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愈发频繁地使用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拥有了自己的电子设备。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们,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较易产生网络成瘾。网瘾的形成,不但会打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规律,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家庭是防范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的第一道防线。目前,有的家长对如何指导孩子健康上网,如何干预网瘾孩子的不良行为,尚缺乏明确的思路。因此,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需要搞好家校联合,做好家校配合,助力学生摆脱网瘾,健康成长。
以下分享两个案例,希望能为如何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干预网瘾学生的不良行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案例一: “孤独型”网瘾
未成年学生的网瘾主要是在家庭和业余时间形成的,而造成网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好奇心的驱使和克制力的缺失,是一个先决条件。因好奇而涉入,因涉入而喜爱,因喜爱而克制力缺失,达到难以自拔的状态。孤独无聊的孩子,更容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涉足网络,成为“网瘾少年”中的一员。
我们班的小成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一个内向型的孩子,上课很少举手,下课很少跟同学玩,老师布置的日记上也只有三言两语,不太爱表达,但除了格外安静和寡言之外,也没有其他不寻常之处。前不久,我和其他任课老师都发现他总在课上犯困,眼眶有些发青,动不动就趴在课桌上打盹儿。起初我们以为他生病了,但事实却是他这段时间一直沉迷网络游戏,晚上一宿一宿不睡觉,所以白天才会萎靡不振。
经了解,小成爸爸被公司派到外地做工程,很少回家。小成妈妈是家庭主妇,除了接送孩子很少与外人交往,她说自己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毫无要求,唯独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铁律”—— 放学之后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出门。
谈起原因,小成妈妈说她担心孩子跟其他同学出去玩不安全,担心孩子结识社会上的坏人,孩子爸爸又不在家,她一个人带孩子就图个安稳。
我们首先肯定了她一人养育孩子的不易,对她不许孩子出门、保障安全的做法也表示理解,然后明确告知她,从孩子心灵成长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十分不利的。小成觉得非常孤独,生活环境无聊、枯燥,此时舅舅送他的一台旧电脑就成了他摆脱无聊、寻找刺激的“法门”。这台电脑,本来是舅舅让小成线上学习用的,他在上网时看到了游戏广告,出于好奇就下载了,玩一玩觉得特别有意思,在游戏里时间过得特别快,还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组队,于是天天躲在自己的小屋里玩个通宵。
小成妈妈知道他打游戏,但没有做出什么干预行动,因为她觉得只要孩子不出门就行,其他的她不做要求。
经上述沟通后,我们希望小成的家庭做出一些改变。
首先是要尽量有个完整而温馨的家庭关系。要求小成爸爸要多关注家庭和孩子,如有可能,可向公司申请调到离家较近的地方工作。所幸公司老板通情达理,又考虑到小成爸爸一直兢兢业业工作,便把他调回本地,令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其次是希望家长打开心门,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去,也让别人家的孩子走进来,让小成和同龄人共同玩耍、互相交流,这不但有助于消除孩子的孤独感,还会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为什么说家长要打开心门呢?因为小成妈妈的教育理念同样也反映了她的内心,她的心门和家门一样,都是封闭的,我们希望她也能多与外界接触,多与人交往,只有家长打开了心门,才能助力孩子也打开心门。
再者就是要消减孩子对电脑游戏的成瘾性。在我们的建议下,小成爸爸买来了许多可以替代电脑游戏的“娱乐品”—— 书籍、成语接龙卡片、百科知识游戏卡等。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玩卡片,不仅增添了业余时间的乐趣,也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
在学校,我们尽可能地多给小成一些温暖和关爱,同时也建议同学们多和小成交流,都与他友好相处,慢慢地小成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不再孤独,也不再沉迷网络了。
案例二: “娱乐型”网瘾
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另一个原因,是难以抵挡网络中的娱乐元素。我们班的小叶就是一个典型的“娱乐型”网瘾学生。
小叶的性格与小成完全相反,她是一个极其外向的学生,喜欢说笑,喜欢参加各种活动,还会画画、做手工。这样活泼好动、心灵手巧的学生,本身好奇心就强,思维又很活跃,把自己灵敏的“触角”伸到网络上,也不足为奇。渐渐地,网络就成了小叶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每天手机不离手,还把手机带到学校来,藏在桌洞里偷偷玩。
因为在网络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她的眼睛经常布满血丝,眼皮都有些浮肿,她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成绩下滑严重。
小叶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工厂,并做网络营销,一家人吃住都在厂里。来到小叶家中,我们看到东边的两个房间都是网络营销工作间,十几台电脑一字排开,员工们正在电脑前进行操作。小叶的父母是借助网络将生意做大的,所以他们对网络的态度比较开放,不仅不干涉小叶上网,还鼓励小叶上网。小叶也觉得声色俱佳的网络世界远比课本有吸引力,于是就慢慢疏离了课本,乐不思“学”了,甚至连画画、做手工的爱好都丢弃了,每天就抱着手机。
还是那句话,家庭是防范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的第一道防线。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我们与小叶的父母聊了很久,聊到他们缺少文化的苦楚,聊到他们的事业在起步、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再聊到互联网为事业发展带来的转机和助益……听了这些故事,我们能够理解小叶父母对互联网的开放态度,以及他们对孩子持怎样的教育理念。
小叶父母虽希望孩子有文化,但也觉得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他们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工厂一忙起来,他们就更关注不到孩子的学习了。小叶爸爸还问了我一个问题:“林老师,孩子上网玩一玩,开心开心,难道不可以吗?”
我回答,上网娱乐当然可以,但网络上泛滥着许多低俗化的娱乐信息,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控力和判断力,常常陷入其中而不自知。作为家长,理应对孩子的网上活动范围进行监督,以免孩子在长期阅览的过程中形成并固化错误的认知,或被激起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
此外,或许上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或许还存在各种层面上的机遇和方法,但学习依旧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也不仅仅指的是在学校上课、升学或者提升学历,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学习。既然现阶段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在学校学习,那么基本的学习任务还是要完成的,不能把时间都花在网上。
小叶父母思考后决定,以后不会再纵容孩子玩手机,会规定小叶的上网时间,监督小叶的网上活动,并抽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他们也会将网络营销工作间搬到其他地方去,给小叶营造一个无网络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希望小叶能够重拾画画、做手工的爱好,重拾这些活动带给她的乐趣。
我还鼓励小叶,希望她能在学习上多用心,不论是学习还是业余爱好,只要认真对待,能钻研进去,乐趣都不亚于网络世界,上网时间太长,反而会让人感到无聊。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尝试着让小叶多亲近老师,再逐步亲近学科,我们对小叶降低要求,允许她先完成部分作业,一个阶段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有亮点就肯定,有优点就表扬,小叶的学习兴趣逐步浓厚,听课精力也集中了许多。
防治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协作。作为老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高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在职责范围内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