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时间:2022-12-07

 “不足”总让人感到遗憾,但我们却很少看到它的积极意义。《礼记·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睹己之所短,那么不足无疑是一种上进的动力。《学记》又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则不足又是反思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补足,最终发展为自己的优势


识不足则多虑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很多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身见识浅薄造成的。《庄子·秋水》篇中,讲了一个小故事。百川汇于大河,河神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然而当它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于是只能“望洋而兴叹”。多见者识广,博览者心宏。见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我们能看得多远、走得多远,取决于我们的见识。而见识的高低,取决于环境,以及不断突破自己现有眼界的追求。生活中,人的成长就好比建房子,房子结不结实,努力有没有成效,都建立在格局、眼光的基础上。有见识的成长,会放大格局,放远眼光,既不为一时得失而心灰意冷,也不会沉迷于当前的收获,而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做打算。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遇事不会过多思虑,而是用平和的心态从各个角度看问题,进而从容不迫地处理事务,让自己舒心,更让别人开心。人生在世,见识广了,自然也就心平气和


威不足则多怒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当一个人威信不足却又需要震慑大家的时候,就会在潜意识里给自己制造声势,表现出张牙舞爪的感觉。而越是这样,越显示他们内心的脆弱。真正有威望的人,往往深藏不漏,无形之中会透出强大气场,并且待人谦逊恭敬,行事更是稳重可靠。春秋时期,郑国的国相子产在位十八年,劳苦功高,百姓都信服他。古人给子产点评:“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遗于道者,莫之举也。”桃树李树的枝条垂到路上,也没有谁去摘;刀具丢在道上,也没有谁去拾。当时的百姓,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孩子们都能够主动谦让。当子产去拜见壶丘子林时,作为国相,他没有亮出身份,而是按照拜师学艺的顺序,作为刚刚入门的弟子,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上,等待召见。谦卑,是一个人的修养,同时也保留了一个人进步的空间。子产从不自居高位,一向平易近人,谦逊好学,这也是他为什么被国人信服的原因。一个人的威望,不会是一时凭空而来的,而是从多年积累的能力和德行中慢慢洋溢出来。


信不足则多言《易经》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信用不足的人,讲话不易让人信服,通常会费尽口舌去讲更多的话。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它就像是一张信用卡,早晚总要还回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说话不负责任的话,也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一个人的信用就是他行走世间的底气,信用没了,便无法立足。言必行,信必果。守信之人,遇事不会多辩驳,而是默默耕耘,等待收获成果的一天。而本身无理之人,多巧言令色,其实只不过是遮掩自己空虚的实质。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做到“说到做到”,一次两次无意的失信尚可挽回,但次数多了,大家就不会选择信任这个人了。任何一段稳定而长久的合作关系,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只有当你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给予你更多的关照和机会。守信,是一个人在世上安身立命之根。只有时刻秉持“诚实厚道”的理念,规范自己的言行,塑造良好的品格,才会换来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清别人是智慧,认清自己的不足才是真正的高明。为人之要则,当抬头时观云,低首时看路,于学中思,善养浩然之气、谦卑之性,方能大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