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书籍信息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
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
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
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
也是在这里
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
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02 内容梗概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03 书评
人生的不确定性折磨着所有的人:你无从知晓伴侣为何离你而去,无从知晓你的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无从知晓你是否能拯救你的孩子。温德尔曾经对洛莉说:“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他还说:“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知道有可能要失去,和害怕失去是两回事。
待过好莱坞的洛莉很明白,真实的故事才最动人。她要向人指出的真实是:原来我们如此渴望幸福降临,又是如此害怕担忧,所以才努力伪装和保护自己。这本书的副标题中有一句就是“我们被揭示出的生活”,正是通过这本书,读者能看到他人真实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发觉无论背景如何相异,身而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却是一样的。他们可能借着这本书看清了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同手足的情谊、与朋友们的相知相离,以及所有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幸与不幸、安宁与焦虑,或许还会因为看到自己生命中那些不可再唤回的片刻而泪流,但同时也觉察到这何尝不是祝福的一种?
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反应。”《聊聊》的作者洛莉便见证四个主人公的故事,看到人们(包括她自己)在困境中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面对。
如果我们也能创造出如上这样一个“空间”,并且投入时间,不断积累,就有机会发现一些值得等待的故事,而正是那些故事定义了我们的人生。
每个人在书写自己的故事时都可以自由想象和体验,虽然并不能完全控制生活剧情的走向,而且现在知晓的东西并不是自己能知晓的全部,但人们仍可以创造和修正它:你的故事,以及这故事的风格、基调和措辞。
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 “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
心理知识小问答
1.当某一固定的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时,这些观念是患者不愿想的而且伴有被迫感觉和痛苦感觉,我们称之为 ( )
A 强制思维
B 强迫观念
C 妄想
D 虚构
2.某咨询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缺乏兴趣,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我们称为 ( )
A 情绪低落
B 情感淡漠
C 心境淡漠
D 情感脆弱
3.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 ( )
A 替来访者做决定
B 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 为来访者保密
D 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4.团体咨询最适宜的对象是 ( )
A 学习困难者
B 人际适应不良者
C 情绪困扰者
D 人格障碍者
A 反映
B 面质
C 倾听
D 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