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母亲去世后的哀伤情绪?

时间:2025-05-06


Q老师您好:

我敬爱的老母亲经过8个月的疾病折磨,于去年6月离世,终年77岁。这期间,我的心情从震惊、不可思议,到悲伤绝望,再到逐渐平静接受现实、升起希望,最终再到悲痛欲绝,五味杂陈。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在抚慰家人的同时,我却又陷入了更复杂、迷茫的情绪状态中:忧伤、悔恨、愧疚、麻木、逃避、释怀等交织在一起,找不到自我。一方面,面对母亲的遗物,追忆母亲对我们的抚育和无限关爱,母亲在世的点点滴滴,心如刀割不能自已,只能马上终止回忆,连手机里妈妈的照片也不能看;另一方面,又老想起妈妈生病期间以及弥留之际的场景,觉得有很多遗憾和愧疚,觉得没能好好照料妈妈,没能尽好孝,以前的时光里没能好好陪伴;同时,在工作和生活的一些场景里,我居然也能做到若无其事、谈笑自如,这又让我有太多的负罪感。也经常会梦到母亲,但梦境都很短,前几天梦到母亲在屋里刷牙,对着我面目有些狰狞,甚至手指甲都长长了。这难道是母亲在责怪我吗?现在我无法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老觉得自己在逃避,以后还会有一个仪式感的宣泄和痛哭来与母亲告别。老师,请您帮我分析一下,我该怎么面对这种状态?

一个痛苦迷茫的丧失者

A您好!

看到来信,能够感受到您当下的悲伤与痛楚。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丧失,其中至亲的离世无疑是最为沉重的,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人卷入哀伤的迷宫,在其中徘徊、迷失。我们希望从丧失与哀伤的理论出发,帮助您理解和应对哀伤状态。

丧亲后的哀伤反应:复杂交织

当我们挚爱的亲人离世,最初的反应往往是震惊,难以接受,随后,强烈的哀伤如潮水般涌来。在经历丧失的几天到六个月内,丧亲者处于急性哀伤期,出现严重的哀伤反应,这是哀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反应,主要包括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

认知反应:不相信、否认,反复回忆逝者,无法放下,甚至出现幻觉,觉得逝者仍然存在等。

情绪反应:强烈的悲痛、愤怒、孤独、内疚、自责、无助、震惊、绝望、恐惧、麻木、解脱、苦苦思念等。

生理反应:呼吸困难、口干舌燥、喉咙紧迫、胸口紧绷、胃部空虚感、对声音敏感、肌肉无力、缺乏精力等。

行为反应:失眠、心不在焉、食欲障碍、社交退缩、梦见逝者、寻找逝者、唉声叹气、坐立不安/过动、常常哭泣、回避、珍藏遗物、避免提起逝者、不能看见逝者的遗物等。

您在母亲离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情绪反应是自然且正常的。哀伤是一个复杂、长期、非线性的过程,它会来来去去,有时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感到自己已经走出哀伤,但又在另一个时刻感到悲痛欲绝,我们可能会在亲人离世后反复经历哀伤相关的复杂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哀伤反应会得到缓解,大多数人通过逐渐接受逝者的死亡来适应丧失。

1999年,施特勒贝和舒特提出的哀伤双程模型,可以比较好地解释您的状态。该理论指出丧失取向和恢复取向的应对方式是两种压力源,都需要我们去应对。丧失取向的应对聚焦于丧失和逝者,主要包括处理哀伤有关的闯入想法、处理对逝者强烈的思念之情、回避恢复性的应对方式;例如您对母亲强烈的思念,“母亲在世的点点滴滴,心如刀割不能自已,只能马上终止回忆,连手机里妈妈的照片也不能看”。恢复取向的应对包括转移注意力做哀伤无关的事项、有新的人际关系、适应角色的变化等;例如日常生活中,需要处理好工作和生活。您在工作中“若无其事、谈笑自如”时,有太多的负罪感,说明在恢复取向上也面临挑战。适应良好的状态就是在两者之间灵活地摆荡,可以在哀伤时表现出正常的悲伤,仍保留着与母亲的情感联结,但逐步减弱到可以承受的程度,逐渐地适应现实生活。您之前忙于母亲的后事和抚慰他人,可能没有足够地处理哀伤反应,现在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面对哀伤。

丧失取向的应对:愧疚与自责

当我们试图去触碰哀伤时,有时会被强烈的愧疚和自责冲击。这种内疚感既体现了对逝者深切的情感,又是我们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和评价,我们总认为自己本应该做得更好,本可以给予更多,多陪陪他/她,多多尽孝。这些其实都反映我们自己对未能实现的期望和责任的自我指责,内疚感与“未竟事物”有关,包括对逝者生前未能满足的愿望或遗憾,未表达的情感等。这种情绪的交织,使得丧亲者在回忆与现实之间徘徊,既渴望通过美好的回忆寻找慰藉,又害怕回忆带来的无尽悔恨和痛苦。

即便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似乎也总能找到可以愧疚的部分,然而,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有无法预测和控制的遗憾。不妨以宽容的态度承认并接受愧疚和自责的情绪,而不是试图压抑或否认它们。


此外,您提到的仪式感的告别很重要,这种告别方式是非常个人化的,比如写下想对母亲说的话、在一个特别的地方进行悼念等,或者找到某种方式来纪念母亲,将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从而促进情绪表达和心理重建。其次,也可以尝试将内疚转化为对逝者的纪念,比如传承逝者的美德等。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有些愧疚和自责,会随着时间逐渐减轻。

恢复取向的应对:回避与投入

在亲人离世后,部分丧亲者会不断回忆与逝者在一起的美好过往,或者反复思考亲人离世的场景,有时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暂时的情感慰藉,因为它让人感觉到与逝去之人的连接尚未完全断裂。也会有部分丧亲者选择远离那些触发强烈情绪的场景或物品,以回避哀伤的方式来减少内心的痛苦,这些反应是哀伤过程中的自然部分。然而,长期的逃避与麻木可能会阻碍哀伤的正常进程,导致情感压抑和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在丧失与恢复之间找到平衡,既允许自己经历哀伤过程,不过分压抑悲伤,又重新投入到家庭和工作之中,逐渐调整和适应亲人离世后的生活。

哀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请不要着急,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允许自己经历这一切,允许自己感到悲伤、愧疚、麻木甚至是快乐,这都是哀伤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每个人的哀悼过程都是独特的,你可以在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与力量。同时,寻求外部的支持和资源,如心理咨询、亲友的陪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哀伤中,我们不仅失去了所爱之人,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但正是它让我们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同时也促使我们在痛苦中寻找意义,更深切地感受爱与被爱。请在哀伤过程中照顾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