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消极比较”

时间:2023-10-3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时刻:无论自己做得多好,脑海中总会忍不住向往更好的境况。

尽管工作稳定,却总在羡慕别人收入更高;明明身材很好,却只能看到别人比我更白;虽然业绩达标,但一想到“销冠”,立刻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种「消极比较」,就像一场“你死我活”的优胜劣汰游戏:如果你不能把别人比下去,就注定要被人比下去。它会让你体验到永不满足的痛苦,也会在不经意间,消磨你的自尊、自信……

 

消极比较背后的渴望作家史密斯在《我们内心的“坏东西”》中,分享过关于一个律师的故事。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有不错的工作,还有十分美满的家庭,该有的都有了。但内心深处,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渴望:想看到自己比别人过得好。一次老同学聚会,他做了充足的准备,既想展示自己的生活,又想要一探别人的生活。可是这一去,律师没能如愿以偿,反而收获了更多的不开心。因为他发现:曾经远不如他的同学,如今事业有成,职位更高,收入更多,就连孩子都比自己的孩子更懂事听话。这个结果,让律师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这句话在律师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否定了自己之前所有的成就,觉得努力没有任何意义!但史密斯的努力,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吗?当然不是。真正令他感受到人生没有意义的,是他无意识的“消极比较”行为。这让他不管拥有多少,都觉得不够。生活中,这种消极比较并不少见。邻居张姐每次和老公吵架,都会搬出不同的理由:不是老公忘记把马桶盖放下来;就是跟她说话口气不够温柔;再不然就是答应收拾衣服却迟迟没有做;尤其是发工资的日子,吵架风险最高……看似她是对生活琐事不满,但其实,每一次吵架的前提,都是因为她想起了“别人家的老公”。“那个谁的老公,特别照顾老婆的感受;还有那个谁的老公,风度好气质好,说起话来特别儒雅,关键是别人的老公还特别会赚钱……对比起来,我老公太差劲了,我怎么就嫁给这么一个人?”因为无意识陷入消极比较,自尊深感挫败,然后通过吵赢老公这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苦闷。张姐将这一负面模式,不断在她的亲密关系中重演,夫妻关系每况愈下。为什么我们总会像这样无意识的陷入消极比较中?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要比别人更幸福。儿子顺利考上大学,这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然而,无意间听说同事的女儿考上的是重点,内心的喜悦瞬间消失殆尽。

情人节收到鲜花,这原本是浪漫时刻。然而,一不小心看到闺蜜晒出的名表,内心的惊喜荡然无存。



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无论拥有再多,总是习惯性的找出一个更好的参照物,把自己压下去。这类“消极比较”的惯性模式令人费解,又让人着迷。它会让人们情不自禁的陷入其中,循环反复,却不自知。

消极比较,会引发更深层的痛苦当消极比较的模式启动后,比较结果自然不会如意,人的自信、自尊也会受到打击。久而久之,我们更是会怀疑:我活在这世上,到底有没有价值?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德芬空间有一名来访者,就深陷在这种情绪漩涡之中。他总觉得自己必须达成某种条件,才值得被爱,而他判断条件的标准,就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我哪方面比别人强?我哪样有的别人没有?

如果没有“压人一头”就算不上优秀;如果没有“胜过别人”就不值得一提。如果请他说自己感觉良好的地方,他总会提到这些“比较之后的结果”。

当我问他:“假如某些方面你认为自己还不错,但并不比别人做得更好,那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他说:“那我会觉得很崩溃。”这其中的重要矛盾是:他总是会主动制造让自己“崩溃”的证据。比如:

不去跟比自己差的人比,就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比;

做得好的时候不去比较,感到挫败的时候再去找参照物……

他总是在用别人的优秀之处,故意证明自己很差。就仿佛一个自认为很丑的人照镜子,专门关注脸上丑陋的部位,对美丽的部位视而不见。这种心态,被心理学家阿德勒称为“自卑情结”。而消极比较,就是自卑情结投射在外的表现。因为觉得自己差,所以总是寻找证据,把自己“比”下去。我们会竭尽所能挖掘自己差劲的地方,让一切自卑和痛苦都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向前一步》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就曾提到一个观点:越优秀的人越自卑,因为他们总是在“向上比较”,时刻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她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招摇撞骗”的感觉。意思是,当人们取得成绩被人赞美时,她们会把成果归功于运气或巧合,常常想到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会感觉这些肯定是被“骗取”过来的,并心存负疚。当一个人无法满足于自己的生活,无法认同自己的价值,总是用“要比过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只会徒增烦恼。深层的自卑情结,会在这样的消极比较中被唤醒,被无限放大,使人感到深深的不安、惭愧、后悔和痛苦。越比越痛苦,甚至陷入抑郁焦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喜欢。 

觉察“消极比较”背后的需求,理解真正的自己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共生效应“大自然中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长得矮小、单调、且没有生命力。而当很多植物一起生长时,个个长的高大、枝繁叶茂、充满活力,这就是共生效应。”植物之间为了不输给对方,开始竞争比谁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多,比谁长得快、长得高大,比谁生命力更顽强。在良性竞争之下,基本上个个都长得很好。同理,这种竞争、比较的心理也会出现在人身上。所以,比较不一定总是坏事,它可以是一种激励,一种自我提升的动力。但是,“否定自我”式的消极比较却会放大一个人的自卑和无助,带来深层的痛苦。所以,我们不需要“戒掉”比较,而是要学会“积极”比较,真正看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起自我支撑的力量。

为此,我们要给自己转念:

1.改变归因方式这属于“叙事框架赋能”,会给人带来深远的影响。一件事,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他比我强,他个子高,打篮球打得好,投篮一投一个准。”也可以这样解释:“他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除了身高学不来,打球和投篮的技巧,我都可以找他取经。”第二种解释方式,就是一种更积极的叙事框架。其实,他们都在进行比较,但第二种叙事框架抹除了比较的痕迹,而是抓另一个重点:我若是想像他那么出色,可以怎么做?他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地方?将自己的叙事框架调整到积极频道,可以在解释某件事时,把方向拉扯到对我们更有益的一面。

2. “向下比较”感觉更好这属于“比较方式赋能”,社会心理学认为:当我们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比较时(上行比较),会感到焦虑甚至自卑,而当我们与比自己差劲的人做比较时(下行比较),会获得自信和满足。

向上比,更优秀的人一抓一大把;

向下比,不如我们的人同样一抓一大把。都是比较,向下比会让我们感觉更好。

如果说“比较”是人的天性,我们会不自觉的陷入其中,那么,向下比会让你的优秀之处更容易被看到。



   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与其在自卑情结中艰难挣扎,不如多给自己一些好的感觉,在积极反馈中得到赋能。如果一定要在“比较”中找幸福,那就向下比,“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看到有不如自己的人,心理便平衡了。3.成长心态赋能。同样面对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人。有的人觉得:“她命真好。”也有人觉得:“她不是命好,而是掌握了方法,我要研究一下她的方法我是否可以复制。”第二种心态,就属于“成长型心态”。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著作《终身成长》提到:“对有的人来说,失败就是世界末日;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来说,失败是奇妙刺激的新机会。”被人比下去这种失败,在成长型心态看来,意味着发现了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找到了突破自我的新思路。这种奇妙的体验,会在我们认为“一切都可以变好”时发生。而当我们从比较中,找到了自己未来成长的方向,是否被“比下去”就不再重要了。因为无论别人有多强、有多弱,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思路,来巩固自己的价值感,而不是依赖别人的认同。

这其实就是一种真正的自信、自尊和自爱。源源不断给自己赋能,源源不断开启自己的各种可能性,我们会看到真正的自己,认可这样的自己,也深深爱上这样的自己。

“勇敢做自己”,是如此重要,需要我们深入内在去挖掘、去探索,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学习的能力。

但是要突破旧有的模式,是有难度的。如果你下定决心建立新的信念、新的生活,邀请你加入卢熠翎老师精心打造的三天体验课,成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