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由公管学院心理辅导站主办的"一米花园"水泥盆栽创作活动在绿意盎然的浙江工商大学劳动教育基地举行。2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以双手触摸泥土,以创意装点生活,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开启了一场别样的"心灵疗愈之旅"。
指尖创作:水泥与绿植的对话
活动以"微缩自然"为核心理念,参与者通过调配水泥、塑形花盆、栽种多肉植物等环节,亲手打造专属的"桌面花园"。心理辅导站特邀学院社工系副主任杨辉老师现场示范水泥花盆制作技巧,从原料配比到造型设计,师生们逐步摸索,从生疏到熟练,原本冰冷的水泥在指尖逐渐蜕变为形态各异的艺术容器。
自然疗愈:从泥土芬芳到心灵解压
"园艺本身就是一种疗愈语言。"公管学院心理辅导站负责人黄立芳老师在活动中穿插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她指出,水泥的塑形过程象征对情绪的可控性训练,绿植生长则隐喻生命力的正向引导,"当我们专注于植物养护时,焦虑情绪会随自然节律逐渐舒缓。"
心灵绿洲:构建心理健康新场景
本次"一米花园"活动作为"以劳健心·生态疗愈"系列心理服务的重要实践,通过将园艺创作与心理减压结合,为师生构建起可触碰的"心灵绿洲"。 “我们希望每一盆水泥盆栽都能成为情绪调节的'开关'。"黄立芳老师表示,未来学院心理辅导站将持续推出与自然相关的特色活动,让更多师生在自然互动中学会自我关照,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生根发芽"。
同学们在参与园艺劳动的过程中,远离了日常的学业压力,置身于自然之中,享受到了难得的宁静与放松。 这场泥土与心灵的对话印证:最好的心理教育,往往发生在手指沾染生活温度的时刻,当我们学会从头开始创造一个新的造物便也懂得了,如何温柔地塑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