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之初,对“共情”最深刻的印象是来源于一则动画视频。一只头顶乌云的小狐狸掉进黑洞里,大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一只熊爬到黑洞里面,站在小狐狸面前跟小狐狸说:“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样子了,你并不孤单。”一只鹿把头探向洞口跟小狐狸说:“真是糟糕,你要来块三明治吗?”熊共情了小狐狸,而鹿是在向小狐狸表达同情。
仔细想一想,不管是在心理咨询中,还是在生活中,那些被共情到的时刻会有一种被滋养的力量贯穿到身体里,像是有人站在你身旁牵起你的手跟你说:“我看到你在黑暗里,我愿意和你一起牵着手走向光明”。相反,那些没有被共情到的时刻可能会触发内心的伤痛,这种有人经过而没有看到你流血伤口的感觉,可能会把内心的黑暗描摹得更深。共情作为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技术,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都值得心理咨询师们不断归纳、思考、理解。
共情是否有标准答案?
如何在心理咨询中做到更好地共情?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在一些标准化的技术之外需要的是更多的灵活思考。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面对的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每种情感以及来访者的行为反应背后又有着复杂的背景信息。
一种安全的、类似于模板的共情话术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看到你很难受,我能理解”。这样的共情话术在建立咨访关系初期对一部分来访者是受用的,会让来访者感受到来自咨询师的善意,有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给来访者营造一个充满包容和接纳的空间,促进来访者在咨询中的倾诉。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加,咨询的话题越来越深入,“模板”共情话术在咨询中发挥的效力会越来越低,“难受”背后到底是哪种情感,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确认,越能够准确看到来访者的内心,距离破解的密码越近。
在我看来,咨访关系是一种更具有专业性的人际关系,在职业背后也有着和所有人际关系一样的复杂性。
过快地指出来访者未意识到的感受怎么办?
在某些情况下,心理咨询师因为操之过急,会过快地指出来访者还没有意识到的感受。例如愤怒作为一种有攻击性的情绪,会被一些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防御掉,来访者可能会用“委屈、无力”这样攻击性弱的情绪遮掩强烈的愤怒。
来访者小可生长在一个父母对她管教严格的家庭,父母对小可有着较高的期望。在小可幼年时,因为成绩考不到90分会被父母罚站。父母很少给小可表扬和鼓励,习惯性采取打击式教育。小可进入高中后开始出现强迫性思考和社交恐惧,并为此感到痛苦,小可来咨询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的社交恐惧。在咨询中,讨论到小可常用的讨好和回避的人际模式时,小可提到了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细节,谈到父母对自己的严格和高期望时,小可深深埋着头,眼泪落到手背上。咨询师自然地共情了小可在成长过程中的委屈,这使得最初的咨访关系建立得很顺利。
随着咨询的继续,咨询师收集到了更多关于小可的信息,当小可提到已经20岁的她在家不可以关房间门时,咨询师在这个时候感受到了小可藏匿在委屈下的愤怒。小可虽然因为成长中感受到的痛苦而在咨询中多次落泪,但小可并没有准备好接纳对父母的愤怒,如果在来访者还没有准备好时,心理咨询师过快地去表达对来访愤怒的共情,会让来访者感到慌乱,甚至想要回避,后续处理不好会导致来访者的脱落。
在这样的时刻,可以尝试进一步共情来访者的慌乱和羞愧。揭开隐秘的情绪之前需要咨询师对来访者有足够的了解,也就是尝试站在他的位置,看看他脚下的“心理土壤”是否足够坚实,是否能够在这些隐秘的情绪被看到后仍“站得住”。有时候,因过快地指出来访者未意识到的感受而破坏了咨访关系,心理咨询师可以保持真诚和来访者沟通具体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来访者回避,只要咨询师可以稳稳地陪伴在来访者身边,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不管咨访关系走向何方,这对于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一段难能可贵的关系体验。
如何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还有一些情况,因为心理咨询师个人经验或者价值观念与来访者当下的发展不同,导致无法同步于来访者的感受,无法共情来访者。这时,心理咨询的其他技术可以发挥作用,弥补经历上的缺失。心理咨询师通过倾听去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积极关注向来访者表达对他们情感的重视,通过澄清和来访者确认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想法观点。
罗杰斯提到,治疗师首先要做到进入来访者的参考系,营造共情的环境氛围,无条件地表示自己对来访者的积极肯定,并保持自己的一致性。在心理咨询中,共情使来访者与自己内心脆弱的自我重新建立起联系。在技术性的共情背后,是我们对来访者的“看见”和重视。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都希望精准地共情来访者,如何无限靠近精准呢?首先,心理咨师询应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倾听来访者,以开放性的提问代替假设,有助于收集完整的来访信息,更全面地看待来访者及其面对的困惑。其次,不急于判断来访者的想法和行为,尽可能多地对来访的表达给予肯定。最后,要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去了解当下的困扰是如何在来访者的生命中发生和发展,这个困扰对于来访者当下的处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心理咨询中,当心理咨询师尝试“站在”来访者的位置,看到来访者的需求,理解来访者的防御机制,重视来访者的感受,那么,来访者也会在共情生发出的力量下,勇敢地开启探索光明的道路,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