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人们面临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与诱惑,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层出不穷。快速的生活节奏、婚恋、亲子、工作、人际关系等纷至沓来的压力,常使人处于迷乱、紧张的环境中,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逐渐蔓延、滋生。凡此种种,导致人们对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仅有短短的十几年,人们普遍对此接触甚少,一知半解。既感兴趣,又觉神秘莫测,于是形成了种种误解。以下列举并澄清了几种常见的对心理咨询的歪曲观念。一一对照,你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呢?
一、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谈心
心理咨询的确是谈话疗法,不使用药物,也不为来访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不为来访者牵线搭桥,如介绍工作,介绍对象等,甚至不替来访者出主意,作选择。主要是通过谈话进行,倾诉、宣泄和抚慰情绪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但这种谈话却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谈,而是专业性的谈话。它以来访者为主,是有方向,有目标,以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为目的的谈话;是经过训练的咨询师在严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以平等、共情和无条件接纳为宗旨,在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框架下,履行咨询中的设置和规定,采用专业的咨询技术而开展的谈话;是以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可靠、信任的关系为基础,深入探索来访者内心世界、深层欲求、动机和人格的谈话。心理咨询不解决来访者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通过心理咨询,来访者那纠缠不清、犹如乱麻的问题疏理清晰了;模糊的欲望、动机、目标擦亮了;内在的能量、动力和信心激发了;受伤的心灵修通了,抚平了;思绪和视野开阔了,认知水平提升了;情绪管理能力加强了,耐受力提提高了;社会适应性增强了,应对方式合理了。心理的强大和人格的完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最重要的内部资源,也是获得事业进步,家庭幸福,生活美好的必备素质。
二、心理咨询是“来访者付钱,咨询师提供解药”
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告知医生症状后,医生检查,诊断,开药,治疗。医生是专家和指导者,而病人是被治疗、被指导者。病人交了费用,就把自己交给了医生,一切听凭医生处治,由医生负责把病治好。对于心理咨询,很多人也持这种贯性思维。来到心理咨询室,一股脑儿地倾吐自己遭遇的压力事件和情绪困扰,讲完终于舒了口气,瘫靠在椅背上,掷出一句话:你说我该怎么办?请给我答案。又或问:我要怎么做?我该不该离婚?该不该辞职?要不要去做某某事?似乎要把面临的困难统统抛给咨询师。“我交了咨询费,也把问题向咨询师说了,接下来就是咨询师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解答,我照着去做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乍看理所当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有很大的不同。人的心理是复杂、能动、变化的,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摆脱被动、依赖的心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产生疗效的前提。
(1)首先体现在治疗目标的制定须以来访者为主导。由来访者与咨询师一起共同讨论制定目标,而非由咨询师单方面说了算。只有来访者自己参与讨论并制定的治疗目标,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可,才有动力去努力达成。
(2)其次,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须与咨询师建立治疗联盟。在咨询师的陪伴与辅导下,努力探索、剖析真实的内心世界,勇于触碰心理伤疤,克服自身的防御和阻抗,勇敢地面对问题。
(3)第三,在咨询中,来访者要对自己负起责任,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澄清自己的动机和欲求,疏理事情的脉络,直面内心的两难困境和冲突,自己选择,自己作决定,并承担相应的后果。来访者让咨询师为其作决定,只是出于暂时的逃避心理,并非内心的真实需要。因为没人愿意被他人摆布,由他人替自己做主。咨询师如顺应来访者的要求而为其作了决定,最终必导致来访者后悔与抱怨。最后,来访者应在咨询师的指导下,以行动改变自己。改变是困难的,往往伴随着阵痛,还会因此而失去旧有行为模式既得的获益。因而,来访者需要以坚强的意志,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克服和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与应对方式。
由此可见,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求治意愿、责任感、主动性和行动力对心理问题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并非来访者付钱,咨询师提供“解药”或答案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来访者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疗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来访者的参与度,而非主要取决于治疗师的专业水平。