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最顶级的智慧,是能看清别人,更能管好自己。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评论他人的生活,不费尽心思插手别人的人生。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能远离是非烦扰,与人相处和睦,获得舒心自在。
管好手,不指点别人。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深以为然。世间百态,风雨变化,别人的幸福,你未必懂得;他人的苦衷,你未必全知。你所谓的大道理,别人并非不懂,只是环境不同,经历不同,立场不同,观念不同。
若是以自己的认知去指点别人的生活,以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别人的对错,很可能会将对方引入歧途。商人张康,家境殷实,一心想成为当地首富。几年后,凭借着家族的力量与自己聪明的头脑,将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他的弟弟是一位教书先生,虽然赚钱不多,但日子过的很是清闲。张康看在眼里,内心却十分焦急。每次与弟弟相逢,都会恨铁不成钢的教育一番,在张康几次三番的要求下,弟弟离开书院去城里闯荡。
可令人惊讶的是,弟弟在城里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因心里压力过大,日渐消瘦,患上了重疾。两年后,就病发而亡了。张康虽然后悔不已,但也于事无补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生命的旅途也不只有一条车道。你能够信手捏来的事,别人可能步履维艰;你看不上的人和物,对别人来说可能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都有自己独特的活法。你可以替别人指出很多建议,却无法为他人的失败买单。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片面的想法,给别人的人生指错了方向。
那些习惯为别人规划未来、指点江山的行为,其实不是好心,而是一种残忍。收起指点别人的手,少一点以己度人,多一点换位思考;少一点强制要求,多一点彼此理解。试着接纳与体谅,学会共情与包容,莫管闲事,管好自己,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管好嘴,不评判他人。《道德经》中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智的人不评判他人,只专注于自己;愚蠢的人搬弄是非,以谈论他人为乐。殊不知,随意评判他人,是对人最大的恶意,是被人所唾弃的。唯有管住嘴,言不妄出,行之谨慎,才是安身立命的智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过五十的阿姨,因运动过度,导致心脏骤停而亡。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因为感情受了伤害,无处宣泄,才运动过度。也有人说:阿姨都一把年纪了,因为嫌弃自己太胖,不惜把命都搭上了。事情的真相还没有查明,这些流言蜚语就传遍了大街小巷。
然而,阿姨努力减肥,是为了控制体重,为自己患癌的孩子做移植手术。不惜用1个月的时间,减重20斤,没日没夜的着急紧张才不幸去世。孩子知道了母亲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再加上外面的闲言碎语,不堪重负的她也随母亲离开了人世。
那些人,不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就肆意胡说博人眼球;那些人,不知道自己的话有多重的分量,就信口开河陷人于深渊。生活中,我们的所见所闻,皆不过实际的十分之一。其中的艰难困苦,暗潮涌动,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可话已出口,覆水难收。那些惨烈的后果我们无力承担,心中的煎熬更难以平复。
我们不了解别人的经历,体会不到他人的痛苦,若无法施以援手,就请闭嘴保持善良。不要总带着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的评判别人。正所谓,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人活于世,要学会谨言慎行,温暖的话多说,揣测的词少言,不随意评判,不轻易评价。管好自己的嘴,修好自己的心,与人为善,才能收获他人的善意与长久的福运。
管好脚,不干扰旁人。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知足常乐的人,不会心生屈辱;明白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招致祸端无论是至亲还是朋友,不互相干扰才能彼此长久,情谊深厚。若不知边界,总将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只会感情破裂,不欢而散,更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从前,有位登山爱好者去爬华山,途中遇到一位挑夫,肩上扛着100多斤的货物。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在陡峭的阶梯上行走。见状,他心生怜悯,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挑夫礼貌的拒绝了。他以为挑夫是在客气,便直接将货物从挑夫的肩上提了下来。没成想,挑夫因此重摔在地。原来,挑夫肩上的货物极重,一直处于肌肉紧绷的状态,若突然减重,便会因卸力不及而受伤。俗话说:“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在这世间,很多事都出于瞎帮忙,最后变成了添乱,帮倒忙。凡事不分缘由的出于好心,自作主张的去干涉别人,往往会打乱别人的节奏,给双方带来严重的损伤。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有所界限。可以善意提醒,关心询问,但不要强行介入,看似费尽心力,实则出力不讨好,让人心生厌恶。
正如古语有言:“无事一身轻,少管不惹祸。”人生本就不易,不横插一脚,干扰旁人,是与人相处最大的尊重,也能令自己远离祸患,行稳致远。《灌园记》中讲:“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人终其一生,能够圆满自己,已并非易事,又何来闲心去管他人的生活。况且,每个人的规划不同,方向不同,人生亦不同。不随意指点,不肆意评判,不过度干扰,给别人留空间也是在给自己留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