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回“中年少女”

时间:2023-12-25

人这一生,好像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寻宝藏”。

尤其到了中年,身体这个机器开始倦怠,精神却根本停不下来。

一旦大家有空聚会休闲一下,全是焦虑的情绪输出。

  • “每天五点起床给娃做早饭,怕他在学校吃不好,晚上下班回来不仅要做晚饭,还要辅导功课,忙死了,烦死了。”

  • 是啊,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头发大把掉,连去医院检查的时间都没有,孩子大了会好点吗?”

  • “不会,我女儿上大学了,她刚不在家那段时间我还休息了俩月,结果闲的发慌,经常瞎想,身体也不得劲,就找了份工作,忙起来好。”

“忙起来好”这句话,好像是中国女性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它像是一种自我安慰,更像是一种痛苦的呢喃。

图片

养育孩子、料理家务、照顾家人、工作打拼......她们被世俗裹挟着前进,忙到无法喘息。

难道她们不想休息吗?当然不是,她们只是不敢休息。

中年女性无法休息的背后,藏着她们自愿交出的自由,和不愿面对的人生课题。

停不下来的中年女人

很多女性“忙碌”的背后,都有值得拿出来探讨的人生课题。

比如,有的人感觉再累也停不下来。

来访者小安有两个儿子,大的上初中,小的上四年级。她总是提前操心未来,一直挂在嘴上的是:“我还有八年才解放,要等我家老二高考完。”

所以,她的弦一直紧绷着,生活上事无巨细,孩子学习更是从不放松,事事盯着,每天给孩子整理错题、抄笔记、检查作业。

图片

生不完的气、操不完的心,长年精神紧绷的她最近查出了乳腺问题,医生要她放松身心、注意休息。

也有单身的朋友劝她不要事事追求完美,毕竟不是超人。她反而很生气,直接回怼:“我怎么可能放松?又不像你那么潇洒。”

她不顾身体的求救信号,强迫性地驱使自己忙到团团转,就像心里有个严苛的“坏父母”在监督自己一样。

有的人一停下来,就开始焦虑。

朋友小微多年前离婚了,独自带大儿子。她儿子从今年开始寄宿学校了。可是,这来之不易的闲适并没有令她轻松,反而让她焦虑心慌、不知所措。

最后她只能去医院挂了身心科,吃了药都不顶用。

直到她在儿子学校旁租了个房子、照顾儿子生活起居,熟悉的忙碌感回来后,她才恢复如常。

她自嘲:”我真是个劳碌命。”

她或许意识不到,“自我”的丧失,让她这颗小行星必须围绕着儿子运转。

还有人闲下来后,开始出现各种情绪和身体问题。

图片

王女士儿子去外地上大学了,因工作而长期而分居两地的先生今年也回家了。她还有几年就要退休,最近还被调到了一个很轻松的岗位。

她辛苦了这么多年,终于“熬出头”了。

她有了大把时间逛公园、约姐妹喝茶聊天,最近还学起了插花。可是,她却开心不起来,反而开始出现各种症状:胸闷,心悸,睡不着觉,频繁检查身体。

在闲适中,她要面对的是中年危机和死亡焦虑的逼近,这让她茫然无措。

针对这些普遍的情况,网友们总结出来一个的流行词汇:空闲型焦虑。

指的是很多人习惯了超负荷运转,明明疲惫不堪,却调整不到更合理的生活节奏,一闲下来,内耗反而开始了。

空闲型焦虑

隐形的枷锁

她们在内耗什么?是什么让她们闲不下来?

忙碌,对中年女性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一旦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就会发现:中年女人忙碌的背后,藏着她们看不见的想要逃避的隐痛。

很多人维持忙碌,其实是在配合父母对自己“施虐”。

就像来访者小安,她的父亲是个阴云围绕、压抑到让人窒息的人。父亲干苦力为生,有活干的时候累到怨声载道,没活干的时候又焦虑得团团转。

他同样施虐性地驱使着家人。

图片

小安刚毕业时找的第一份工作,人事关系很复杂、也学不到东西,就想辞职在家休整一段。结果她父亲非常冷漠地说:“就是天塌下来你都要继续去上班。”

不仅如此,父亲自己也停不下来,退休以后还在做短工,然后继续回家抱怨 “父母这么苦……”

他抱怨辛劳,又似乎以此为荣,不停提醒家人,是他的辛劳养活了全家。

对于女儿来说,父亲是很特殊的存在,决定了内在安全感和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所以她内化了严苛又操劳的父亲,在辛劳中找存在感和价值感。

而被他人占据的生命,往往会丧失最重要的身份:自己。

但人在空闲中,注意力和目光便回到了自己身上。

很多人没有为自己活过,所以成年后也需要被社会期待、家庭赋予的身份完全占据。当她们突然面对“自己”时,会本能地回避:因为她们看不见自己。

她们会羞耻于面对空心的自我,不敢去问: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这些问题背后,是停滞的自我成长、自我探索和自我取悦。

“我一直都是为别人而活,突然让我为自己而活,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朋友小微说。

图片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小到升学,大到择偶,她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只有让父母满意,她才会被肯定,觉得自己有价值。

早已习惯为别人而活的她,一旦时间变多之后,就找不到方向了。当她意识到孩子渐渐不再需要她时,她陷入了强烈的焦虑和迷茫。

这是因为很多女性的自我建立得不够稳固,都是随着外界的环境变化而风雨飘摇。

可人到中年,伴随而来的,不仅是身体机能的退化,是不再被大家需要的空虚,更是一切力不从心的“无能”

就像王女士,儿子上大学后,她也开始绝经、进入更年期。

她年轻时是个风风火火的人。能力强、不服输、事事争先进,好像永远不会脆弱和疲惫。

如今,她的节奏慢下来了,少了以前的忙碌,生活像是停滞了,一片死寂。

她再也不像过去那么“有用”了,看到自己的虚弱,再对比从前的强大,强烈的落差让她难以接纳现在的自己。

她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时不时头疼失眠,这也影响了她的情绪。生命像日益干涸的河床,她越往前走,就越自己越不中用,越落寞。

很多女性都是这样,还没来得及看见自己,就用内化的外界标准自我审判,本以为忙碌了一生,可以享受闲适了,“死亡焦虑”却在这个时候探出头、露出了獠牙。

前方是从未看清的虚无,后面是紧跟其后的死亡倒计时。

这时候,她们只能更忙碌,用更大强度的麻木,去抵御死亡焦虑和无意义感。

找回“松弛感”

做个闲散的“中年少女”

所以,有时人们只是被忙碌驱使着往前走,却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越往前走,便越走向荒原。

于是“松弛感”成了众人的向往。做个有松弛感的“中年少女”,已成为很多女性的人生信条。

让自己不那么忙、留点时间给自己。这并不是自私,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是对所爱之人做出的最大贡献。

图片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 首先,在行动上,要强行停下来,放缓自己,觉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冥想非常有效的工具,借此可以放空自己、卸载多余程序,觉察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情绪中,内心有什么创伤浮现,通过观察自己的心绪起伏而变得更平和理性。

  • 其次,内化了严苛父母的人,首先要驱赶内在父母,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只有这样,才能在停止忙碌时,克服内心的愧疚感。如果暂时很难做到,可以寻求专业心理支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将支持性的关系内化,让内在小孩重新长大一次。

  • 最后,如果还找不到自我,一直以满足他人期待为目标,缺少自己的生命体验,那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多和自己在一起。

比如锻炼身体、看一些书,或者只是发发呆、看看蓝天白云。

图片

在此过程中加深和自己的连接,和自己更好地相处。独属于自己的体验增加后,“自我感”也就会变得更坚实。

很多为他人付出的女性,自身是匮乏和焦虑的。作家苏芩就说过:女人身上的焦虑和戾气,都是亏待出来的。

所以,从小事取悦自己开始,先定个小目标,比如每周固定看一场电影、每月买心仪的礼物、每年做一件想做而从未有机会做的事。

让满足自己成为一种舒服的仪式感,滋润自己的心田。

长久坚持之后,你的自我会整合、人格会成熟,这是抵御虚无感和死亡焦虑的法宝。

空闲型焦虑不是困境,是我们向内察的绝佳时机。

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就把中年视为“第三次诞生”的机遇。

第一次诞生是受精卵的出现,第二次诞生是婴儿的出生,而第三次诞生是人到中年时,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在完整性,并开启人生新的可能性。

我们是可以通过成长修通阻碍自己的早年情结,这也是荣格所说的“自性化”的过程。

保持学习可以让我们不断审视自己、更了解自己。同时,仍然去接触新的人和更宽广的世界,是人格更成熟的机会。

这样,自我冲突和焦虑会慢慢减少,可以坦然面对丧失和任何一种际遇,让生命之河承载着自己,自然地走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