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思潮,它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每个人都是积极的个体。这一思潮进入公众视野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很多年轻人会购买相关课程和书籍,希望从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获得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一定非要拜读西方心理学书籍,而是可以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入手进行学习和感悟。为什么呢?
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的体验、积极品质,乃至个人优势与人际关系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他所生存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人格养成、生命态度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学习积极心理学,应该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并且,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对人的内在需求、心理品质以及为人之道的深刻认识和阐述,具备我们积极解读自我和积极解读社会的“原材料”。
那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内容与积极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整理出来“九牛一毛”给大家抛砖引玉。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观”
据马丁·塞里格曼的研究,“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这六项美德,是人的普适性美德。其实儒家早已经有了类似的归纳,即“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伦理观的核心理念。如《论语》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这就是“仁”。只要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能归顺于礼制仁德。
再如“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仁者爱人的“爱”,是发端于我们对亲人的爱,再逐步扩展至对朋友、老师的爱,而终点却不止停留在友人、师生之间,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推广到一切人际关系中,即爱“众”,爱天下所有的人。
通过仁爱之心,人们能够更好地维系和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构建稳固持久的人际网络。同时,通过仁爱之心的传承与传播,还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减少冲突和矛盾,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有人会说,这种爱过于理想化了,很难实现,但孟子认为,“仁者爱人”源自人的“恻隐之心”,人人皆有同情怜悯之心,这是一种人的自然本性。我们不仅不能舍弃这种本性,还要不断增强这种本性,增强的方法就是从孝顺父母开始,先做到爱父母、爱亲人,才有可能去爱他人、爱社会。
传统文化中的“谦逊之美”
谦逊,释义为“谦卑恭谨”,意思是为人要谦卑,做事要谨慎。
谦卑,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推崇的美德。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古人之言中发现他们所展现的谦卑态度。
比如,孔子所言的“君子泰而不骄”,指人在顺境当中要保持谦卑的姿态。
再比如,《道德经》所载:“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往之地,是因为它们善于处在地势低下的地方。老子这句话,看似是在讲述江河归海的自然地理现象,实则是在讲述一种做人的“善下之”精神。老子认为,为人处事应效仿江海的品格,善下为大,谦逊为大,即放下自己的高傲,以谦卑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
生活中有一些人,把谦卑等同于自卑,这可就错了。一个人具备谦逊的品质,绝不意味着他小看自己,而是意味着他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不夸大也不贬低,在成功时能保持低调,在失败时也能保持乐观。
道家还认为,我们考虑问题要细致,处事要谨慎。所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谨慎行事,小心处事,从一而终,就不会有失败一说。
讲道理容易,在实际生活中似乎很不容易做到谦逊。现如今许多人在工作上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行事莽撞,不注重长期积累和实践;还有许多人喜欢在网上炫耀自己的生活和成就,难以保持低调。
将谦逊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需要我们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人;需要我们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内在修养;还需要我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多读道家经典,研究道家思想,因为道家非常重视谦逊之道,或者说谦逊之道就是道家崇尚的生活之道和处世手段。
另外,孟子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基的“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长”,都蕴含着关于谦逊的哲学思想,都可以进行学习,以增加感悟。
传统文化中的“节俭之德”
“节制”是人的六种普适性美德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也十分重视节俭和廉洁的美德。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各逞其说,但都异口同声倡导勤俭节约。如《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易传》曰:“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墨子》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这些观点,都被后世奉为典范。
站在个人层面,我们思考和学习这一相沿数千年的传统,会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够坚守节俭之德,就不容易被物质所奴役。这种奴役可以表现为对房子、车子、金钱以及追求其他更好物质条件的强烈渴望和依赖。重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并不是错误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物质需求和非物质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寻找更多精神层面的乐趣和满足感。
其次,古人的节俭之道注重物尽其用、精简生活,这种态度符合现代社会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学习古人的节俭,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此外,这种美德还可以增强人们自律和自控的能力,因为拥有这种美德的人,知道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会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避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他们也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不会轻易被诱惑或偏离自己的方向。
正如《诫子书》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要时刻牢记“惜福”二字,要珍惜和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成就自己的价值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