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事件

时间:2023-11-27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

过去的某种情绪和某件事情,总会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

“每当我想要结束我破碎的婚姻,脑海中总会浮现父母打架的一幕,跳出来告诉我:婚姻本就是这样一地鸡毛。”

“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跟我约定和憧憬什么时,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父亲答应我的事从未做到,我不敢相信任何人。”

“我总会做同一个梦,梦到相同场景,我独自坐在家门口哭,看着父母离我远去,其实他们离婚很多年了,但受伤的我好像留在了过去。”

那些事情原本过去了,但好像又没过去,那些当时未处理的情绪,也会在日后时不时冒出,它们像是一种挑衅,更像是一种嘲笑,总是提醒着你:

你不配拥有美好。

为什么会这样?过去的事情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


未完成之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完形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未完成事件”

指的是人们由于一些事情未能完成,情感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总是惦记着念念不忘。

未完成事件,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会容易让我们更加关注和记住这件事,不同程度影响现有生活。

比如有位网友曾留言:

“某天晚上,我看见妈妈和一个男的抱在一起,那个男的是我们家邻居。”

她说因为当时年幼,没有敢问母亲,只知道父母为此争吵过很多次。

即使过去很多年,但这个画面就像是埋在心底的一颗定时炸弹,让她常常感觉痛苦,甚至恨母亲。 

其实现在父母关系还不错,母亲也一直对她对家人都很好,人前落落大方,人后相夫教子,但她却不知为何总过不去。


这位网友之所以一直放不下这件事,主要在于:

作为女儿,她无法接受妈妈出轨的事实,无法把完美母亲的形象和出轨者的形象捆绑在一起。

最重要的,她始终想问,却一直没有,这种未完成的情绪影响到了她看待母亲的视角,时常对母亲产生憎恨情绪,也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蔡加尼克效应

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未完成事件比完成的事占用更多的心理空间。

通常来说,未完成事件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那种遗憾是一直存在的,人们总渴望得到弥补。

比如和初恋的情感,因为异地和父母的反对,被迫选择放弃,心里充满遗憾,在内心会强化过去的美好,认为对方才是最爱,甚至每天都会想起,等到某一天还会付诸行动,进行出轨寻找旧爱等行为。 

也正是这种动机,会导致人们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也可能会感到自责和羞愧,持续很长时间。

另外不能忽视的是,未完成事件也会不断地占据一个人的大脑空间,导致他无法专注于其他人和事。


朋友说她的老公平时脾气还算温和,有天因为一件小事冲她发了很大的脾气,她当时特别委屈和难受,一句话也没说,就在那里默默地哭。

她说那时候她脑海中唯一的想法就是:

从小,我爸就是这么冲我吼的,而且反抗无效。

童年时期的打压对她来说,就像魔咒一样,在面对其他人的火爆情绪的时候,毫无招架能力。

她还没搞清楚当下的状况,以往的情绪就蜂拥而上,更不用说去了解老公突然为何会这样,也没有心理空间去处理他们夫妻之间的问题了。

未完成事件就类似于电脑上的病毒窗口一样,如果不想办法关掉它,它就会消耗你的内存,让你运行变慢,对其他人或事视而不见。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这是因为,那个“未完成”“得不到”的东西卡住了我们自己,让我们损耗了生命能量,让我们对眼前的人或事物没有办法投入足够的心力去面对,“始终生活在别处”。

事实上没有人真正能够逃开自己心中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之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那么,这种影响我们的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呢?

看到一则新闻,四川的一名妻子双十一购物达三十多万,丈夫想要和她离婚。据他说,妻子去年已经因为买东西欠债二十多万,他觉得日子没法过了。

高兴了,买,不高兴了,买!

疯狂购物的背后,往往是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选择用物质来填补。

比方说,你和父母提出要买一件漂亮的裙子。

妈妈说,“女孩子家家的,打扮那么漂亮干什么?”

你看着爸爸,可是爸爸也只是说“下次再说吧”,你知道,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下一次。

你的需求一次次被忽视,被拒绝。虽然你越来越懂事不再提了,但是你内在的渴望反而变得更强烈了。而且,你感觉内心空空的。

人们内在的驱动都有补偿自己,以获得圆满的动机。等你工作经济独立了,你开始疯狂弥补自己的匮乏感。

但,是不是我们把以前未完成的事情完成了,内在的渴望就一定会消失呢?

未必。

 

如果没有看到自己的真实需求,简单的弥补有时候难以消除个体的创伤,反而容易陷入一些并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比如让人出现赌博、酗酒、疯狂购物等瘾症。

比方说,孩子希望父母陪他去游乐园,但是,父母因为工作忙,回家也很少,一直说下一次,或者节日等等,没有完成他的心愿。孤独,失望伴随他的童年。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在亲密关系中分离焦虑严重,显得很粘人。然而,对伴侣的过度依赖往往又容易让对方窒息,想要逃跑。

如果回到他的内在,或许会发现,他渴望的是稳定安全的爱,但这种爱并不意味着无时无刻的链接。

只有看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并努力成长去满足自己,才会是有效“画圆”。


未完成有办法改变吗?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未完成事件,有些人能自己通过自己的补偿消除影响。而对于那些我们不曾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无力去解决的,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溯源

对于完形治疗而言,非常看重的一点是陪伴来访者探索未完成事件的背景,回到过去经历那个情境,找到根源,看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

空椅子技术,是常见的一种方式,简单易操作。

你可以在你对面摆一把空椅子,想象事件的其他当事人坐在这把椅子上,再由你自己去扮演自己和对方。通过回溯、对话等方式,找到创伤产生的原因。 

这种方法有助于使未完成事件浮现出来,释放潜意识里一直被压抑的东西。

在这种治疗方式中,比较关键的是自我觉察。

在原始的情境中,需要去觉察和感受能量阻塞的位置,以及情感与身体感受是怎么样的。这背后隐藏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识别这些情绪和身体感受的运转,觉察出它如何仍在发挥影响,发现其中的核心信念。

当然,如果自己操作有困难,也可以邀请咨询师介入。


2)调整认知

很多受到“未完成事件”困扰的人,往往不愿意放弃完美主义,也过于注重结果。

比如前文提到的作者,拥有一个那么好的妈妈,妈妈的付出,是值得看见和肯定的。

 

但是她一直盯着妈妈的那个污点,产生了憎恨情绪,也不愿意原谅自己因为年幼和胆小,不敢质问妈妈。

实际上,在过去的情境当中,我们出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未能把事情做完,是可以被理解和宽容的,我们需要看到:

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重要)

未能完成一样有积极意义(积累资源和经验、在当时的情境下保护自我等等)

缺憾有时候也是一种美

3)告别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母亲忽然去世,女儿伤心不已,觉得自己不优秀,未能成为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也没能来得及孝敬母亲,好好告别。

影片以女儿穿越的形式回到母亲的年轻时代,完成了她的心愿。

在女儿心目中,如果母亲不和父亲结婚生下她,就有更多的可能幸福。

为了阻止这一切,她做出了种种努力,促成母亲和别人约会,然而,母亲还是放弃了条件优渥的对象,嫁给了一贫如洗的父亲。

因为在母亲心中,她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女儿,无论时光如何穿越,她都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当贾玲领悟到这一切,她心中那份遗憾和自责,被深深地疗愈了,也做出了与母亲的告别。

因为她知道,母亲在与不在,爱还在。


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到过去去疗愈自我,但面对未完成事件,我们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告别仪式,比如:

把事情和情绪写下来烧掉,并在心底默默告别

倾诉给咨询师或者朋友,让其帮助自己进行梳理和告别

鼓起勇气,找到当事人去表达自己的遗憾……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过去,留有遗憾,是人间常态。重要的是,在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上,作出积极的解释,更轻松地告别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