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个朋友又和母亲开战了。朋友说自己嫁出去这么多年,本以为可以和老公过一个安稳的小日子,结果母亲还是会经常干涉她的生活。那种被支配的感觉,让她窒息到几乎抑郁。小到家里的窗帘应该选什么颜色,大到什么时候应该考虑生孩子。她提出的意见,母亲都会全盘否定她。但是她又清楚地知道,母亲也是很疼她的,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准备、生病时的照顾等,也都是能真切感受到爱意的。可是,这种拧巴的爱就像湿棉袄,穿着沉,脱下来冷。想要逃离却又内疚。每天内心都爱恨交织,却又无处可逃。总是反复地在脑海里问自己:我可以恨父母吗?明明他们都是为了我好,可为什么我会对父母心生恨意?像这样,人到中年还在父母的爱与控制反复摩擦折磨的人,并不在少数。我们能在这个爱恨里面来去自如吗?
为何父母让我们又爱又恨?
“父母总喜欢给一个甜枣拍一个巴掌,每当我觉得他们很爱我的时候,他们总有办法让我觉得他们同时又很讨厌我。”这是一位印象特别深刻的来访者洋洋,在咨询室里跟我讲的第一句话。她36岁,已婚有娃,因为家庭矛盾前来咨询。她脸色暗沉,紧皱双眉,用哽咽的声音向我倾诉:我长这么大了,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母亲一直妄图把我当成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小时候,母亲经常拿我和弟弟比较,也时常打压我,更难以理解的是,长大了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还要遭反对。不管我做什么,母亲好像永远无法理解,总有说不完的唠叨和指责。有时候憋太久了,会和母亲争执几句,这时候,母亲就会跑到房间里偷偷地哭。母亲也总是对我说:妈就这一个女儿,我这么做也是为你好呀!
也确实,想到母亲总是任劳任怨为这个家操持,吃穿住行都会事无巨细地照顾我们,我又开始愧疚了。我对母亲的感情其实很复杂,很难单纯地说是爱或者恨。因为有时候想到母亲也怪不容易的,她会担心我在外面吃不好,回家给我做爱吃的菜;也会在我生病的时候,比我还紧张。“我恨她,但好像我又不该恨她......”说完,洋洋的泪水也滚滚落下。她内心积压的痛苦太多,不表达,自己心里憋屈,但说过头又怕气到母亲,母亲这么大年纪了身体也不好。于是她只能把情绪发泄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导致和老公、和孩子的相处都出现了问题。
洋洋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困惑的:为什么父母对我们又亲又虐,让我们又爱又恨?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也没有被全然地好好的爱过。父母给我们的爱很拧巴,所以我们才会这么拧巴。就像有一位网友描述的那样:“东亚父母的爱恰如其分,没有多到让孩子快乐长大成为一个健康人,也没有少到让孩子抛弃或恨他们,爱的份量刚好让人痛苦一生。”
对父母的恨意,原来是代际遗传的
在跟洋洋了解她的家庭矛盾的过程中,她自己慢慢也察觉到:她也忍不住在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我真的有时候会特别讨厌我儿子。让他写作业,他说累,打起游戏来就不累,从来也没要求过他帮忙做家务。自己不肯努力学习,却总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太难,我不陪着他写作业,他就不写。很不听话,动不动就和我吵,一言不合就哭,真的快被他累死了。每次我都告诉自己不要生气,要有耐心,但想到我都没被这样耐心的对待过,凭什么?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没有生下这个孩子。
但是在生理层面,我是他的母亲,又不得不养育他,要不是他,我想也不会得抑郁症。我讨厌我的母亲这样对我,可我又好像活成了我的母亲。“对呀,那你有了解过你的母亲吗?她是如何长大的呢?当你了解了你的母亲为何这样对你,你就明白了你为何会这样对待你的孩子。”当洋洋愿意把注意力转到自己的母亲身上,慢慢去了解到,原来她的母亲也是在打压式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在知晓母亲受过外婆多少无意识的折磨的时候,她和她的母亲抱着哭了很久。仿佛那一刻,整个家族遗传的创伤,不管是她,还是她的母亲,才真的被看见了一部分。所以为什么家族里的爱与恨,会代际遗传的呢?首先是因为父母习得的爱孩子的方式,就是那样的。其次是因为每当父母想要做出改变用合理有爱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会心生嫉妒:我的父母从未给过我足够的爱,凭什么我要给你这么多?
甚至会有这样的心理:你只有走过我走过的路,吃过我吃过的苦,才算真正地理解我,爱我,才是我最好的孩子。父母需要被看见和疗愈,才会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承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和依赖。著名催眠治疗师吉利根就曾说过:透过孩子,父母身上相似年龄的创伤体验会被诱发、激活。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经历着这样的伤痛。意识层面当然知道要好好爱孩子,但在潜意识层面,早已内化了父母当年冷漠对待自己的方式,所以无法全然地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爱里难免夹杂着一丝愤怒。这个背后映射的是,父母没能很好地接纳和整合自己新的角色:身为人母/人父的角色。某种程度上仍然把自己固着在孩童阶段,渴望自己能像个孩子一样,享受被爱和被关爱。也正是因为这份缺失,很少有父母可以清晰表达自己的爱,所以,作为子女感受到的父母的否定,批评等等,其实是父母为了掩盖他们内心的失控和需要。而在父母复杂的情绪之下,作为子女也会变得非常拧巴,想要憎恨父母,却又会对这样的想法自责。就这样,充满怨恨又离不开,讨厌又不忍心,相爱相杀,无限循环。
如何释放与和解?
当然,不管这份恨是父母流向孩子,还是孩子流向父母,恨其实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情感,是生命力的体现。修复创伤的开始是意识并承认它的存在,当恨开始流动,爱的能量才能得以进来。对于父母或孩子而言,允许自己恨对方,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这种允许不是谴责和控诉对方,而是去看见这份愤怒,转化恨背后的需要。问问自己内在的小孩,TA想要什么?现在的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更好地满足TA的需要。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
1、可以尝试多去了解父母的成长史。可以多和外婆外公或爷爷奶奶聊一聊,看看父母是否一样有过破碎的童年才让他们内在如此匮乏,无法给出爱。
2、把父母的功课还给父母。德芬老师就说过:要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所以,我们要把父母嫉妒自己的部分,或对自己的过分期待的部分都还给父母,放下自己内疚的心理。
3、同时也要勇敢地表达”恨“,让情感重新连接,比如自由书写创伤经历。来访者洋洋就是后来了解到:原来自己的母亲几乎没有童年,从小也是在被打压的环境里长大的。咨询后,她开始尝试和母亲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她会告诉自己:当我选择做自己的时候,妈妈可能会感到失控而生气,但我允许她生气,她生气并不代表我很糟糕,所以我不会再过多地承担她的情绪。
而面对母亲生气的反应,她也能更平和地回答:我有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和你唱反调,我只是希望你能更了解我,当然我也愿意倾听你的感受。自此,洋洋内在的憋屈和压抑也都全然释放了。那么同样,当我们是父母时:
1、看到并接纳这份嫉妒和恨。因为这并不阻碍自己爱着孩子。意识到自己会嫉妒并不是什么坏事,觉察自己恨孩子背后内在的真实需要,卸掉内在的防御,多一些自我关怀。
2、和孩子做一次坦诚的沟通。这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那份真实存在的爱意,并告诉孩子:妈妈很多时候不是喜欢批评你,其实因为妈妈小的时候没有像你一样幸福,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心生嫉妒,但妈妈心里还是很爱你的。让自己和创伤,保持一点心理距离,当她们被妥善地安置,你们的关系也会变得更轻盈和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