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晚年生活松绑

时间:2023-11-14


最近,一位奶奶带娃的时间表无意间走红:

6点半起床洗漱去菜市场买菜;7点半赶到儿媳妇家,做早餐,喊儿媳妇吃早饭;8点孩子爸妈上班后给外孙喂饭,哄睡;9点半开始做家务,收拾碗筷;12点娃醒了,一边抱着在卧室来回踱步,一边做中饭;下午陪外孙玩玩具,唱儿歌;等到下午6点给外孙洗澡,做晚饭;晚上7点儿媳妇到家,一家人吃完饭,洗碗拖地。.......


 


网友惊呼:为何本该退休享清福的年纪,奶奶却过着“996”的通勤生活?是啊,是什么让一个老人在年近六旬时,依旧要汲汲营营地追求自己的价值感?这紧锣密鼓的时间表背后,其实折射的是我们对于晚年生活的「价值恐惧」——子女期待老人依旧“有用”,老人恐惧自己失去价值。

    老年人的“三重”心理困境在网络短片《妈妈的妈妈》中,为了帮助女儿分担工作的压力,姥姥退休后背井离乡前来帮女儿带娃。但毕竟姥姥年纪大了,很多时候难免会和孙女有代沟。不懂外孙女的线上作业,年纪大了电子产品也不会用。有一次,孙女半夜发烧,姥姥好心帮她捂被子退烧,却被回家的女儿指责: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么老套的方法。最后,女儿的话更是让她寒心:我工作压力那么大,你到底来帮我的还是.....姥姥想跟着一起去医院,女儿直接拒绝了,说:您别去了,去了还得照顾您......那一刻,姥姥落泪,觉得自己没用极了,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为了不给女儿继续添乱,无奈的姥姥只好收拾行李,临走前拨通了女儿的电话,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她:“我还是想回家,我可能真的老了……”当一个老人在家庭中不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时,他心疼女儿是一方面,但背后更多的是害怕自己“被需要的存在感”的丧失,所以他会无意识陷入敏感与恐惧中:时刻想着还能为子女做点什么,让自己看起来“还有用”。不断寻求被需要的感觉,这是他们获取安全感的来源,也是老年人的第一重心理困境。曾在网上看过一个采访,一个小区里的阿姨被问到为何退休了还要为女儿忙前忙后,她回答道:只要孩子还需要自己,就会有存在的意义,会忘记自己的年纪,认为自己还有可用之处。家住老家县城的孙阿姨倾诉她的心酸,儿子和儿媳妇非得要她到大城市和他们一起住,烧饭,儿媳妇还生了二胎,要她帮忙带孩子。大城市的生活其实她一点都不适应,说不来标准的普通话,不习惯手机支付。因为自己身体本来就不好,有段时间住院,儿子忙得就来看了两回,一直催促着她快点好起来,家里娃没有人照顾。她又不忍心看两口子那么辛苦,这一坚持就很多年。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问过她需要什么,或做过什么。

   

 如果因为做的不够好,还要遭嫌弃,就像短片里的母女,母亲的“笨手笨脚”却成了女儿眼里的累赘。每天带孩子的心都是“揪着”的,生怕出问题,不被理解,没有任何安全感。这是老年人面临的第二重困境:有条件的接纳。在很多家庭里,老人要“有用,有价值”变成了被整个家庭接纳的前提,只有在老人满足了子女的期待的时候,才会给予正向的反馈。身边也有很多老年人偷偷抹眼泪,最累的不是带孩子,而是怎么带他们都不满意。孩子反反复复地哭,特别闹心,哄睡、哭醒、再哄睡、再哭醒......本来自己退休生活过得好好的,结果变成给自己找罪受。


感觉经常莫名地想哭,心里特别委屈,特别想家,自己都快抑郁和崩溃了。累身、操心、焦虑又憋屈,压抑的情绪无处诉说,这是“被要求有用”的中老年人的第三重困境。有条件的接纳会压抑老年人的自主感。在子女的无意识要求下,老年人也会展现出对负面评价的自我认同,容易敏感,对自己产生更深的自我怀疑,更加强化自我信念:自己是无用的,无价值的,什么都做不好。最后导致整个家庭系统处于非常“低能”的状态。

 

寻求新方式,接纳“无用”

李诞曾说过:“我们这一代的孝道就是让父母觉得自己还有用。”但如果子女与父母,都把“有用”作为父母价值感的标签,那父母与子女都会陷入负累之中。只有双方不再被“有用”这个标签绑架时,才会迎来新的自由。

@李阿姨,58岁,每个月退休金6000,不想带娃退休前我是一名大学老师,去年退休了,我原本以为我可以过上简单自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是自从女儿生了娃之后,就天天惦记着我给她带孩子,也会和我说好话:妈,你看,现在你老也没什么事,看看娃娃多好。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可能期待着抱孙子,可是说实话,我的内心并不想每天忙于带孩子,束缚自己的生活。因为退休的日子对我来说,过得很充实,早上做早饭,跑跑步,晚上找朋友喝个茶,写写毛笔字。

很多次想和女儿好好聊聊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有时候看到女儿忙碌的身影,又不忍心和她“摊牌”。内心的冲突愈演愈烈,我也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直到有一天,我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或许我可以给女儿找一个保姆,也可以减轻女儿的负担。于是,我鼓起勇气找了女儿,准备和她谈一谈,没想到她听了我的方案之后非常震惊,甚至有一丝生气:妈,你宁愿找一个保姆带孩子,也不愿自己带孩子吗?这一回,我没有退缩,拉着女儿的手,“女儿啊,不是妈不愿意给你带宝宝,只是那么多年,妈妈为了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我也希望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你知道,退休后其实我也想像你们年轻人一样到处走走看看,跳跳舞,种种花。”一开始女儿并不理解我的决定,明显对我的态度有所转变,聊天频率减少。后来告诉我其实是因为保姆带孩子不放心。为了减少女儿的顾虑,我雇了一个负责任的保姆,平常有时间我也会经常陪孙子玩玩,当然更多时间是放在自己的兴趣上。

有一次,我戴着老花镜陪孙子在院子里读书,女儿突然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妈妈,这段时间看你帮忙带娃也没少受委屈,我一直以为我们是孩子可以无限制的索取,让你们带娃是应该的。特别是看到你鬓角染上的白发,才意识到你也是第一次做姥姥,忽略了你内心的感受。听完女儿的话,我落泪了,内心也变得更加释然,那一刻感觉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理解。

@王阿姨,60岁,吃力不讨好,决定回老家女儿生完孩子,她就让我帮忙带娃了,那时候我拎着大包小包来到女儿家照顾她们。但是我和女儿的育儿观相差太大,经常为此吵架,有时候女儿脾气急了还会责怪我。刚开始我也只是一个人抹眼泪,女儿也不容易。可是这样的日子实在过得太煎熬,我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

后来,我干脆给女儿留了封信,自己收拾东西回老家了。“女儿,当年妈过来伴你带孩子,心疼你,我放弃了我的退休生活。但后来我发现我们俩的分歧实在太大,你嫌我护着孩子,但你不知道你每次凶完他,他吓坏的样子。帮你带孩子,虽然是我情愿的,但是你总怨我,我其实心里有些愤怒的,也觉得很委屈。孩子也帮你带大了,二胎别再叫我带了。”

看得出来,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并不容易,也夹杂着太多的不被理解,但这却是老年人的一场自我觉醒,这背后是对自由感和自主性的追寻。心理学家艾伦曾对老人群体做过研究,以此来证实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他们将老人分为责任感提升组和对照组,提升组可以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而对照组一切听从安排,结果表明,提升组的老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体验到的快乐和幸福感也更高。当一个老人不再被要求“有用”,重拾自主性时,他的生命才会迸发更大的能量。

    拥抱真实的自我过富足的晚年

如何给晚年生活松绑?这是每一个中老年人需要面对的功课。

作为中老年人:你需要觉察自己的内心,当你渴望在子女面前表现地“有用”,又或者自己因为做的不够好遭指责,内心委屈却不敢表达时,背后是否恐惧“在家庭里失去价值”?如果是,明确内在的需要,主动取悦自己,强化自我意识:我也想享受晚年生活,我也有累了的时候,我需要休息。当然并不意味着不帮你带孩子,但是我不希望你们总是要求我,希望你们可以尊重我的想法,我在安顿好我的生活之余,可以给你照看孩子。当自己内心准备好,和子女来一场促膝长谈吧。另外,中老年人和子女的关系,很多时候是一种课题分离的关系,如何平衡好照看孩子和工作是子女需要自己完成的课题。

面对“老了就没有用”的恐惧,中老年群体也要更多地自我接纳,好好地爱自己。你可以通过更自在的方式取悦自己,比如上中老年大学,和阿姨们一起跳舞、唱歌、当志愿者,参加社群活动等等,来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评价体系,不过多干涉子女的课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作为子女:则需要给予中老年人更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包括发自内心的尊重、接纳和理解。真正的尊重,不是我“要求”你来做,而是“请求”你帮忙我,这就需要去真正看见,中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需求,尊重他们想要如何过余下的生命。无条件的接纳是,我爱你,我希望你可以帮我带娃,如果你不帮我带,我可能会不高兴,但是我不会因此减少我对你的爱,或批评指责你,父母有自有支配自己生活的权利。

此外,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父母这个人本身,而不是根据父母做的好与不好,决定要不要给予他们同等的爱。

最后,正视自己的课题。养育孩子,让其健康成长,减少带娃过程中焦虑的投射,肯定自己带娃的每一个瞬间的努力并记录下来。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家庭角色中活得自在和舒展,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我们挣脱世俗标准的桎梏,学习如何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