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30年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快乐

时间:2025-04-10

作为一个在内耗赛道专业深耕30年的选手,我很早就因为内耗的折磨开始对认知探索和自我疗愈着迷,从成年开始算,自我疗愈的探索今年是第13年了。


去年开始,我发现自己的疗愈之路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我的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快乐,焦虑的时间越来越少,心底的恐惧也首次被打破。


这种变化让我感到无比开心和惊喜。回顾这些年的探索和成长,我想分享一些关于自我疗愈的元认知,让更多人在疗愈之路上走得更顺利。这些道理虽然简单,却非常重要,也常常被人忽视。



  • 改变是有可能的

  • 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开始

  • 疗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疗愈没有标准答案



01


改变是有可能的


7年前,我认真学习了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积极心理学),Tal用脑科学原理和实验案例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相信改变是有可能的。


没想到,7年后我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这个原则做注解。


1)厌恶高敏感→接受并喜欢自己的敏感


以前的我深受高敏感体质的困扰。


其一是生活上实实在在的烦恼。比如睡觉的时候对声音和光线条件非常苛刻,甚至不能接受一般人觉察不到的秒针走动的声音。再比如情绪波动非常大,开心的时候感觉要上天了,难过的时候简直悲伤逆流成河。


其二是来自外界评价的压力。为什么我这么敏感?是不是我哪里有问题?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不要这样敏感!可越想控制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感觉却越发敏锐,情绪也越发强烈。于是,自我怀疑和自责也愈加深重。


但现在我知道,高敏感并不代表我有问题,我也很少因为高敏感而苛责自己了。我开始看到敏感带来的优势并且以此为荣,比如:共情力,同理心,以及带有一丝玄学意味的形式预判和“未卜先知”。


2)焦虑如影随形→轻松快乐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一直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整个人都是紧绷着的,如惊弓之鸟,慌张忧虑,沉重胆怯。而且会经常出现自己要被抛弃的感觉,特别渺小和无助。好像进入了一个黑洞,心神不定、焦虑暴躁。后来看了《不原谅也没关系》,才知道这种状态是情绪闪回。


而现在,我居然大部分时间都是感觉轻松快乐的,有一种自由的轻盈感,出现闪回的次数和程度也明显降低。刚开始体验到这种感觉的时候,真的有打破次元壁的震撼。原来我是可以放松的活着的啊,原来其他人的世界和我以前如此不同。




内心世界平静了,和其他人的相处也会更自在。以前在社交中常常强颜欢笑,内心明明深陷沼泽或是已经混乱到爆炸,但表面还是会假装镇定和平静。但现在脑子里想的更多是开心的事情,很容易冒出好玩的想法,不由自主的就会跟别人开玩笑,有越来越多的开怀大笑时刻。


3)严厉的自我批判→出现自我鼓励者


现在网络上不是有个金句嘛:与其内耗自己,不如指责他人/外耗别人。我之前就是这个金句的反面典型,我宁愿骂死自己,也不会去指责他人。

  


遇到任何问题,我都会疯狂的指责贬低批判自己,从来不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哪怕别人告诉我,我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也不会放过自己。我有一百种一千种办法给自己找茬、挑刺,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找到自己没做好的地方。


虽然这样做也有道理,因为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但把所有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是一种过度承担,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找到真实的问题根源,但很多事情确实不是我的原因,也不是我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


这个时候还要强行归因到自己身上,还要拼命去解决,那结果只有两个。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想一想,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每天内耗到死。如果转化成行动,那就是费力不讨好,做的全是无用功。


但随着疗愈的进行,我的心里开始出现了自我鼓励者的声音。在我表现好的时候,她会在一旁欢欣雀跃的鼓掌,给我表扬和鼓励,让我对自己越来越满意。而在我犯错或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她会跳出来和自我批判者对质,让我放过自己,不要听恶评。


4)极致的延迟满足→开始活在当下


延迟满足是东亚教育中的一大核心假设,可能是来自那个家喻户晓的糖果实验,科学家发现学龄前儿童吃糖的等待时间和未来发展的密切相关,结论是延迟满足的人比即时满足的人要更成功。


于是,我从小就习惯活在未来,执着于长期规划,把延迟满足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所有的需求都会被压抑,所有的苦都要现在就吃,就是为了未来的一点甜,而那一点甜永远都等不来。



就像是头上挂着胡萝卜的驴,不知疲倦的往前冲,年复一年的被胡萝卜吊着,但始终吃不上一口。夸张到什么程度呢,周末的计划安排要做到小时级,为了学习亲手扼杀青春期的情愫然后遗憾多年,有存钱应对未来风险的信念出去吃饭会为了20块钱而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套餐。


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这样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总有一天会泄气。于是,我慢慢的放下了目标感,开始尝试不做规划,允许意外发生、关注并尊重自己的真实需求,然后发现了活在当下的美妙。


5)休息的负罪感→允许自己休息


在焦虑状态、自我批判和延迟满足的影响下, 不敢休息好像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每分每秒我都停不下来,一旦停下来就会极度焦虑,坐立难安。空闲时间被全部排满。哪怕看剧看综艺都是功利性,不是为了放松和娱乐,而是要看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要增长知识和见识,要能学到一点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睡觉是在浪费时间,我不允许自己睡觉超过7小时,午觉不能超过1小时。哪怕身体不舒服,也会用意志战胜事实。


最好笑的是新冠居家期间,每天定时量体温测出了38.5度的低烧,但因为自己感受不到任何症状又有工作上的事情要忙,我就觉得是温度计坏了,于是继续加班。然后体温直接冲到39.5度,在高烧的晕眩下才不得不让自己休息。



随着心态改变和年岁渐长,我现在才意识到,休息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好好休息更是一项需要修炼的能力,包括对身体状态的觉知、对休息方式的运用和执行。


哪怕是在工作中,最好的职业道德也包括良好的休息道德。欲速则不达,定期安排的休息日、假期、轮休,漫无目的散步和休息时间对任何类型最佳表现都是必不可少的。(摘自播客《推心置腹》,个个医生)


02

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开始


疗愈是一件极其需要主观能动性的事情,只有你真的想做,疗愈才会开始。


在聊到如何做的具体步骤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这个太难了”,“好麻烦啊”,“我不可能改的”。


当你这样说的时候,说明你内的心其实并没有那么想做这件事。不是不想解决或不能解决,只是时机还未到。


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是极其聪明的,如果痛苦还不够深刻,如果还有可以忍受的理由,我们是不会去做“亏本生意”的。


当我跟别人提起我写了20年日记的时候,大部分的人反应都是:你真是太厉害了!居然可以坚持这么久!


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一点也不厉害,也一点都不需要坚持。因为不是我硬要保持写日记的习惯,而是我真的需要它。


当我独自陷入情绪闪回的惶恐和无助,当我夜不能寐在失眠中煎熬的时候,当我一次又一次经历情绪风暴、大脑混乱无法自处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能做的就是拿出纸笔或手机,把脑子里混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不管有没有想清楚,不管有没有可执行的行动步骤,我都能感觉稍微好一点。


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开始吧,当你真正需要的时候,总会为自己找到出路。


03


疗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经历过所有的情绪风暴和自我攻击,我知道当人生一团糟、看起来到处都是问题的时候,真的很焦虑很慌张。恨不得立刻马上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希望所有问题瞬间消失。


但是,当你着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你并不想做这件事本身,你只是想快点做完这件事,然后去做别的事情。(摘自《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


1)慢慢来会比较快


就像现在盛行的快餐文化和知识焦虑,5分钟读完一本书、10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两倍速刷完一部剧,我们享受的已经不是读书看剧这件事本身,而是在高轻度刺激下不断提升阈值的多巴胺饥渴。


5分钟可以读完一本书吗?当然可以,AI甚至只需要短短几秒钟,就能立刻输出观点总结、金句整理、思维导图。


但很快你就会发现,那些东西对于问题解决其实并没有用。因为它只是别人的总结提炼,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以为自己理解了,却很难带来切实的影响和改变。


2)知行合一的长期主义


真正的问题解决需要从认知转化为行动,而不论是知还是行,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没有知行合一,知识就只是知识,无法转化为生活中的智慧。 


疗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创伤和痛苦无法跳过,它们需要被关注、允许和细细咀嚼,然后在时间这个魔法师手中慢慢释放和消化。但也正是因为它难度极大、门槛极高,收益和回报也非常可观。只要用心投入,就一定会有回报。


3)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


对我来说,自我疗愈已经变成了一个终生的事业,是一件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


不是为了追逐外界的名利权,不是为了内在的价值自证。


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目标,也许永远不会有终点。


我之所以想持续的从各个方面进行自我疗愈,是因为我真的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的精神枷锁越来越轻,感觉越来越快乐和放松,看问题的角度越来越通透,行动越来越快准狠,我想要一直做下去。


04


疗愈没有标准答案


说到疗愈的方法,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认知层面入手,有写作、日记、阅读、影剧、各类课程...


心理学入手,有精神分析、CBT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系统动力论...


身体感受入手,有冥想、舞蹈、瑜伽、音乐、香薰、按摩...


人际关系入手,有支持小组、志愿服务、亲密关系、养育宠物...


灵性层面入手,有禅修、宗教、感恩...


还有运动、自然、旅行、中医、玄学...


万事万物都可以为疗愈所用,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


1)方法多样—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是所有方法都对你有用,对你有用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别人。


阅读选书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很多作者不同、国家不同、专业不同的书,都在讲述同样一个道理,甚至大家对核心观点的论述几乎都是一样的。


看起来好像大家在做重复多余的事情,但背后的逻辑是,不同的人对相同内容的接受形式是不一样的。


有人喜欢专业书籍,有人爱读故事,有人看重作者背景,有人在意文字风格,有人需要自主思考过程,有人更偏好拿到结论然后直接执行。


2)路径没有最优解—先解决哪个问题都行


坏消息是没有可以完全复制的标准答案,好消息是你努力的每一步都算数。


自我疗愈是一个内在关联的复杂系统,虽然需要面对的课题很多,但在解决某个小问题之后,会发现其他问题也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善。


心理学上会说这是横向发展,在认知、身体、关系各个部分都适用。认知有突破,身体可能会更舒适,关系互动会更良性。身体养好了,精力和情绪状态会变好,认知和行动也会有相应的积极变化。


就像我之前练习瑜伽的经验,一开始做轮式根本没办法撑起来,只能躺在地上挣扎。



后续几个月,我没有专门练过这个动作,而是在练习其他体式,加强核心,锻炼四肢力量。很神奇的是,某一天重新做轮式的时候,发现自己不怎么费力就已经可以把身体撑成一个漂亮的圆轮。


3)不用想太多—去做就好了!


所以,不管选择哪种方法和路径都是完全可以的,没有一套标准教材或答案。每个人需要去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去做就好了,每件事情都去尝试一下,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那些,坚持做下去就好了。


只要开始做了,你就会开始收获微小但美好的改变。然后你会发现,不同的事情会开始彼此影响、互相加强,最终不断加强正反馈,带来突破性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