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烹饪吗?一整天的工作里,没有一件事情能让我感到百分百的肯定,一件都没有。但回到家后,当我走进厨房,将蛋黄加入巧克力、糖、牛奶中,它就一定会变黏稠,这对我来说真的是极大的安慰,这让我觉得内心平静,糟心的事情都被抛在脑后。”
—— 《朱莉与朱莉亚》
为什么做饭有助于心理健康?
一项长达7周的做饭干预实验发现,做饭令人拥有更高水平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主观活力,并且这种效果持续了长达6个月。这可能是因为,做饭可以让人们拥有更健康的饮食习惯,提升做饭技艺和自我效能感,缓解生活中的焦虑,并加强与他人的社会联结。
1做饭能够缓解焦虑
正如文章开头中朱莉所说,食材的混合会带来什么结果是确定的,这对她来说是巨大的安慰,这会让她内心平静,并把糟心的事情抛在脑后。相比于生活中各种不确定的事情,做饭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确定感和安全感。
通过将全身心投入到手中的活动里,人们可以从忙碌而无趣的日常工作中抽离出来,不必再想那些令人倦怠和烦躁的事情。做饭本身成为一种正念,在不评判和关注当下中,人们的焦虑得到了缓解,心灵便受到了治愈。
2做饭让人更加自信
和很多工作、学习上的事情相比,做饭拥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更少的试错成本;更低的准入门槛和更容易找到的学习资源。我们很容易能在网上找到任何一种菜品的教程,只要跟着步骤一步步做、一次次练习,即便是小白也很容易在厨房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掌握并熟练应用菜品的做法,不断收获自己和他人的认可,我们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就会在一次次的正强化中逐渐提升并趋于稳定。做饭带来的并不只是厨房技巧的提升,这种自信也会扩散到生活中,让我们在其他领域也变得更加自信。
3做饭能增加人际联结
喜欢自己做饭的人,也被发现更喜欢跟家人、朋友和伴侣一起做饭,并且与他们有更多共同进餐的次数。拥有较高做饭效能感的个体,会更愿意创造机会与家人、朋友和伴侣一起做饭、吃饭,并更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和感情升温。
这为他们带来了重要的人际联结和社会支持,促进了他们的社会化,从而改善了心理健康,并且这种积极影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此外,作为一种几乎必备的生活技能,会做饭的人也往往会得到更多的他人关注和夸赞。
事实上,烹饪能力越好,预示着更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更多的自我感知社会支持,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低的抑郁水平。
4身体康健,心理更加健康
喜欢做饭的人,往往都拥有更加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可能是因为做饭并不只有技巧的提升,同时也包含知识的汲取。当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做饭技巧和营养知识,就会对“从零开始”制作食物更感兴趣,因此更愿意选择健康的食材和烹饪用料来制作食物,从而养成更好的饮食习惯,让身体更加健康。
此外,以往证据还表明肥胖与更差的心理健康状况紧密相关,会引发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但当个体掌握了做饭的技能和知识后,便能更容易地采取健康的饮食方案,从而实现体重控制和身材管理。身材和体魄健康了,心理自然就更加健康了。
体验“做饭幸福”的秘诀
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忙碌了一天回家,还要给家里人做饭,为什么我没有感到幸福?做饭哪儿有那么容易,为什么每次我做的都觉得差点意思?为什么我每次做饭都没有人夸,这让我怎么开心……
这是因为,有些习惯会阻碍我们的“做饭幸福”,不妨记住下面的几个秘诀:
● 做饭需要真心实意
做饭通向幸福的前提之一,是你真心实意地想做饭。如果一个人打心底里不想做饭,只是为了生活或完成任务,那么做饭将会成为一种束缚。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部动机驱动的行为更容易为人们带来幸福,因此,当做饭发生在外部压力驱动的情境下,幸福或许会离你而去。
● 做饭不必完美主义
“为什么菜切得不够细?”“为什么摆盘这么丑?”“为什么味道总是跟饭店比差点意思?”做饭做得好固然重要,但如果对于自己过于苛刻,总是责备自己,便会忽略做饭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的感受,也很难获得“成功”的正强化和自我效能感,很容易丧失兴趣,自然也没有办法感受到做饭的快乐。
● 体验和他人一起做饭的乐趣
除了做饭本身的快乐,它带来的人际联结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媒介。下班回到家,不妨跟伴侣一起,做几个小菜,犒劳一下辛勤工作的自己;周末一个人无聊,不妨约几个喜欢做饭的朋友到家里一起做饭,聊聊最近的开心事与烦恼事;放假回到家里,不妨去厨房里帮爸妈“打个下手”、聊聊天,增进感情的同时,也可以让彼此更加了解对方的近况。
小结
做饭这件事,很小,但很幸福。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也会更加了解身边的人,让身体更健康的同时,也能够让心灵更健康。不开心的时候,到厨房去,或许做饭这件小事就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