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他不敢争取更好的生活?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谈到了过去人生中错失的机会,有些事因为当时的一迟疑,没做完,酿成了终生的遗憾,现在想起来还后悔不已。
我当时问他:“如果生命能重来一次,你是否会在当时有不同的选择?”他的回答让我诧异:“也许不会,当时的我虽然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甚至明白得到了就是幸福,但就是不敢去争取,也许重来一次,我还是不敢去争取。”
听罢,脑中不禁浮现出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的,“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这一句,想必是很多人的内心真实写照:我们不敢企及更高的目标,不敢触碰更美好的生活,因为内心早就不再相信自己能成功,能过得更好。相比之下,逃避失败反倒成了我们生活的第一要义,此时,我们的生活不再是“攻城略地”,而是一场“战略防守”。
这种不进不退、不生不灭、不温不火的状态,让我们陷入了生命的停滞,这种停滞感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内心煎熬,在这种内心煎熬下,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唉,最近过得真丧!”
这种“丧”的背后,并不是内心没有想法,而是有想法,却没有勇气付诸实践,于是,就陷入了长期空想之中。“丧文化”流行的今天,我们似乎对“只想不做”这件事越发地坦然,似乎“丧”成了我们的命运。而真相是,“丧”其实是“配得感”出了问题,“丧”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罢了。
“配得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配得感”即你觉得自己配拥有这个东西。“配得感”这个词源自心理学,它存在于你的潜意识里,如果你细心去观察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否拥有“配得感”。
“配得感”的反面是“不配得感”,是潜意识里总有个声音提醒着你:我不配得到这些。
面对那些你买得起,也特别想要的奢侈品,你却一直喊贵,说自己买不起;遇见心仪的追求者,不敢相信对方的诚意,最后被动选择了那个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面对好事发生,觉得难以置信;面对他人的给予,会加倍奉还,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关爱。即便是面对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也会临场退却,觉得自己不会得到,得到了也长久不了。通常,也是配得感低,令我们宁愿选择“低配”的生活,也难以忍受追求“高配”过程的风险。
比如有一些职场人,平时工作努力,业绩靠谱,偏偏就在该升职加薪的时候,频频出错,或者一旦升职加薪,就内心压力巨大,乃至于原本能做好的事情都做不好,直到再一次来到基层,内心才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似乎体面的管理层难以提供归属感,只有辛苦的基层才永远是自己的家。
配得感低的人,能力并没有问题,只是心态让自己宁愿选择安稳的熟悉,也不愿意体面的新鲜。但偏偏这类人内心又有一万个“不甘心”,依旧想要努力上进,不愿意习惯于黑暗,却又怕被光明灼伤眼睛,在这种不敢进、不敢退的境地里,积郁了许多的“丧”气。
低“配得感”是怎么来的?
“丧”的核心是一种低配得感,让我们不敢追求,妄自菲薄,那么,低配得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你也许能猜到低配得感来自低自尊,怕失败,这只说对了一半。其实,低配得感的背后,并不只是对失败的恐惧,甚至还有对“成功”本身的恐惧。
这就不由得要提到心理学家马斯洛常说的“约拿情结”。
约拿是《旧约全书》里的先知,他一直渴望能得到上帝的差遣,去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但是,当上帝真的给了他一个光荣任务,约拿却逃跑了,躲避这个任务。约拿情结,指的就是人们对成功的回避,对伟大的拒绝,对成长的恐惧。
心理学家马斯洛解释到,我们人其实不仅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害怕成功的原因,正是我们担心自己的自尊会受到损害。
你可能担心高处不胜寒,成功会引起朋友或亲人的妒忌;你可能担心成功之后,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下,会经历很多尴尬;你还可能担心爬得越高,跌得越惨;你也可能担心成功只是昙花一现,荣耀转瞬即逝。
其实,正是这种害怕成功的约拿情结,阻碍着我们获得成功,实际上也阻碍着我们获得“配得感”。马斯洛说:“如果你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自己本有的光辉,那么你的未来肯定黯然无光。”
的确,当一个人没有配得感,无意识会产出自我攻击、自我怀疑,长此以往,
就会产生抑郁的心态,不敢做事,懒得行动,换句话说,就是陷入了“丧”的状态。
如果你认为自己陷入了一种“不敢成功”的“丧”气状态,那么以下四个建议,也许可以帮助你在走出这种状态的路上打开思路。
1常问自己“最差会怎样?”
不敢成功的背后,是害怕面对那个未知的结果,由于前途未卜,所以瞻前顾后。
面对这种情景,我有一个朋友的思维方法很值得借鉴,他说:“当我踟蹰犹豫不敢向前的时候,我通常会选择静下来,问一问自己:如果再向前一步,最差的结果会怎样?想来想去,我逐渐会明白,最差的结果,无非也就还是现在这个样子。”
当我们因为心中的莫名恐惧而“踩下刹车”时,也不妨问一问自己,
结果最差又会如何?你会因为这个选择失去什么吗?想清楚这个问题。多数情况下,即便最糟糕的结果出现,你也不会失去一切。就像我的那个朋友说的,事情做成了,他会获得一种新的可能;事情做砸了,他无非也就还是原先的样子,不会失去更多。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丧”,这样一种令人失去生命活力的状态,也许本身就已经是“最差的结果”,置身最差之中的我们,还在担心什么呢?我们除了“丧”,什么都不会失去。
2合理回应外界的批评
“丧”过的人内心大都极其敏感,会非常在意别人的批评与评价,他人的批评让原本低配得感的我们沮丧,还会唤醒你内心病态的自我批评,从而进一步侵蚀自尊。另外,他人的批评是根据他人的经验和主观作出的评价。因此,在“丧”情绪下,你该明白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去回应他人的批评:
(1)承认。当批评的内容准确无误时,只需认同批评者的观点即可。比如回应,“是的,你说得对。”这能马上终止对方的批评。
(2)含糊。这个方法适用于回应非建设性和不准确的批评。它是对批评者表示象征性的同意,包括三种技巧。
① 部分同意。只同意批评的部分内容。比如被批评:“你太不靠谱了,交代的事情总是做不完!”可以回应:“上周四例会结束时,我的确忘了交会议记录。”
② 同意可能性。在回应批评时承认批评者的观点可能部分正确,从而展示开放态度而非完全否定。比如回应对方:“你可能是对的。”
③ 同意原则。承认批评者的逻辑,使用“如果……那么……”的模式。比如被批评:“你的方法错了。这样会让事情越来越糟。”可以回应:“是的,如果方法不对,事情会越来越糟。”
(3)探究。无法确定对方批评的真实目的时,可以通过提问探究他的意图。探究的关键词包括“具体来讲”“比如”“究竟”等。比如提问:“我不是很明白,是否可以具体一点或者举个例子?”
3“5秒法则”,提升生命的行动力
低配得感让我们不想行动,无行动导致的无成就感又会进一步降低我们的配得感,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不断消耗我们的生命力。想打破这个循环,可以从提升行动力开始,在这里,为大家介绍5秒法则,5秒法则的使用很简单:每当你对目标或承诺有了行动的本能,或是觉得自己对该做的事情感到迟疑,你就可以使用5秒法则了。
请从倒数开始:“5、4、3、2、1。”倒数能帮你专注于目标或承诺,并使你从忧虑、过度思考和恐惧的想法中脱离。一旦你数到“1”,就立刻去行动。就是这么简单。但让我再强调一次这个概念:无论何时,每当你知道这是一件你应该做的事,但又被不确定感、恐惧感或被窘迫所控制的时候,你就可以倒数“5、4、3、2、1”来找回控制权。倒数能让你的心静下来,然后数到“1”时,就立刻行动。
倒数和动身做事都属于行动。通常过度思考会让你停下脚步,通过教会自己开始行动,你就能创造非凡的改变。与此同时,倒数还产生了以下几种作用:让你走出忧虑的思绪;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应该做的事情上;提醒你该去行动;打破犹豫不决、过度思考,改变拖自己后腿的习惯。
如果你觉得某个任务让你特别焦虑,压得你喘不过气来,那么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直接去做这件事,什么都别管,就是使劲做,努力地推进其进度,这棘手的事情在进度上每发展一点,你的焦虑就会少一分,同时你的焦虑越少,推进的速度也就越快,只要咬紧牙关,不断地推进,总会有解脱的那一天,而且你每完成一个棘手的任务,你或多或少都会比之前更牛更强大那么一点,这件苦差事总是会改变你一些。
有什么难事千万别耗着,别等着,那只会让人在无尽的焦虑中煎熬,你就先大吼一句“管他的!”然后双眼带着血丝去推进,去做事,做着做着就有出路了。
4看到自己的值得
最后,解决“丧”的最重要途径,还要回到配得感的提升上。
没有配得感的根源在于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以至于认为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那么,想要解决配得感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与自己链接到一起,仔细体察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也许简单到只是一顿丰盛的晚餐,也许比较远大,独自去到南极旅游,但是无论如何,要看到自己的需求,并不断提醒自己,要为自己的需求而努力。
在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挫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值得”,我们从来不是追逐到才敢承认自己配得上,而是先敢承认配得上,才能真正追逐到。
科学研究表明,相信自己命里注定成功的人,更容易在自己的方向上坚持努力,并且在遇到挫折时不容易放弃,也正是这种品质,让他们更容易去赢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