孩子成年前发生情绪与行为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母亲在产后因情绪障碍拒绝抚养与男性青少年犯罪相关。作者本人就是因为在做青少年暴力犯罪研究时发现了这一点,才转而致力于围产期抑郁临床与科研教学工作,希望从源头上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发病五因素
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因素、产科因素、抑郁病史、社会学因素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等五方面密切相关。
● 激素凶猛
女性在性激素变化期更易发生抑郁症,如青春期、经前期、产后以及绝经期。其中产后是抑郁症的高危期。
产后抑郁的触发因素首先是产后性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这些性激素撤退带来的神经递质改变,可能促发某些个体发生心境障碍。其次是分娩后长期的低性激素状态,使得敏感女性易患心境症状,临床研究也显示经雌激素治疗有效。最后是正常排卵周期的重新开始。
● 妊娠之痛
妊娠期并发症如:先兆子痫、妊娠剧吐、早产等;分娩并发症如剖宫产、阴道助产、产后出血等,是围产期发生抑郁的潜在影响因素,但认为影响效果并不明显。
● 病史最危险
既往的精神病史会增加围产期抑郁发生的危险性,是引起围产期抑郁的最强相关因素,任何时候与妊娠分娩无关的抑郁症状都会显著增加围产期抑郁的危险。精神病或抑郁的家族史对围产期抑郁也有显著的影响。此外,决定产后3个月时抑郁水平的最强的影响因素是产前的抑郁水平。
● 社会学因素
⑴生活事件 妊娠和分娩常常被认为是可能引起抑郁的生活应激事件。重大的生活事件与抑郁发生的关系是肯定的,如亲人的亡故、人际关系的破裂、离婚、失业等经历会引发没有精神障碍史的孕产妇抑郁发作。
⑵婚姻关系 婚姻关系其实与社会支持紧密相连,婚姻冲突或婚姻关系恶化会显著增加产前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随着孩子的出生,家庭的负担会增加,家庭会发生重组,夫妻必须做出改变,去适应新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会改变夫妻原有的生活模式,使夫妻关系受到影响。母亲在这时会承担很大的压力,丈夫的支持有助于减轻母亲的压力,而不良的婚姻关系会增加母亲的压力。许多研究认为,夫妻关系不融洽是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最大危险因素。
⑶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围产期抑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的来源可能是配偶、父母、亲戚、朋友或同伴;社会支持的类型可以是信息支持(从哪儿获得建议或指导),评价支持,情感支持(郁闷的表达和尊重)等。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孕产妇的身心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则有损于身心健康。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对应激起缓冲作用,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能提高个体对重大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增加个体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少情绪紊乱。有研究认为,孕产妇与父母矛盾,即与自己母亲关系差、幼年父母照顾不佳等因素在社会支持中最为重要。
⑷社会经济状况 不良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产后抑郁的发生相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研究均表明低收入、经济困难、母亲的职业地位较低的社会状态等是围产期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上述社会经济因素对围产期抑郁的发生只起着很弱的作用。
● 神经质人格
人格特征是围产期抑郁的基础,女性在孕期和产后一个月内会有暂时性心理“退化”现象,孕产妇的行为变得原始化,行为适应能力差。围产期抑郁可能与孕产妇的认知障碍、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反应敏感、神经质和性格内向等人格方面的缺陷有关。神经质或偏执人格被认为是引发抑郁的危险因素。对孕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可以预防围产期抑郁的发生。
症状十二样
产后抑郁是发生在产后的典型抑郁发作,临床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附加症状又包含心理症状群、躯体症状群、精神病性症状群(本文略)三方面,产前抑郁症状表现可参照此部分内容。
◆ 核心症状—— 三低
⑴情感(心境)低落:产妇感觉心情压抑、悲伤,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常无缘无故地哭泣。典型病例有晨重夜轻的特点。
⑵兴趣及愉快感丧失:产妇常常无法从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获得乐趣,对以前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难以提起兴趣。体验不到照看婴儿的快乐,害怕接触婴儿,把养育婴儿当作是一种负担。
⑶易疲劳/精力下降:有不同程度的疲乏感,且通过休息或睡眠并不能有效地恢复精力。产妇常感到四肢沉重,活动困难,难以完成喂奶、换尿片等基本任务。
◆ 心理症状群
“三无”症状 即无望、无助、无用。产妇认为前途是灰暗的,对自己的将来感到悲观绝望;觉得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认为自己生活毫无价值,充满了失败,一无是处。自己只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不会对任何人有用。
“三自”症状 即自责、自罪、自杀。产妇自我评价下降,自感一切都不如别人,什么都不会,缺乏自信,事情不顺利时总是责备自己;认为自己是家庭的包袱,社会的累赘,甚至认为自己罪大恶极(自罪妄想),应该被枪毙,从而产生自伤、自杀观念或行为。自杀危险性以产后42天内最大。
◆ 躯体症状群—— 三降
睡眠障碍 抑郁的产妇大多有某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以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睡眠感缺失。其中以入睡困难、易醒最为多见,而以早醒(比平时至少要早醒2小时以上)最具有特征性。
食欲下降 多数抑郁产妇表现为食欲下降,进食少,导致奶水稀少,或质量不好。由于进食量少且消化功能差,常常出现体重减轻,也有少数产妇表现为食欲增加。
性欲下降 产后由于激素水平下降,有可能出现生理性暂时性性欲减退。但产后抑郁障碍的性欲减退比生理性性欲减退程度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临床观察发现,围产期抑郁与普通重性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确有不同:⑴焦虑症状更常见,更严重;⑵强迫观念更常见;⑶自杀风险及特点不同;
⑷伤婴想法及惩罚婴儿行为更常见。
结语
以上从围产期抑郁概念提出与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研究的意义与重要性、对子代的危害、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临床表现等五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围产期抑郁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关于对策方面的内容,包括筛查与评估、药物与非药物治疗、预防与管理、自我调节方法等四方面:
筛查与评估:临床研究对产后抑郁的诊断一般采用两步筛查法,第一步为量表筛查,可由经过相关培训的社区及产科医护人员完成;第二步采用临床定式检查,做出符合相应诊断标准的临床诊断,应由精神科医生完成。
药物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别孕烯醇酮与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艾司氯胺酮,以及推荐等级分级的其他药物。心理治疗包括获得循证证据支持的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等。
预防与管理:预后与预测;科学的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四级管理是防止围产期抑郁发生与复发最好的措施。
自我调节方法:包括生物反馈练习、正念练习、运动、音乐、艺术、睡眠、光疗等方法。
肖利军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医学心理科主任,临床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暨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特殊职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委,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评委,多家医学杂志编委与审稿专家。
从1995年开始从事临床心理工作,长期专注于婚姻家庭领域,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咨询与治疗为专业特色。是解放军总医院特需心理门诊专家,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门诊专家,长期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工作。主研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重点、面上科研计划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文论著3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