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时间:2018-11-20

认知相符理论(cognitveconsistencetheory)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克盖尔(W.J.McGuire,1960)首先提出认知相符的概念。麦克盖尔认为,人有一种动力倾向性,其信念、观点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或行为有矛盾,只要他意识到,他就会自发地去调整自己原来的观点,去与正常逻辑关系相符。这种认知相符倾向的观点是把人作为理智人的见解。在这一共同思想的基础上,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展开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并统称为认知相符理论。这里包括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dissonancetheory),海德(F.Heider,1958)和纽科姆(T.Newcomb.1961)的“平衡理论”(balancetheroy),海德和凯利(H.H.Kelley,1967)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以及“一致性理论”(Congruitytheory),或称和谐理论和“认知一感情相符理论”。

一致性理论”(congruitytheory)或称和谐理论,是探讨与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一种理论,其提出者为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C.E.OsgoodG.P.H.Tennenboum,1955)。这个理论认为,人对周围各种人和事物由于不同评价而有相同或相异的态度。这些态度之间可以是互不相干而独立的(比如,我敬佩我的老师和我喜欢打扮),但如果态度对象中的一方发出有关另一方的信息(如老师表示赞成或反对打扮),前者成为信息源,后者成为信息对象,两者以及有关两者的态度之间就有了关联。如果人对两件事都持有的态度(正向关系),而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表明它和信息对象之间也存在肯定关系,两者完全一致,人会感到愉快,就无需改变原态度;假如信息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否定关系(如老师反对打扮,即负向关系),这时信息所表达的关系和人的原态度的情况存在不一致,人就会体验到冲突、不安或不快。为达到心理上的一致与和谐,人便会从内部产生动力驱使他去调整对两件事的态度,或把对后者的肯定(我喜欢打扮)转为否定(我不再喜欢打扮),或把对前者的肯定(我敬佩老师)转为否定(我不再敬佩老师),或者不作方向上的改变而仅仅降低程度。同样,人如果对两件事持有不同的态度,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而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表明它们之间却存在正向关系(如老师赞成打扮),这种不一致同样也会使人感到不愉快。为在心理上达成一致,人的内部动力也会去促使原态度发生改变,或肯定后者,或否定前者。人在调整自己的态度过程是迅速完成的,自己并不明确意识到。这种调整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三种变量因素(即个人对信息源的态度,个人对信息对象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源关于信息对象所作断言的态度)的方向(肯定或否定),而且也涉及它们的强度。~致性理论假定,在调整中各个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其变化的总量与其相对的强度成反比。因此在调整时,虽然各种评价都有所改变,但一般不会去改变评价最强的因素。比如,一个人是时装迷,他仅仅道听途说地知道新老师是个有学问的人,因而有点喜欢,现在听到这个新老师反对打扮的评论,她可能不会改变对打扮的态度,而变得不大喜欢这位。新习得不但进步缓慢,而且不免于词汇、言语贫乏;反之,同时师从多人,因为相互之间知识上的互补作用,必然会使语言学习者大为受益。特别是,报刊语言反映现实语言的实际变化,这为来自外域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掌握活的语言的天然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报刊作为新闻媒体所载入的新词新语,常常是词典未及收入的,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来说,都有必要反复琢磨、体味,从所由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仔细地寻找和领会它们的意义。譬如“超生”一词即产生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国除少数民族地区,在广大城乡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凡违犯政策而生第二胎、第三胎者均为超生。外域学生因为不了解中国国情,在最初接触这个词时一定悟不出它的真正内涵,教师为了向学生讲解词义,就必须首先说明上述政策背景,从而使学生收到既学懂词义又了解中国社会之效。

有时,报刊语言会运用词语仿造手段自铸新“词”或新“语”,以标志某种事物或社会现象,如“托老所”;或者,仿造词语以加强宣传效果,这尤其是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的常用手法,譬如以谐音原则创造“百衣”(依)百顺”“有被(备)无患”等。对于仿造词应作具体分析,一些仿造词,因称名和指示的某种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仿造词语本身又符合构词规律和表意要求,规范得体,逐渐有可能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词汇的成员;而那些为了获得某种宣传效果临时仿造出来的单位,不是规范的汉语词语,自然也不会取得汉语词汇单位的资格。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需要掌握的,可能只是这些仿造形式所赖以产生的原形词语。

留学生在报刊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自然并不都出在词语方面,也出在语音、语法、文字、修辞等方面。并且,由于报刊语言反映现实语言,某些处于变化中而一时尚未达于规范的词语或语法形式,就不仅对于学习者,而且对于教师,也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仔细研究的问题,切不可主观、草率地作出不恰当的判语。

报刊语言力求规范,报刊语言又刻意求新,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如何从这两个方面正确地把握报刊语言的特点,并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有成效地提高驾驭汉语书面语的实际能力,这是报刊语言课的教学所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