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主义理论

时间:2018-12-29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俄罗斯科学家巴普洛夫最早提出来的。行为主义者认为积累知识的关键是刺激—反应两者之间的联结,其中,刺激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应则是在刺激的作用下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学到了什么,学习的效果如何都是取决于环境并受环境的影响,因此,行为主义的理论比较适合解释人类低层次的学习现象,在这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反复性的行为使某种习惯得以固定并得到强化,也就是行为主义者主张的“条件反射”概念。

1.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新行为主义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代表,主张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来解释行为,并且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结和环境决定论;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托尔曼、斯纳金等人开始注意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不再完全忽视有机体内部行为的预测;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人、环境、行为三者的交互作用论,他认为即使没有外在强化,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的调节作用,也应在行为方面得到认真对待,因为信息的获得或者行为自我调能力的强化不必是事事经过行为的检验才能做出复杂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观察学习也能得到知识的提炼。行为主义者普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不断重复的方式来促进学习的强化,在这方面,斯纳金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强化的概念表达的更加深入和系统。他认为,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作用通过强化手段得以加强时便获得了知识,因此强化是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要足够重视强化设计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经验主义为哲学背景进一步提出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者在借鉴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但是他们理论的基本核心和立场是一致的,新行为学习理论在坚持思想路线不变的基础上,在具体问题和理论内容上对洛克的经验主义不断进行补充、修正和弘扬。

2.行为主义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遭到批判的原因在于只是关注行为而忽略思维,把刺激—特定的学习环境放在第一位,把学习者这一行为主体放在第二位,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信念、意愿和热情对学习的能动作用,因而从这个方面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外界因素所起的作用,比如刺激、环境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而不是学习者内部的条件如学习动机和心理认知。另一方面,行为主义者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是学习的基础,联结的强度高低影响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和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不愿再举手回答问题,促进学习效果的预期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如何正确给予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这也是我们应该谨慎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