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重在早期识别

时间:2025-01-10

广义的“儿童期”是指从新生儿出生直到成为“成年人”之前的人生阶段,其中3岁至12或13岁又是“儿童”最常用来称指的人群,也就是“儿童”概念的狭义定义范围,本文所讨论的即是这个年龄段人群的常见心理问题。

在儿童期,大脑发育的速度较幼儿期明显放慢,体现在脑围、脑质量的增加幅度比幼儿期减弱,但仍有较明显的变化,如脑围从3岁时平均48cm增加到接近成年人平均水平的54cm,脑质量从平均约1100g到接近成年人平均水平的1250g(女)或1350g(男)左右。

由于新生儿出生时脑细胞数量就是与成年人相同的,儿童期大脑质量的继续增加发育,主要是脑细胞体积和突起继续增长的结果,脑细胞之间相互联络因此更加密切复杂,这是大脑高级功能不断发展的生理基础。了解大脑发育这个规律的意义是,儿童的大脑具有较强的发育可塑性,呵护和促使它“正常功能”的发育,是对心理问题进行系统整体治疗的基础。

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在生活中已经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概念,但它的专业含义有一定模糊性,因此不是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术语,在日常口语交流的语境中,一般是指个人精神活动出现异常的状况,包括内心体验或外在情绪、行为表现的异常,最常见的情况是它们实际上就是一些精神疾病的表现,在发病早期症状表现不太典型的时候,更容易使用“心理问题”这个词来表述。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会有意选择用“心理问题”作为委婉用词来代替“精神病、精神疾病”;由于人心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精神状态的“健康”与“病”并非都可以截然区分,一些言行表现的过渡性状态也常用“心理问题”来表述。

因此,概括而言,心理问题所指的健康状态,实际就是各种精神疾病的典型状态或者某些情况下过渡状态的表现。顺便强调一个事实,在描述人的健康和疾病的一方面表现的语境中,“心理”和“精神”的含义是无法准确区分的,是两个可以相互替换的同义词,本文对这两个词会自由使用。

人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基础,心理活动是大脑功能的一方面体现,心理问题也就是大脑功能异常的表现。

儿童心理问题常见有哪些情况?

儿童期第一次发作的疾病,一般来说都有神经发育基础,按照最新发布的疾病国际分类也就是ICD-11的分类,神经发育性精神疾病常见的类型有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抽动症,品行和情绪障碍,以及特殊学习困难性障碍,等等。这些疾病如何做出诊断,过程很复杂。

这些疾病的症状表现,也就是一般人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心理活动异常表现,概括而言可以表现在表情和情绪活动、言语和认知思维活动、动作和行为,以及内心体验方面的与众不同、与以前正常时不同的异常,这些异常,一般人主要凭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常情常理知识,就能感性地觉察到,不是非要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做出初步判断。

家长如何早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

要诀是:看眼神,察表情,听言语,瞧动作,观睡眠饮食,评互动。

● 看眼神

细心观察、体会孩子的眼神活动,如果感受孩子的眼神无光泽,对他人特别是父母有意或无意给与他的声音、物品、光线等信息刺激缺乏灵活的追踪、探究反应,或者不能与他人有适当对视进行眼神接触交流,表现出无动于衷或对和他人眼神接触闪烁迷离地躲避回避,且这些现象持续存在,就可能是有心理问题。

● 察表情

平静的时候表情经常显得呆板、僵硬或者难以理解的紧张恐惧,或者时而出现难以理解的自笑或悲伤,让旁观者特别是父母难以有愉悦、柔和、温暖的感受,在与家人交流互动或接受外界一些信息时,表情缺乏相应的变化或者变化强烈、给人夸张不当感受。

● 听言语

语言表达状况可作为观察思维活动的直接方式,思维异常是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分,所以观察、评估、感受孩子的语言表达状况,是识别有没有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周围同龄儿童,学习掌握新词语的能力明显不足,讲话的句子简单且前后句的意思跳跃,且表达的意思不完整,或者有过和同龄人一样的语言表达能力阶段,但逐渐变化出现明显话少、不与家人交流,时常自语,或一阵阵地明显话多、显得兴奋而说个不停,或者说一些和他年龄经历不相符的话,如“活着有什么意思,有什么用?”以及时常问出一些其他家长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这些表现都应引发家长警惕孩子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

● 瞧动作

对较年幼的儿童,如果发现动作发育慢、日常动作协调性差而显得笨拙,或者存在局部肌肉的抽动,如咽喉部肌肉抽动发出的怪声、面部眼睛肌肉抽动而出现一些怪异表情、肢体肌肉抽动而出现怪异动作;年龄较大儿童的行为,逐渐出现明显变化,如厌学,懒惰,喜欢长时间待在房间或卧床,对家长缺乏礼貌、对正常的管束表现出过激言语行为反抗,甚至作出破坏性、攻击性行为如摔打物品、自残自伤或行为冲动对同学攻击等。

● 观睡眠饮食

健康睡眠饮食既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又是大脑功能的反应,心理问题发生时常出现改变,如厌食、进食减少,不时暴饮暴食,失眠或嗜睡、噩梦增多以及睡眠作息昼夜节律紊乱。

● 评互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立体的、多层面的完整过程,在与人交流互动中能更充分体会心理活动整体而言的特点,而判断一个人心理活动是否异常,很难进行简单、绝对的概括,要从几个角度参照比较:

一是自身参照,就是与其本人在没有明显异常时的状态进行比较。

二是同龄人参照,如果觉得其某一言行可能不正常,就观察体会大部分同龄人的这方面言行是什么样状况来比较。

三是行为规律参照,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言行的控制力会不断提高,而孩子一段时间的自控力反而表现出明显下降,就提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自助识别不能替代专业性诊治

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心理问题性质的确定和疾病诊断是非常复杂、专业性很强的,非专业人员不要通过互联网搜索或在线求医问药的方式,试图自己“问清楚搞明白”疾病的诊断标准,尝试自己对疾病性质做出判断甚至诊断。

在参照上述内容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评估后,感到无法排除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特别是孩子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行为异常,正常学习、生活难以坚持,正确的做法是尽早带孩子到精神科就诊,接受专业评估和诊断,然后配合医嘱进行规范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